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宗的基本常识
31342400000015

第15章 著名公案(1)

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问答语句,就是“禅话”,其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禅画是中国禅宗特有的艺术,修禅者用笔墨来表达禅道,拓开思想领域,创造广大的世界。禅宗公案及禅话禅画是禅宗的血脉,也是禅文化的重要内容。

所谓禅的研究,即是实际的体验,除体验外别有真实意味的研究是不存在的。而禅所提倡、所体验的正是古人提示的公案。公案的提倡及体验便是佛心的提倡、佛心的体验。

公案是有典范性的古人言行。公案是公案禅参究的对象,并不是各禅师的历史记录,因此,公案没有历史性。公案不需要与参究无关的部分,因此,它比一般的言行记载要简洁。

公案作为宗教实践的对象,其文字有一定的固定性,以保持其典范性,不能随便更改。并且,各则公案有独立性和完结性。这些公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深含哲理、贴近生活,仿佛一盏盏漆黑当中的路灯,为人们指示着前进的方向。

正字与反字

有一个沙弥满怀疑虑的问无名禅师道:“禅师,您说学佛要发心普度众生,如果是个坏人,他已经失去了做人的资格,那就不是人了,还要度他吗?”

禅师没有立即回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文字正反颠倒。

禅师问道:“这是什么?”

沙弥说:“这是个字,只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

“一个‘我’字!”

禅师追问:“写反的‘我’字算不算字?”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沙弥立刻改口道。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小沙弥怔住了,不知如何作答。

禅师说:“正写是字,反写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写,主要是你心里真正认得‘我’字;相反的,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个是‘我’字以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写反了!”

禅师又接着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在于你必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善恶,并唤出他的‘本性’,本性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善人要度,恶人更要度,越是污泥,越可长出清净莲华,放下屠刀,便可以立地成佛。所说善恶正反,只在一念之间。“善恶是法,法非善恶”,从本性上看,没有一个人不可度啊!

一休与五休

一休禅师是很有名的禅师,有人问他:“禅师!什么法号不好叫,为什么您要叫‘一休’呢?”

一休说:“一休万事休,有什么不好?”

信徒听了认为不错,一休万事休,很好,很好。

一休说:“其实一休不好,二休才好。”

信徒说:“二休怎么好呢?”

一休说:“生要休,死也要休,生死一齐休才能了脱生死,所以二者一齐休。”

信徒说:“不错,不错,二休才好。”

一休说:“二休以后,要三休才好!”

信徒说:“三休怎么好?”

“你看,你老婆天天和你吵架,像只母老虎,最好是休妻;做官要奉迎,也很辛苦,最好是休官;做人处事有争执,所以要休争;能够休妻、休官、休争,这三休是最快乐,最好了!”

信徒说:“不错,不错,三休真好!”

一休说:“四休才是最好。”

信徒说:“四休怎么好呢?”

“酒、色、财、气四种一齐休才好呢!”

信徒认为四休也是很好。

一休说:“四休不够,五休才好,什么叫五休?人生最苦的,就是为了我们有五脏庙,这个肚子要吃饭,所以才有种种的辛苦,假如把这个五脏庙‘一休’,统统都没有事了。”

在生活中,千休与万休,总不如一休,一休万事休,更莫造怨仇,这就是一休的禅了。一休禅师借助自己的法号幽默地阐释了躯体的局限,从而向弟子们说明了修行的意义。

须弥与芥子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一切诸法,有时从事上去说,有时从理上去解,要知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芥子纳须弥是理,若能明白理事无碍,则万事万物都可融通了。

我往西方走

南宋的道悦禅师曾任镇江金山江天寺的住持,他是宋朝名将岳武穆王岳飞最崇敬的高僧。

当岳飞被秦桧以十二道金牌从朱仙镇招回时,途经金山江天寺,道悦劝他出家,不要回京,但是岳飞秉持耿耿忠心,明知此行不利,他还是坚持南归。

临别时,岳飞请求开示,道悦禅师告诉他道:“岁底不足,谨防天哭;奉下两点,将人害毒。”

岳飞当时不知其意,直至被诬下狱,含冤遭毒的时候,方才悟解。那年的十二月是小月,只有二十九日,当天晚上又下起雨来,听到室外雨声,岳飞预知大难已经临头,这正好应了道悦禅师的偈语:“岁底不足,谨防天哭。”

“奉下两点”是“秦”字,意指奸相秦桧。“将人害毒”,果然就在这天被秦桧害死在风波亭上。

秦桧害死岳飞后,查问刽子手,岳飞临终时有说什么话吗?刽子手说:“他只说了一句:悔不听金山道悦禅师之言。”

