书城社会科学精彩课堂: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31359400000027

第27章 分:如果你一整天都是积极乐观的,你的感觉怎样?(1)

表5.9高年级学生自语训练

所有人的行为和思想是一致的——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周而复始。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大脑始终一刻不停地运转:给我们提供信息,作出判断评价,形成观念和想法。这会在很大程度影响我们对自身、他人、世间万物的感觉。尽管这种自言自语显得有些机械,然而,我们还是能够锻炼我们的大脑思考我们该做的事情。

通常,如果我们带着消极的思想(悲观的)做事,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就会产生很差的感觉。积极的想法很少出现,感觉更加疲惫,要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也会更消极。消极的思想可能让我们一蹶不振,最终可能导致不幸的后果。相反,积极(乐观)的思想可以使我们对自己、对他人产生良好的感觉,遇到问题时可以帮助我们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并使我们拥有更多的能量去处理问题。思想积极向上我们就会做到更好。试做以下练习:

1.注意自己一天之内的想法,并将其中一些想法记录下来。

2.判断每种想法是否是积极向上的。

3.思考每种想法可能会使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并采取哪些行动。

4.假如某种特殊想法无法让你继续前进,请找出另一种更积极向上的想法。

5.如果你对目前所处的状态总会有消极的想法产生,请想出一个积极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6.立即行动!做某件事情以改善你所顾虑的状况。

7.寻找一个其行为和思想方式都令你景仰的人,并观察此人,就像你准备完成一项调查研究任务一样。尽量模仿他的方式去行动、去思考。

指导学生学会自信

自信行为对于师生来说,是另外一个同样具有特殊影响力的概念。婴儿生来就带有自信,他们会用哭来表示饥饿、潮湿或孤独,这时,护理员以及当时的周边环境要么会鼓励、要么会压制婴儿的那种自信。

正如许多成功人士所知道的那样,被动、寻衅或者被动—寻衅行为是不奏效的,唯一长期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自信。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转变不是瞬间完成的,但这样的转变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必要的,它带给你的好处举不胜举。

在我们的文化中,为描述行为的“被动”、“被动—寻衅”、“寻衅”及“自信”等术语所下的定义并不完全准确,人们常常随意使用这些词,缺乏特性。准确的定义这四个不同的概念可以增进我们的知识。你可以与学生一起学习表5.10提供给我们的这四种行为的基本定义,或者作为背景知识在课堂讨论中把它们传授给学生。

表5.10四类行为的定义

被动行为——侵犯某人自身权利的行为。被动者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需求,抑或以一种谦卑的、自我贬低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表现出歉意、弱势,因此,其他人就会很容易忽略他们的存在。被动者常常感觉无助,将自己视为受害人。被动行为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我无足轻重。我的想法、感受或需求都不重要,所以别把我当回事儿吧。”其态度是:我输,你赢。最终是双方皆输(“双输”局面),因为对方永远无法真正知道究竟谁是被动者。被动者常常会放弃努力,舍弃与他人的关系。

寻衅行为——包括不得当的情绪表达方式的行为,通常是发怒、侵犯他人的权利。寻衅行为通常是旨在支配别人,“赢得”优势,逼迫别人认输。它常常会令别人蒙受羞辱、低人一等,生来就是压制别人,令他人更加软弱,从而无法捍卫自己的需求和权利。其态度是:我赢,你输。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出现“双输”局面,因为别人会逐渐疏远寻衅行为者,寻衅者会因无法令他人忍受而遭离弃。

(续表)

被动—寻衅行为——此种行为意在间接表达愤怒情绪,主要通过迟到、不完成课外作业或家庭杂务或只道歉却不采取必需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此类人对领受者(对方)隐瞒愤怒着,而且常常就连被动一寻衅者自己也未察觉到。被动一寻衅者常常为别人的烦心情绪所困扰,因为他们“本不想这样”,并且他们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感到困惑。这类人使别人获悉了这种愤怒的信息,但却不为此承担责任。这种态度就是:我赢,你输,但是间接地,最终又会导致“双输”的关系。

自信行为——旨在维护自尊、同时尊重他人权利的行为。它包括维护个人的权利和需求,用适当的方式公开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使人蒙羞、不霸道或者不贬损他人。它所期望的回报就是人们相互之间能够真诚、有效地进行交流,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共识——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关注对方的权利、情感和需求。无论是从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这都是一种“我赢,你赢”、我们大家“双赢”的态度。

