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职不能太老实
31355500000006

第6章 职业规划很重要老实人只把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职业方向(1)

职场定位不能太老实——职业规划很重要老实人只把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职业方向

老实人做求职规划,只从自身出发,不从大局考虑。只把自己专业作为职业方向,如果不能“学以致用”那就“守学不用”。这种只盯着一棵树苗而放弃整片森林的狭隘职业规划观往往会使求职者身陷“绝路”,在有限的空间内被茫茫求职大军所淹没。

人们常说“所学即所用”。对于我们未来职业的定位而言,有时却是“所用非所学”,这并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对职业的一种灵活规划。专业有“冷门”与“热门”之分。冷门专业虽然竞争压力较小,但是就业面也相对较窄。例如你学的是环境保护之类的专业,虽然比较新兴但却没有成熟具体的就业方向,你总不能毕业之后去当志愿者搞公益吧,咱还是先保证自己的温饱再说吧。相对于冷门专业而言,热门专业虽然就业面比较广,但是竞争压力却大得惊人,有时甚至是上千人为了一个职位拼得个“头破血流”。就拿师范院校来说,每个招聘学校的教师岗位都是有限的,但是当有限的教师岗位投入到无限的师范求职者当中时,那引起的效果可就不能用简单的“轰动”来形容了。这时,作为求职者中的一员,如果还要坚持“勇往直前”的话,那么就会很有极有非常有可能地成为衬托这种“惨烈”招聘场面的一个“分母”。在面对渺茫的就业前景和强大的竞争压力时,我们要学着另辟蹊径,不要让自己的专业把自己的求职之路给堵死。人这一辈子最可惜的并不是人死了,钱还没花完,也不是人活着,钱没了;而是当有大把机会向你迎面扑来时,你只盯着最远的那一个却对它们视而不见,最后与你失之交臂的不只是工作,还包括你的前程和大好青春。

老实人习惯了“钻牛角尖”墨守成规。在做求职规划时,他们会将自己的专业作为唯一依据。对于这类非本专业不求的老实人,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就只剩下了一条,这条路往往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而能到达终点的却是寥寥无几。老实人被挤得头破血流坐在路边感叹路途艰辛、时运不济时,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自己这种狭隘的求职观才造成了求职路上的自我禁锢。

马军毕业于一所医科大学,毕业后的马军在面对职业规划时,有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认为医学专业出身的他一定要进医院当医生才算是学有所用。所以他在求职时,只关注各个医院的招聘信息。但是一般医院的招聘要求都比较高,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来说,要当医生谈何容易。就在马军一门心思地向医院投简历时,他的同届校友们大多数都另辟蹊径,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聘得了医药销售、医学顾问、营养师一类与专业擦边的工作,并在自己的领域做得得心应手。反观我们的“马医生”依然执着地呆在家中浏览医院的招聘信息,其结果就是在一份份简历投递出去之后获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几家“江湖郎中”型杂牌医院的面试通知。而在一次次拒绝和被拒之后,马军也从一个处处受照顾的应届毕业生变成了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

求职者在为自己职业定位时,要懂得“识时务”。既要看清当前的行业的大形势,也要从自身出发,了解自己的状况,从而制定出一份适合自己、符合现实的职业规划。不要像马军那样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最后在多元化的求职环境下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

大多数老实人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并不知道其实在工作中所用到的专业技能不一定都是来自你大学时的课本中。这些技能大多数是在工作中或经过业务培训或经过前辈指点或经过自我摸索积累起来的。即便是应聘到与你专业对口的工作后,你也很有可能从头开始接受培养。相对于这些后期所学到的专业中的技能来说,你在学校学到的那点东西更多的是在应试模式下对你意志力的考验。所以在求职过程中跨行业应聘是很常见的。

王刚是北京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市场营销部经理,但是他在大学时的专业却与业、销售业差着十万八千里。王刚毕业于一所专科院校,学的是机械维修。毕业后的王刚先是在一家自行车厂工作,不幸的是,王刚刚来不久这家单位就倒闭了。之后学历不高工作经验欠缺的王刚很难在机修这个行业里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就这样在失业与待业之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两年。

在一次同学聚会中,王刚碰到了在校时关系比较好的一个同学,两年不见这个同学已经西装革履俨然一副老板的模样,在得知王刚还在家待业后马上邀请王刚到自己的公司上班,但是当听到同学公司的名字后,王刚犹豫了,因为他的这个同学开的是一家软件公司,学机修出身的王刚对于软件的了解,仅仅建立在、传奇、反恐等一些娱乐游戏的基础上。在得知王刚的顾虑后,这位同学随即表示自己不也是机修出身嘛,对于这方面知识都是工作之后现学的,再说公司不仅包括专业技术一个部门,还可以调王刚去其他部门。听了这些之后王刚也就欣然前往了。