秦桧得知此事,马上派遣亲信何立带兵前往金山提拿道悦禅师。但在何立到达江天寺的前一日,道悦禅师聚众说法,最后说了四句偈语:

何立自南来,我往西方走;

不是法力大,几乎落他手。

语毕,即时坐化。当时大众不明究里,悲戚而又莫名其妙。等到次日何立率兵而来,大家这才恍然明白。

道悦禅师知道岳飞的生死,当然也会知道自己的生死,但为什么不珍惜生死,逃避生死?事实上生死业力不可逃避。岳飞逃不过命中的定业,道悦禅师当然也逃不过生死的业力。

不像个人

坦山禅师和称升禅师,同师学道参禅,但两个人的性格却迥然不同,师兄坦山放浪不羁,不拘小节,甚至烟酒不戒,为人所耻,而师弟称升为人庄重,不苟言笑,弘法利生,甚受信徒的尊敬。

一天,坦山正在渴酒,称升从坦山的房门前经过,坦山叫他道:“师弟!请来喝一杯酒如何?”

称升禅师不屑地讥嘲道:“没有出息,烟酒不戒,还能修道吗?”

坦山仍微笑道:“不管那许多,来一杯如何?”

称升边走边道:“我不会喝酒!”

坦山不高兴地道:“连酒都不会喝,真不像一个人!”

称升听后,停下脚步,大怒道:“你敢骂人!”

坦山不解似地问道:“我何时骂人?”

称升道:“你说不会喝酒,就不像人,这不是明明骂我吗?”

坦山道:“你的确不像人!”

称升道:“我怎么不像人?你说!”

坦山:“我说你不像人,就是不像人!”

称升道:“好!你骂!我不像人像什么?你说!你说!”

坦山道:“你像佛!”

称升听后,哑然不知如何。

禅门之中,很多奇僧异士,实在不能用一般眼光看他们。例如金山妙善禅师,众皆认为他疯疯颠颠,但他大智大行;宋朝道济,大家都知道他酒肉不改,不守清规,但他是得道神僧。佛教史上有罗什吞针的美谈,《维摩经》里有金粟酒肆的举示等。

坦山禅师和师弟称升禅师风格不同,但其修道证悟的境界,就不能用一般常情论断了。

威德与折福

南北朝时的僧稠禅师住在嵩山的时候,寺中有僧众百人,每天靠着一个自然涌出的泉水饮用。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妇女穿着一件既脏又污秽的衣服,两腿夹住一只扫帚坐在喷泉的石阶上,听僧众们诵经。

众人当她是疯子,齐力要驱逐她出去。这位妇女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非常生气,就用脚踢着泉水,泉水立刻枯竭,她也随之不见了。

当时在旁的僧众非常惶恐,大家知道闯祸,便将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诉僧稠禅师,禅师面露笑容,从寺里慢慢地走出寺外,口里三呼叫着:“优婆夷!优婆夷!优婆夷!”

话犹未完,刚才那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应声出现,禅师对她说道:“众僧正在行道,你应善加护持,不可骚扰!”

优婆夷于是便用脚轻轻地撩动枯竭的喷泉一下,水就又冒上来。这时大家都很感激僧稠禅师的威德与神异。

后来齐文宣帝每逢办完了国事,便带着卫士到寺里参谒问道,但是每次僧稠禅师随任文宣帝来来往往,却从不曾迎送过一次。经常如此,弟子们有的看不过去,便劝谏老师说道:“禅师!陛下每次降临礼佛,对佛法弘传,大有帮助,而禅师却从不迎送,恐怕会遭受非议吧!”

僧稠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从前宾头卢有一次迎王七步,致使国王蒙难七年,我的道德虽比不上别人,但我不能使皇上折福。”

论一般世俗的看法,齐文宣帝是国王,但在真理的王国中说,僧稠禅师是当时的法王。

雪霁便行

宋朝德普禅师性情天赋豪纵,幼年随富乐山静禅师出家,18岁受具戒后,就大开讲席弘道。两川缁素无人敢于辩难,又因其为人急公好义,时人誉称他为义虎。

宋哲宗元佑五年十月十五日,德普禅师对弟子们说:“诸方尊宿死时,丛林必祭,我以为这是徒然虚设,因为人死之后,是否吃到,谁能知晓。我若是死,你们应当在我死之前先祭。从现在起,你们可以办祭了。”

大众以为他说戏语,因而便也戏问道:“禅师几时迁化呢?”