在你与学生共同学习这些定义的过程中,可以在每完成一个定义的同时停下来问学生。他们是否能够从文学作品中、电视上、体育界、娱乐圈里或本人生活经历中找到与对上述各种行为描述相吻合的人。建议学生最好是寻找课堂和本组成员以外的人,以免影响感情。绝大多数学生会发现他们更倾向于自信者,回避寻衅者,对于被动—寻衅者感到气愤,喜欢但不一定尊重被动者。

学生在浏览以上四种不同行为定义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列入其中的某一类或另一类,或许是四类人的结合体。例如,某位学生可能会发现在学校时,她在成人面前属于被动型,与朋友在一起时属于自信型,面对学校里恃强凌弱的学生,她是被动型,在父母面前则是被动—寻衅型。有的学生可能会注意到,当自己取得了好成绩时,会充满自信;而成绩差时则倾向于寻衅滋事。对于所有学生来说,课堂讨论这四种行为,以激励他们并引起他们的兴趣,尤其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颇有教益。因为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些定义是很新鲜的,所以他们会感到新奇,或者会关注到自己以及在他们的生活中其他人的行为。

需要告诫学生的重要一点就是关于在当权者面前保持自信的问题。当他们针对不适当的话题不想或者企图表现自信时,双方可能就会剑拔弩张。这时,让家长和他人了解到学生正在学习如何表现自信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了解学生行为的由来,从而更加理解学生的行为。

加强理解学生的自信行为,引导学生学习表5.11中的“学生自信权利条例”则是很具体的方法之一——根据曼努埃尔·史密斯(Manuel Smith,1975),罗伯特·艾伯提(Robert Albeni,1983)等人的研究成果编著的。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罗列一个确保有自信地方案,让学生参与其中更能加深其对自信含义的理解。

表5.11学生自信权利条例

·我有权判断自己的行为并为之负责,我无权判定别人的行为。

·我有权拒绝帮助那些想在学习上不劳而获的人。

·我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应该替别人处理问题,除非对方确实陷入困境之中。如果我有能力,我应该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或者找成年人来帮忙。

·我有犯错和改变想法的权利,但如果我的错误对他人产生了不良影响,我就必须加以改正并致歉。

·我有权不喜欢某些人,也不可能期望每个人都喜欢我,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有权拒绝恐惧的生活状态。我没有权利令别人感到恐惧。

·我有保护隐私的权利和不遭人非议的权利。我没有传播流言飞语的权利。

·我有权受到尊重。我无权不尊重他人。

·我有权很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有权得到别人的认真对待,我也要认真对待他人。

·我有权向别人理直气壮地说“不”。我无权逼迫他人做不想做的事。

被动、寻衅、被动—寻衅或自信诸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到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管以前我们表现如何,如果我们能够自愿地认真观察自身的行为并采取措施不断改进,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一定能够有改善。表5.12为学生提供了帮助他们完善自信行为的练习。此表可以修改,这样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便于其亲自动手。例如,你可以让学生以各练习里的细节和观念为素材,写一篇自己的经历,或杜撰一个人物,描述他怎样在生活中成功地完善了自己的自信行为。

让学生写与此相关的日记也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自信行为的理解。在许多班里,学生们写日记,然后交给老师评阅,老师评阅后再发还给学生。教师也可以要求某些学生对他们自身自信行为(或其缺乏自信的行为)的评价,以写日记的形式参加讨论关于其行为的问题,使学生得到鼓舞。

表5.12怎样实施自信行为

第一步:记录自己的行为。记录自己一周之内的被动行为、寻衅行为、被动—寻衅行为及自信行为的平均时间。

第二步:花几分钟时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具体的思考。例如,当你被动时,你正在做什么?当时你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如何?

第三步:列举你是如何受到自身行为的影响的。

·自尊(感觉值得花时间、精力,感觉有价值,感觉自己有能力)

·达到目标

·情绪(如悲伤、快乐、消沉)

·身体健康

·人际关系

第四步:留意自己在特定场合与人交涉的能力如何。

第五步:留心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可以是一位朋友,也可以是媒体人物——或回想一位书里或故事里的自信人物。就像完成一项调查研究或研究计划一样,请对此人物进行研究;请留心观察这位自信者的眼神、面部表情及其他行为表现。

第六步:要不停地在心里训练自信心。在想到过去时,即使当时不自信,也要假想自己自信。当想到以后的自己时,就一定要设想自己是自信的。如果在心里老想着被动、寻衅或被动—寻衅行为,就只能增强消极行为,从而产生令人失望的结果。