在刚来公司的一段时间,虽说不用像技术部门对软件技术掌握得那么详细,但是作为软件销售的王刚,对自己的产品还是要有一定的了解的。所以,这段时间王刚着实地恶补了一下以及市场营销知识,为了和客户谈判,他还特地买来几本口才指南学习参考。经过了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半路出家”的王刚才算将将跟上行业步伐。这样在经过了几年的摸爬滚打之后,王刚凭借自己的努力换来了优秀的业绩,也获得了老板的信任与赏识,提升他为部门经理。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学机械修理的王刚竟然在软件销售的行业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不能不赞叹一下他的努力和转行的决心。现在年薪几百万的他正考虑在北京置办自己的第四套房子了。

职业规划就像给自己铺路,它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多元化的求职规划让我们从容地选择多条发展道路,而单一的规划会使求职者自闭门庭,只盯着一个职位。像这样只把专业作为应聘方向的求职观,太被动也太冒险。求职路上千难万险,求职大军更是卧虎藏龙,谁也没有把握一矢中的,所以识时务、灵活定位才是规划王道。

老实人只把自己的爱好作为职业方向

职场定位只有职业个性没有个人个性;只有理性规划没有感性规划。老实人找工作,太注重个人个性,职场定位太感性。只把爱好和兴趣当成职业方向,这样无视能力、无视现实地找工作,最后结果就是遭人无视。

爱好有时可以成为工作的“助推器”,可以让人在工作中心情更愉悦,创造出更优异的业绩。但是,像火箭升空一样,虽然助推器可以让它升得更高飞得更快,然而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有燃料,否则所有的助推器都形同废铁。求职者做求职规划也是一样,爱好固然是一方面因素,但是不可以将它作为职业定位的全部依据,别忘了无论是招聘单位还是日后的工作岗位首先要求的都是你相应的工作能力,“无能力没工作”,这是职业招聘的基本准则。抛开这一客观要求不谈,从我们应聘的主观目的出发,找工作为了什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吃饭。所以“找工作有饭吃”应该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原则。然而我们的爱好往往是无功利的,但求职却是功利性的,当我们用“无功利”的标准去做“有功利”的规划时,那么我们的结果就是“没饭吃”。

老实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过于乐观,过于随意。认为把爱好当成自己的工作是件一举两得的事,这样在工作中既可以享受自己爱好所带来的快乐,又可以轻松地拿到报酬。在这种不成熟的思想下,太多太多的人为自己埋下了“糖衣炮弹”。在现实生活中,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老实人的这种童话般和谐的职业定位,得来的只能是招聘单位的回绝或者是在未来工作中由于能力不足所带来的重重困难。到了那时,你就会明白,其实把爱好当成自己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十年前的日本,那时候就业形势非常好,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职业。但是他们的跳槽率和失业率依然不低于一职难求的今天。日本当地的一家职场调查栏目组就这一问题做了一次专访,采访的对象就是十年前出现过跳槽或失业这类情况的人,而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当初在职业定向上都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的。

其中大部分人是因为当初没有考虑过太多工作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而盲目就业的。虽然是自己的爱好但是工作起来非常吃力,最终为了日后发展不得不务实地放弃了这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工作之后发现工作安排完全和自己所要达到的理想相悖。例如北岛先生在年轻时非常痴迷于架子鼓所带来的激情,所以他选择了鼓手这份职业。当他充满期待和表现欲地来到了应聘酒吧后,老板交给他的工作却让他难以接受:他被安排到了演歌组,负责为这种古老的曲风伴奏。这让他在工作时有点昏昏欲睡。拿着微薄的薪水却毫无激情可言,最后连吃饭住房都成问题的北岛只得提出了辞职。山野在学生时代受到日本强盛的漫画业熏陶。毕业后,学汽车制造的他出人意料地去了一家画室作起了漫画而并没有把简历投向丰田、本田这类汽车行业。当时年轻气盛的山野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就是要凭借自己对漫画的热爱成为像藤子不二雄、车田正美……这类家喻户晓的天才漫画家。然而隔行如隔山,只学过几天素描的山野,在工作中唯一被人所称赞的就只剩下了对漫画的那份爱了。而老板是不会把薪水发给一个没有工作成绩的员工的,所以在老板委婉的言辞下,山野的漫画之路最终以“被炒”结束。

为了在求职过程中少走“冤枉路”,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走“回头路”,我们在作职业规划时就要理清思路。千万不可意气用事,信念虽然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但是太专注的、太感性化的信念往往会蒙蔽人们的双眼,扰乱人们的思维。只为爱好去工作的人只重视自我信念,不重视自身现实,其结果就会像例子中出现的那样不是被现实折磨就是被现实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