德普禅师回答:“等你们依序祭完,我就决定去了。”

从这天起,众人真的煞有介事地假戏真做起来。帷帐寝堂设好,禅师坐于其中,弟子们致祭如仪,上香、上食、诵读祭文,禅师也一一领受飨餮自如。

门人弟子们祭毕,各方信徒排定日期依次悼祭,并上供养,直至元佑六年正月初一日,经过40多天,大家这才祭完。

于是德普禅师对大家说:“明日雪霁便行。”

此时,天上正在飘着鹅毛般的雪花。到了次日清晨,雪飘忽然停止,德普禅师焚香盘坐,怡然化去。

悟道的禅师,有一些言行生活,给人一种游戏人间的感觉,其实,禅者岂单游戏人间,连生死之间都是游戏。

在禅者眼中,生固未可喜,死也不必悲,生和死,不是两回事,生死乃一如也;因为既然有生,怎能无死?要紧的是超越生死,不受生死轮回的限制,如德普禅师,不但预知生死,而且在生死中,还留下了这一段美谈。

大小粪桶

现在世人非常景仰的金山活佛妙善禅师是1933年才在缅甸圆寂的,其行迹神异,又慈悲喜舍,到处都流传着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奇事。

在妙善禅师的金山寺旁,有一条小街,住了一位贫穷的老婆婆,与独生子相依为命。偏偏这儿子忤逆凶横,经常呵骂母亲。妙善禅师知道这件事后,便常去安慰这位老婆婆,和她说些因果轮回的道理。逆子非常讨厌禅师常来家里,有一天起了恶念,悄悄拿着粪桶躲在门外,等妙善禅师走出来,便将粪桶向禅师兜头一盖,刹那腥臭污秽粪尿淋满禅师全身,引来了一大群人看热闹。

妙善禅师却不气不怒,一直顶着粪桶跑到金山寺前的河边,才缓缓地把粪桶取下来,旁观的人一看到此狼狈相,更加哄然大笑。妙善禅师毫不在意地说道:“这有什么好笑的?人身本来就是众秽所集的大粪桶,大粪桶上面加个小粪桶,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有人问他道:“禅师!你不觉得难过吗?”

妙善禅师道:“我一点也不会难过,老婆婆的儿子慈悲我,给我醍醐灌顶,我正觉得自在哩!”

后来那忤逆的儿子被禅师的慈悲所感动,改过自新,就向禅师忏悔谢罪,禅师欢欢喜喜地开示他道:“父母养育之恩山高水深,不能好好孝养,反而打骂犯上,如此不孝,何以为人?”受了禅师的感化,逆子从此痛改前非,以孝声闻名乡里。

金山活佛妙善禅师是近代的一位禅门奇人,他会替人看病,但从不用医药;他又会为人解难救危,但从不用神异。

他给你一杯水,说是般若汤,你吃了病就会好;他给你两个耳光,说不定你的灾难就没有了。他和宋朝道济禅师类似,但因禅门不重灵异,禅僧传中不列此等名录,实为可惜!

他将身体看作大粪桶,即使加个小粪桶,也不希奇,其实粪桶对他并不秽臭,因为他的道德慈悲,人格智能很芬芳!

参禅法器

法远圆监禅师在未证悟前,与天衣义怀禅师听说叶县地方归省禅师有高风,同往叩参。适逢冬寒,大雪纷飞。

同参共有八人来到归省禅师处,归省禅师一见即呵骂驱逐,众人不愿离开,归省禅师以水泼之,衣褥皆湿。其它六人不能忍受,皆忿怒离去,唯有法远与义怀整衣敷具,长跪祈请不退。

不久,归省禅师又喝斥道:“你们还不他去,难道待我棒打你们?”

法远禅师诚恳地回答道:“我俩人千里来此参学,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就是用棒责打,我们也不愿离开。”

归省禅师不得已似地道:“既是真来参禅,那就去挂单吧!”

法远禅师挂单后,曾任典座之职,有一次未曾禀告,即取油面做五味粥供养大众。

当这件事被归省禅师知道后,就非常生气地训斥道:“盗用常住之物,私供大众,除依清规责打外,并应依值偿还!”说后,打了法远禅师30香板,将其衣物具估价后,悉数偿还已毕,就将法远赶出寺院。

法远禅师虽被驱逐山门,但仍不肯离去,每日于寺院房廊下立卧。归省禅师知道后,又呵斥道:“这是院门房廊,是常住公有之所,你为何在此行卧?请将房租钱算给常住!”说后,就叫人追算房钱,法远禅师毫无难色,到市街为人诵经,以化缘所得偿还。

事后不久,归省禅师对众教示道:“法远是真正参禅的法器!”并叫侍者请法远禅师进堂,当众付他给法衣,号圆监禅师!

