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并列式。文章论述的两个或几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那么每一个问题即可划分为一个层次,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递进式。此类文章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层层深入的,如《最后一次讲演》,第一部分揭露反动派的卑鄙,赞扬李先生的光荣,第二部分深入论述敌人的卑鄙,说明其末日将临,第三部分号召青年继承革命烈士遗志,最后则进一步表示斗争的决心。
3.划分说明文层次的方法:
针对说明文层次的划分,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用记叙文、议论文的方法。过去我们曾为说明文划分层次总结十种方法,后来觉得如此分的方法不利于初中生掌握,就不用了。
以上所说的方法适合于大部分文章,不等于适合所有的文章。遇到结构形式比较特殊的文章,不能用现成的公式去套,只能针对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
有的同学问:“为什么同一篇文章,有的书让分段,有的书让分层次,有的书让划分成几部分呢?”这是因为不同的编者、学者对完成同一件事有不尽相同的表达形式。不过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认为应该是文章之下分部分,部分之下分层次,层次之下再划分为段落。
另外,每篇文章的层次划分都有不止一种意见。比如《向沙漠进军》就有分两部分的: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人类怎样向沙漠进军。有分三部分的:在两部分的基础上把怎样向沙漠进军中取得成果的部分划出来。有分四部分的:把最后一自然段算第四部分。还有分五层的:第一自然段也可以独立为一部分。这四种意见,教学参考书认为都对,关键是能讲出这样分的道理、依据,而教给学生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恰恰是让学生练习讲出划分层次的道理和依据。
在我教书的十几年时间里,我从来没让学生抄过一篇文章的层次段落以及段意。在我看来如果学生自己不会划分文章层次,并且不能讲出道理和依据,那么抄得再细、再多,也没有多大用处。相反,如果引导学生自己练习划分文章层次,并使其掌握相应方法,具备了能力,也就不必再费力气去抄那些标准的划分结果了。
有一次外地几十位教师来听课,我讲的公开课就是《怎样划分文章层次》。结果一节课我们完成了十几篇文章层次的划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效率极高,基本把划分层次的方法掌握了。
教学生掌握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同划分文章层次一样,对于归纳文章思想是没有一些基本方法的,大家也都持有不同意见,但很多教师认为,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
若依据不同文体特点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归纳中心的方法,大约有三类十四种之多。如不分文体,常用的方法大致有七八种。对于刚开始探讨这一问题的学生来说,还是不分文体更容易掌握,等运用熟练了,再分得细一些。
这些年来,我们班学生常用以下六种方法归纳中心思想。
1.从文章题目入手。有的文章题目很醒目,使人立刻就想到整篇内容大致是围绕这个中心写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通过记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三个典型事例,赞扬了战士们具有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深刻地说明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又如看到《石油的用途》这一题目,就会使人想到这是说明石油用途的文章,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再确定,确实是结合石油的性质、特点说明了石油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广泛用途。
2.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很多文章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开头部分就提出中心思想。比如《马说》第一句话就提出了文章论述的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说明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又如《黄生借书说》的议论中心就体现在文章开头:“书非借不能读也。”还有的文章是在结尾部分点明中心,比如《井冈翠竹》就是篇末点题:“井冈山的毛竹……从不改色……永不低头……这正表明了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3.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记叙文通常会便用这种方法。文章常常在记叙、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部分,通过分析这些句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很容易归纳总结了。如《听潮》一文,在描写大海涨潮时发表议论:“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文章结尾处又直抒胸臆:“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从这些议论和抒情的句子中,我们看出文章的中心是讴歌大海的壮美,颂扬大海的伟大力量。
4.注意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对于那些中心含而不露的写人的记叙文,通过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就能看出文章的中心。如《第二次考试》主要描述主人公陈伊玲的性格特点是勤学苦练,公而忘私,这样,全文的中心也就是赞扬她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和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又如《老杨同志》中描述主人公老杨的性格特点,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密切联系群众,又注重调查研究,赞扬老杨同志这些优秀品质和工作作风正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5.综合文章各段段意。对于说明文和特殊的议论文,这种方法比较常用。如《死海不死》这篇文章,第一部分阐明了死海的特征,第二部分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第三部分简介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那么这篇文章的中心就可归纳为“本文通俗形象地说明了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简介了它的今昔和未来”。又如《最后一次讲演》分为四部分,综合这四部分的段意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6.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有的文章不易找出其寓意,这时弄清文章写作和发表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则很关键。如《论雷峰塔的倒掉》,只有结合作品发表时(1924年11月)的背景,才能认识到文章的中心表现的是作者想打破中国封建思想束缚的愿望和对被压迫者的同情。
以上六种方法,最常用的,还是前两种。
在归纳出了中心思想的大概意思的基础上,再将文字整理得通顺一些,最终表述出来即可。比如记叙文中心思想的一般表述形式基本如下,前一部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后一部分是中心所在:赞扬了(或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表达了、说明了)……的精神(或思想、品质、制度、感情、道理)。
以上所讲,都是给一般文章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特殊情况,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归纳。
一次我上公开课,我说:“今天咱们学新课。”接着板书课题: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看了,就提出问题:“老师是不是写错了?教材上没有这一课呀!”我说:“这是自编知识短文。”接着引导大家回顾我们归纳文章中心时的思路,总结出以上六种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紧接着我们分别使用这六把钥匙,开一篇篇没学过的课文的锁,一节课竟然归纳出了16篇文章的中心。学生兴趣盎然,觉得既开动了脑筋,又学会了方法,比起抄老师归纳好的现成的中心思想效果好多了。
教学生掌握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
我曾问过几名已毕业的学生:“还记得《苏州园林》的写作特点吗?”他们回忆了一会儿说:“答不上来,不过笔记本上抄录的很详细,一翻笔记本,就能知道。”我又从杂志上找了一篇小说,请他们分析,尽管这篇小说的特点很明显,他们还是说不出。我问为什么说不出,同学们理由很充分:“老师还没讲,还没抄,我们怎么能会!”
显然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这种形式,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其未来的发展。初中毕业的学生,也曾经抄过不少,但学生毕业了,依然不能独立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显然不利于他们毕业后的自学。
我认为应该教给学生一点基本的方法,以便于使学生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前提下,能独立分析一些浅显文章的写作特色,效果大概比单独的听和抄要更好。
其实,我们有时让学生抄文章的写作特点,抄得也很勉强,如:本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其实从浩瀚的文章海洋里,选那么几百篇,编入语文教材,很难想象会出现中心不突出,详略不得当的情况。
我想初中阶段,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一般要从五个方面人手。
1.分析中心。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集中、深刻。一般说来,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中心思想是鲜明、集中的,深刻则是少数文章的特点。如《变色龙》这篇文章,作者塑造具有奴才特征的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意图,不仅仅是揭露趋炎附势、看风使舵这类奴才的丑恶灵魂,更主要的意图是为了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与反动,所以说中心思想深刻才应该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