预防和解决矛盾冲突策略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矛盾冲突是难以避免,经常会遇到的。有些人因处理不好与朋友、同事、同学间的小摩擦、小问题而影响学习和工作,甚至因此而产生消极的思想,这是极不可取的。本文就此进行讨论,对学生日后的影响也比较大。

课堂活动推介

在本节里,我们主要介绍在课堂上使用的三种预防和解决矛盾冲突的策略:

·制定适合于全体学生的信条。

·开班会。

·让学生掌握预防和解决矛盾冲突的具体方法。

以上策略对于学生树立并强化对自身的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责任感有很大帮助,并最终形成自己本质的意识。

制定适合于全体学生的信条

制定适合于全体学生的信条为更加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矛盾冲突。整体考虑,适合与全班学生共同商讨的责任有四类,详见表5.13前半部分。每条责任后面都简单述叙了大家应如何相处的基本信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简要部分”(黑体字,如“我们要为自己负责”),然后,就其含义让大家共同讨论,并举例说明。或者,你也可以给学生介绍表5.13中的所有内容,然后让学生讨论,并以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开班会

班会(师生的正式聚会)是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增强其责任心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经过精心设计和指导的班会可以使学生能够有组织地、安全地讨论问题;即使那些在班会上没有发言的学生也能有很大的收获。通常当某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发言时,他所表露出来的思想观念、所关注的事、情感,也是其他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有效的班会的价值在于,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同时包括大社会和小社团。作为整体社会的一个缩影,课堂会受到全体学生相同动力的触动,如各种各样的见解、思想和观点的影响;个人需求与集体需要之间的平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原动力;等等。提供机会给学生来讨论、解决类似的问题,可以减少许多课堂问题,因而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从长远来看,班会还可以有效地增强能使学生一生受益的技能,例如:

·能条理清晰、语言得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具有创造性思维。

·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能反省自身行为及其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能尽职尽责地表达出不一样的观点。

·能以尊重的口吻讲述自己如何受到他人的行为的影响。

·能有礼貌、详细周全地询问他人的看法和主张。

总体来看,为班会提供有组织的聚会场所,就有希望培养学生将来成功参与社团和社会。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集体讨论,这一简单的行为传递出的信息就是重视并尊重学生的见解和观点。

可采用定期和有针对性的即时班会两种方式,召集大家开班会,在班会上一定要让大家认真听,全身心的参与讨论,并确保所有想发表看法的学生有机会发言。最初,教师应以学生的年龄、成熟程度和准备情况为依据,主动促成班会的开展。如果学生成了班会的组织者或发起者的话那是再好不过了。

班会主题确定后,形式不拘一格。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室里设了一张用做讨论问题、剖析“痛处”、解决矛盾冲突及摩擦的“和平桌”。另有一位教师组织了一种她称之为“关心集体”的会议。在会议上,学生们可以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讨论解决办法,并制订出班级行动计划。这使得学生能够在以下方面相互支持: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适当的时候要学会赞赏别人,说话要诚实、和气,尊重他人。

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倾听不同的声音,并不能由一两个学生主宰整场讨论。例如,在讨论会上,一位高年级教师发给每位学生2美分,某同学发言的同时就得将这2美分放在桌子中央。这位学生还有再次发言的机会,前提是其他组员都已经“花”完他们的2美分。

要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得到学生的认可、强化班会的基本纪律,制定并张贴一张简单的有力度的准则可以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班会日记可以作为和开班会配合使用的另外一种有效的工具。学生可以在他们各自的班级记事本上设置一专栏,或者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作为自己的班会日记。教师可以制作一个,问答形式的表格。尽管学生可能会把他们的日记本带到班会上来作记录,不过还是建议要逐渐强化训练学生在班会之后作笔记,这样,每个学生都会在开班会的过程当中,集中注意力听。

表5.13共同遵守的信条

全体学生运用

1.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我们对自己的情感、思想观念、行为、财产、身体健康及目标负有责任。

2.我们要为自己如何对待他人而负责。我们尤其是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和自己与别人一起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事负有责任。

3.关于同龄人与教师怎样对待我们,我们也负有责任。因为一般来说,别人怎样对待我们主要取决于我们尊重别人的程度、自我信任程度以及我们划分远近关系的程度。

4.我们对于自己周围的环境也负有责任。这就是说我们也是课堂运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教室里的设备、资源被保护的程度,对于我们团结一致的程度,我们都应有相应的责任。

对个别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