浮山法远禅师一生得力之处就是“为法忍耐”,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经得起考验。归省禅师不接受他挂单,骂他、打他、用水泼他,甚至罚他变卖衣单,补偿公款,即使睡在走廊檐下,也要收他的房租,这一切都无法打退他千里求法的心愿,难怪最后连归省禅师都赞他是法器了。

看今日的学者青年,名为参学,若食住待遇不好,则急急忙忙他去;若人情礼貌不够,则愤愤恨恨离开,比之法远禅师差之千里。

十后悔

有一学僧问称居禅师道:“弟子每做一事,事后总不胜懊悔,请问老师,为什么我有那么多的懊悔呢?”

称居禅师道:你且先听我的十后悔:

一、逢师不学去后悔;

二、遇贤不交别后悔;

三、事亲不孝丧后悔;

四、对主不忠退后悔;

五、见义不为过后悔;

六、见危不救陷后悔;

七、有财不施失后悔;

八、爱国不贞亡后悔;

九、因果不信报后悔;

十、佛道不修死后悔;

这以上十种后悔,你是哪种后悔?

学僧摸摸头脑,无可奈何地说道:“老师!看起来这些后悔,都是我的毛病!”

称居禅师道:“你知道既是毛病,就要火速治疗呀!”

学僧问道:“我就是因为不懂得治疗,所以恳请老师慈悲开示!”

称居禅师开示道:“你只要把十后悔中的‘不’字改为‘要’字就可以了,例如:‘逢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对主要忠,见义要为,见危要救,得财要施,爱国要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这一字的药,你好好服用!”

人的恶习,往往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假如能慎于始,就不会事后懊悔了。经称:“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总是在因果报应现于眼前时才会后悔,如能够事先予以肯定,就不会后悔了。

哭笑无常

自古以来,“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禅师和百丈禅师是禅门的两大功臣。

一天,马祖禅师和百丈禅师在散步,忽见一群野鸭子飞过去。马祖问道:“那是什么?”

百丈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一群野鸭子!”

马祖禅师问:“飞到哪里去了?”

百丈禅师答:“飞过去了!”

马祖用力捏了一下百丈的鼻子,百丈痛得大叫!马祖便指着百丈的鼻子问:“不是在这里吗?你怎可说飞过去了?”

百丈听后,恍然大悟!但他一句话也不说,却回到房里痛哭,禅友问他为什么要哭,他照实告诉大家说马祖老师捏痛了他的鼻子。

禅友们不解似地问道:“是你做错了什么事情吗?”

百丈禅师回答道:“你们可以去问问老师!”

禅友们问马祖大师,马祖说百丈自己知道,禅友们再回头来问百丈,百丈却哈哈大笑,禅友们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以前哭,现在又笑呢?

百丈禅师回答道:“我就是以前哭,现在笑!”

这一段禅门有名的公案实在寓有深长的意义。当然这不能用常理去推敲,这必得用禅心去体会。

马祖禅师问那是什么东西,百丈禅师回答说是野鸭子飞过去了,百丈是在时空上犯了错误,禅,怎可说什么这里那里?过去现在?马祖的这一捏,把时空的分界当下粉碎,百丈就悟了。百丈回答禅友说“以前哭,现在笑”,这是说,时空观念一变,永恒的本体现前,我与世界都不一样了,这就是当下认识了自我!

进入深山

洞山禅师去访问龙山禅师,龙山禅师问道:“应该没有进入这座山的路,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洞山禅师道:“这座山有没有路,以及我怎么进来的一事暂且不谈,现在先问老师您究竟是从哪里进入这座山的呢?”

龙山禅师道:“反正我不是从天上称和地下水来的。”

洞山禅师道:“请问老师!自从你住进这座山以来,到现在究竟有多少年了?”

龙山禅师回答说:“山中无甲子,世上的岁月推移都跟我无关。”

洞山禅师道:“那我再请问老师,是你先住在这里呢?还是这座山先住在这里呢?”

龙山禅师道:“不知道!”

洞山禅师不解地追问道:“为什么不知道呢?”

龙山禅师回答道:“我既不是凡尘的人,也不是天上的仙,我又怎么会知道呢?”

洞山禅师道:“你既不是人也不是仙,难道你已经成佛了?”

龙山禅师道:“不是佛!”

洞山禅师:“那似什么?”

龙山禅师道:“说似一物即不中!”

洞山禅师终于提出他的主题问道:“你是什么缘故才住进这座深山呢?”

龙山禅师也就着主题回答道:“因为我以前曾看见有两头泥牛在打斗,一边斗一边竟坠入大海中,一直到今天也没看见牛的踪影。”

洞山禅师一听这话,不由得肃然起敬,立刻恭敬地对龙山禅师膜拜。

这里所说的深山,应该是指我们身体的五蕴山,我们怎样才会进入这座山的?当然不是从某一条路进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应该是业缘进入这五蕴山的!不过,深山好修道,藉着我们这座五蕴山,所说“借假修真”,怎能不值得恭敬膜拜呢?

悟与不悟

有一学僧,非常恭敬地请问慧林慈受禅师道:“禅者悟道时,对于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道:“既是悟的道,说不出来。”

学僧道:“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

慈受道:“像哑巴吃蜜!”

学僧道:“当一个禅者没有悟道时,他善于言词,他说的能够算禅悟吗?”

慈受道:“既未悟道,说出的怎能算做禅悟呢?”

学僧道:“因为他讲得头头是道,如果不算作禅悟,那他像什么呢?”

慈受道:“他像鹦鹉学话!”

学僧道:“哑巴吃蜜与鹦鹉学话,有什么不同呢?”

慈受道:“哑巴吃蜜,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话,是不知,如小儿学话,不解其义。”

学僧道:“然则,未悟的禅者,如何说法度生呢?”

慈受道:“自己知道的给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给他知道。”

学僧道:“老师现在是知抑是不知!”

慈受道:“我是如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

禅悟的境界是怎么样的?这实在是无法说明的,历代祖师用打用骂,硬是不肯说话,佛陀甚至讲,我所说法,皆非佛法,这不是笑话,因为不用言说的佛法,才是佛法。

十事开示

有学僧问寂室禅师道:“请问老师!在禅门中,应该具备些什么条件,才能进入禅道?”

寂室禅师回答道:“狮子窟中无异兽,象王行处绝狐踪。”

学僧又问道:“参禅不参禅有什么不同?”

寂室禅师道:“生死路头君自看,活人全在死人中。”

学僧再问道:“学禅究有何益?”

寂室禅师道:“勿嫌冷淡无滋味,一饱能消万劫灾。”

学僧听后,对参禅生大信心,一日领学者数十人,跪求寂室禅师开示大众参禅法要,禅师因见大众心诚,故即以十事开示大众道:

学禅者应注意如下十事:

一者、必须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须臾不可忘失正念。

二者、必须于行住坐卧,检束身心,任何时刻不犯律仪。

三者、须能不执空见,不夸自我,精进勇敢勿堕邪战。

四者、必须摄六根正念,语默动静,远离妄想抛开烦恼。

五者、必须有求道热忱,灵明不昧,魔外窟中施于教化。

六者、必须能废寝忘食,壁立万仞,竖起脊梁勇往向前。

七者、必须研究西来佛意,念佛是谁,哪里个是我本来面目。

八者、必须参话头禅心,工夫绵密,不求速成任重道远。

九者、必须要宁不发明,虽经万劫,不生二念绍隆如来。

十者、必须能不退大心,洞然菩提,兴隆佛法续佛慧命。

以上十事,诸仁者不知能会也?

众学僧听后,欢喜踊跃,无不誓愿奉行。

寂室禅师的十事开示,岂止参禅者的座右铭,即任何修行均当如此。

第一课

有一位学僧大年非常醉心于佛像的雕刻,但由于缺乏专家的指导,所雕塑出来的佛像总不尽满意,故下定决心出外参学,他专程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能传授他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每天大年到法堂时,无德禅师便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命他捏紧,然后天南地北的跟他闲聊,除了雕刻方面的事外,其它一切都谈,约一个小时后,无德禅师拿回宝石,命大年回禅堂用功。

就这样连续过了三个月,无德禅师既未谈到雕刻的技术,甚至都未谈到为什么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终于,大年有点不耐烦,但也不敢询问无德禅师,一天,无德禅师仍照往常一样,又拿一块宝石放在他手里,准备谈天。

大年一接触那块宝石,便觉得不对劲,立刻脱口而出说道:“老师!您今天给我的,不是宝石。”

无德禅师问道:“那是什么呢?”

大年看也不看,就说道:“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块而已。”

无德禅师欣悦地笑着说:“对了,雕刻是要靠心手一致的功夫,现在你的第一课算是及格了。”

世间一般人学习技能,总希望速成,甚至学佛的人,也希望当生成就,立地成佛,孰不知“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千年古松不是一日长大的。”要得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凡事,只有经历一定的磨砺,才会取得成功。而这些磨砺,才是做事学艺参禅的第一课。

一得一失

南泉普愿禅师问一学僧道:“夜来好风?”

学僧道:“夜来好风。”

南泉道:“吹折门前一颗松。”

学僧道:“吹折门前一颗松。”

南泉禅师转身又问旁边站立的侍者道:“夜来好风。”

侍者道:“是什么风?”

南泉道:“吹折门前一颗松。”

侍者道:“是什么松?”

南泉普愿禅师听后,深有感触,不禁就慨叹道:“一得一失!”

南泉禅师说后,又再重问学僧道:“你将来要做什么?”

学僧道:“不做什么!”

南泉道:“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学僧道:“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南泉禅师又再转身问身旁的侍者道:“你将来要做什么?”

侍者道:“要做像老师您这样的人物!”

南泉道:“应该要为众生做马牛!”

侍者道:“为什么要为众生做马牛?”

南泉禅师看看两人,放大声音仍然慨叹道:“一得一失!”

南泉禅师的学僧,是入门的学僧,侍者是门外的侍者,俗语说:“行家前面一开口,就知有没有。”如这两个学僧和侍者,禅语的深浅,从回答的言论中一听即知了。

和尚与禅师

有一位和尚出家悟道多年,但一直没有开悟长进,他觉得自己不是出家人的料,便想下山返回尘世。

于是和尚便去向禅师辞行,言道:“师父,我天生愚钝,我的脑袋像一块顽固不化的石头,不是悟道的料,我只好下山还俗了。”

禅师并未言语,而是带着他来到寺庙里面的一尊佛祖像前。

禅师问道:“你面前的是谁?”

和尚回答道:“神圣的佛祖。”

禅师悄悄地走到佛祖像跟前,他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佛祖像问道:“这尊佛祖像是什么做成呢?”

和尚回答道:“它是石头做成的。”

禅师说道:“连石头都能开发成为神圣的佛祖,这可是天下的奇迹了。”

和尚听了禅师这番话,他立即打消了下山还俗的念头,立志安心修身养性悟道。日后和尚成了一代著名的大师。

相信自己,挖掘自己,定能成就自己!

念经与成佛

一位刚入门的僧徒向一位有名的禅师请教道:“大师,念经能够成佛吗?”

禅师回答道:“不能。”

僧徒问道:“那么我怎样才能成佛呢?”

禅师回答道:“念经呀!”

僧徒困惑道:“大师,你不是说念经不能成佛吗?为何你又要我念经呢?”

禅师说道:“如果你一生都只知道念经,你永远也无法成佛,然而念经是成佛的必由之路,你只有反复不断地念经,反复不断地钻研经学,反复不断地悟经求道,明了佛经的真谛,发现佛经的奥秘与美妙,你才能得道成佛。”

人生其实也是这样,唯有明迪人生的真谛,才能发现人生的善美,才能拥有美妙的人生!

凡夫与老师

一位凡夫向一位老师请教道:“先生,怎样才能创造奇迹呢?”

老师回答道:“做事,认真做事,坚持做事,就会创造奇迹。”

凡夫问道:“这是为什么?”

老师回答道:“你现在为我烧火煮饭,等饭煮熟了,我就告诉你为什么?”

于是凡夫就为老师做饭,不久饭就煮熟了。

老师问道:“你刚才是怎样煮熟饭的呢?”

凡夫回答道:“我就这样反复不断地添柴加火,顺其自然就煮熟饭了。”

老师说道:“你开始做饭的时候,是生米;你反复不断地添柴加火,就将生米煮成了熟饭,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凡夫感叹道:“原来创造奇迹并不神秘呀!”

做,认真做,努力做,坚持做,奇迹自然而生!

未到曹溪也不失

石头希迁禅师的肉身现在还供在日本横滨总持寺。石头希迁12岁时,见到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住在广东曹溪,而石头希迁正是广东人,六祖一见到他就非常高兴地说:“你可以做我的徒弟。”

“好啊!”他12岁就做了六祖的徒弟。

但是不幸的是3年后六祖就圆寂了。圆寂前,希迁当时还是一个15岁的小沙弥,见师父要去世了,就问他:“老师百年以后,弟子要依靠谁呢?”

“寻思去!”六祖告诉他。

希迁把“寻思”误为“用心思量去”,就天天用心思参禅,后来有一位上座告诉他:“你错了!师父告诉你‘寻思去’,因为你有一个师兄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弘法,你应该去找他。”

石头希迁听后,立刻动身前往,当他从曹溪到青原山参访行思禅师时,行思禅师问他:“你从哪里里来?”

石头希迁回答道:“我从曹溪来!”

说了这句话很了不起,意思是说我从师父六祖大师那里来的。

行思禅师又问道:“你得到什么来?”

“未到曹溪也未失!”

这意思是未去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也没有失去什么呀!

“既然没有失去什么,那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石头希迁回答:“假如没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没有失去呢?”

这意思是说不到曹溪,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本具的佛性。像他们之间这许多对话,其中的意义,有些并不直接明白的说出,这就是禅宗的暗示教学法。

无情说法

洞山良价禅师初次见称岩禅师的时候问道:“有情说法,说给谁听?”

称岩:“有情听!”

洞山:“无情说法时,谁能听到?”

称岩:“无情能听到。”

洞山:“你能听到吗?”

称岩:“假如我能听到的话,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听不到我说法了。”

洞山:“为什么呢?”

这时称岩举起拂尘,对洞山道:“你听到了吗?”

洞山:“听不到。”

称岩:“我说的法你都听不到,何况是无情的说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问道:“无情说法出自何典?”

称岩回答说:“弥陀经》不是记载说,八功德水、七重行树,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吗?”

洞山听后,不禁失声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终于心有所得,便作偈说: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所说无情说法,是指见到天空的明月,忽然兴起思乡之念;看到花落花谢,不禁有了无常之感;巍巍乎,山高愿大;浩浩乎,海宽智远。这不是无情跟我们说法吗?因此经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一片菜叶

雪峰、岩头、钦山等禅师三人结伴四处参访、弘法。有一天行脚经过一条河流的路边,正计划要到何处托钵乞食时,看到河中从上游飘流下来一片很新鲜的菜叶。

钦山说:“你们看,河流中有菜叶飘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再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说:“这么完好的一片叶,竟如此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说:“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乞化吧!”

当他们三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在谈论时,看到一个人匆匆地从上游那边跑来,问道:“师父!您们有没有看到水中有一片菜叶流过?因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一片菜叶被水冲走了。我现在正在追寻那片流失的菜叶,不然实在太可惜了。”

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道:“我们就到他家去弘法挂单吧!”

爱惜东西叫作惜福,唯有惜福的人才有福。一花一木,一饭一菜,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禅师心上的价值观念啊!

求人不如求己

文学家苏东坡,有一个朋友佛印禅师。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个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着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说“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禅者的榜样。

残缺的鬼

有一次慧嵬禅师在山洞内坐禅时,来了一名无头鬼,若是一般人见了,必定吓得魂不附体,而慧嵬禅师却面不改色地对无头鬼说:“你原本就没有头,所以不会头疼,真是好舒服啊!”无头鬼听后,顿时消失了行踪。

又有一次,出现了一个没有身躯只有手脚的无体鬼,慧嵬禅师又对此无体鬼说:“你原本就没有身躯,所以不会为五脏六腑的疾病而感到痛苦,这是何等幸福!”无头鬼一听,也突然失去了踪影。

有时,无口鬼现前时,慧嵬就说没有口最好,免得恶口两舌,造业受罪;有时无眼鬼现前,慧嵬就说没有眼最好,免得乱看心烦;有时无手鬼现前,慧嵬就说无手最好,免得偷窃打人。各种幽魂野鬼只要一出现在他眼前,慧嵬就将前述的话说出,他们就会消声匿迹。

一般说来,无头、无体,而且对方是鬼,应该感到恐怖才对,无眼、无口、无手,是非常狰狞的样子,而慧嵬禅师却对他们说无头、无体是多么好,无眼、无口、无手是多么幸福的事。能将祸视为福,所说转迷为悟,转秽为净,就算是鬼也畏惧而不敢出现了。

三件古董

一休禅师的弟子足利将军请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并将其所珍藏的古董一件件地拿出来展示,且频频问一休禅师的看法。

禅师回答道:“太好了!为了增添你这些古董的光彩,我也有三件古董,一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石块;二是历朝忠心大臣吃饭的饭碗;三是高僧用的万年拐杖,如果你也收藏在一起就好了。”

将军欢喜不已地说:“谢谢禅师,要多少钱一件?”

一休道:“不用谢,每件物品只要1000两银子。”

将军虽然心疼,但是觉得这三件古董价值很高,所以花了3000两银子把它买下,并叫侍从随着一休禅师前去取回古董。

一休回到寺中,就对弟子说:“把在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拿来,还有餵狗食的饭碗,以及自己花了10钱银子买的那根拐杖,给来人带回去吧!”

将军的侍从将这三件东西拿回去呈给主人,并说明其来处,将军非常生气地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

一休和言悦色地开示道:“目前正是饥荒时候,每户人家三餐不继,将军却还有心思在欣赏古董?所以我将你的3000两银子拿去救济贫民,替你做功德,其价值终身受用不尽,比古董更宝贵了。”

将军除惭愧外,更深深佩服禅师的智能与慈悲。

放逐天堂

一休禅师行脚在外,由于天色已晚,就借宿农庄。深夜被一连串的哭声吵醒,原来是邻家的主人因病去世,一休便说:“真是不幸,我去诵卷经超度他吧!”

由于这位亡者生前是以捕鱼捉鸟杀生为业,故卧病时,常为过去的杀业而不安,其家属就要求一休禅师能作法,让死者上升天堂吧!

一休禅师诵完经,就在一张纸上题了字,让死者握在手中,并告诉他的家人说:“好了!亡者会到天堂的,你们放心吧!”

亡者家属对一休如此关照非常感动,但也很好奇,到底一休纸上写的是什么字呢?于是打开字条,只见上面写着:“这个人所犯的杀生罪孽,如须弥山那么多,恐怕连阎罗王的帐簿上也找不出地方可以记了。”

死者太太看了,内心非常难过,为什么一休禅师要如此捉弄人呢?

一休道:“你先生的杀孽,你不承认有如须弥山那么多吗?”

“我承认,只是难到没有方法可以超度他吗?”

一休道:“我本以诵经为他消罪解孽,但你却那么要求,所以我才写信告诉阎罗王,像这样罪大恶极的人,实应放逐到天堂去,免得在阎罗王的帐簿上记不完而麻烦,你先生拿了信,必定可以到天堂的!”

一休禅师的话,实在是对世人最好的教育。

地狱与极乐

有一地方首长去拜访白隐禅师,请示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是真实的呢?或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观到真实的地狱与极乐。

白隐禅师立刻用脑中所能想象得到的最恶毒的话辱骂他,使得这位长官十分惊讶。但刚开始时基于礼貌的关系,长官都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并大喝:“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木棍就往禅师身上打去,白隐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从后追赶的长官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

恢复自我的长官,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急忙跪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

白隐禅师:“你看,这就是极乐!”

天堂地狱在哪里?第一、天堂当然在天堂的地方,地狱在地狱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狱就在人间;第三、天堂地狱都在我们的心上。

我们的心,每天从天堂地狱不知来回了多少次。

虔诚的心

有一个青年名叫光藏,未学佛前,一心想成为佛像雕刻家,故特别去拜访东称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佛像的常识,使其在雕刻方面有所成就。

东称禅师见了他以后,一言不发地只叫他去井边汲水。当东称看到光藏汲水的动作以后,突然间开口大骂,并赶他离开。因为时近黄昏,其它弟子看到这种情形,颇为同情,就要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到了三更半夜,他被叫醒,去见东称禅师,禅师以温和的口气对他说:“也许你不知道我昨晚骂你的原因,但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对被参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塑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时,水都溢出桶外,虽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与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这样不知惜福且轻易浪费的人,怎么能够雕刻佛像?”

光藏对此训示,颇为感动而钦敬不已,并且在深加反省后,终于入门为弟子,最后雕刻的佛像,技艺也独树一帜!

“虔诚的心”就是敬业精神,岂单指刻佛像,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虔诚的心和敬业的精神。

三心不可得

德山禅师对《金刚经》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著作了一部《青龙疏抄》。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之说,颇不以为然,便带着《疏抄》南下,准备破斥此一邪说。

到了南方,路上经过一家卖饼的小店,德山腹饥,欲买饼作为点心充饥。

店中仅一老婆婆,见德山买点心,当即问他:“你肩上担的是什么啊?”

“金刚经青龙疏抄》。”

“那我考你一个《金刚经》的问题,如果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养。”

“请说来听听!”德山满腹信心地答应。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德要吃点心,点的是哪里个心?”

德山愕然不知所对,最初的一番气势,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他才知道南方慧能大师的顿悟之说,在老婆婆那里就有了印证。

三种人

玄沙师备禅师开示大众说道:“诸方长老大德,常以弘法利生为家业,如果说法的时候碰到盲、聋、哑这三种人,要怎么去接引他们呢?你们应想到对盲、聋、哑三种人怎么好说禅呢?假如对盲者振揵槌、竖拂尘,他又看不见;对聋者说任何妙法,他又听不见;对哑者问话,他又不会言表,如何印可?如果没有方法接引此三种残障人士,则佛法就会被认为不灵验。”

大家都不知如何回答,有一个学人,就将上面玄沙禅师的开示,特地向称门禅师请益。称门禅师听后,即刻道:“你既请问佛法,即应礼拜!”学人依命礼拜,拜起时,称门就用拄杖向他打去,学人猛然后退。

称门说:“汝不是盲者!”

然后又大叫:“向我前面来!”

学人依言前行。

称门说:“汝不是聋者!”

称门停了一会道:“会吗?”

学人答说:“不会!”

称门说:“你不是哑者!”

学人听后当下有省。

人们本来不聋、不盲、不哑,但心地不明,终于成为盲、聋、哑者,今日若能多几位称门禅师,能够揭开学人心地,朗朗乾坤,不就是在当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