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天神是道教创作出来的一个神仙系统,包括三清、四御、五老君、五星七曜星君、北斗七星君、南斗六星君、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等,它们是最早的道教仙灵,是宇宙万物演化的化身,是“道”最早的拟人形象。
●三清
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胜境,即玉清圣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三清之称始于六朝,开始仅指“三清境”。《太上苍元上录经》称:“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
元始天尊: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道教开天辟地之神,为上古盘古氏尊称,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原始天王。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
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
灵宝天尊: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灵宝天尊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后托胎3700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计其数。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唐朝时期,太上老君之威灵更盛。他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天宝年间,唐玄宗最后为他上“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宋大中祥符六年八月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四御
四御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的4位尊神,所以又称“四辅”。他们的全称是: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帝地祗。《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中说:“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又称紫微北极大帝、北极大帝、北极星君,四御之一。道经中称紫微北极大帝的职能为:执掌天经地纬,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紫微大帝受到历代帝王的崇祀,尤其在宋代,常与玉皇大帝一起奉祀。紫微大帝的神诞日为农历的四月十八。
南极长生大帝:全称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简称神雷玉府。据道经《高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称元始天王“第九子位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专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统领”。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简称勾陈大帝、天皇大帝,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大地河山之秀的女性神。
●五老君
五老君是早期道教尊奉的5位天神: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帝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
此5位天神,盖源于古之“五帝”传说。战国成书的《周礼天官大宰》称:“祀五帝。”唐贾公彦疏称:“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弩,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
据《称笈七签》卷记录,在五方五老帝君之后,还有太微天帝君、青灵帝君、总真主箓、中天玉宝元灵元老君、赤明天帝、南极尊神等。或称五方五老君中之青灵始老君即俗所称东华帝君、东王公、东王父。五老君也称青帝、赤帝、黄帝、白帝和黑帝。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
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道经中称玉皇大帝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
道教认为,玉皇大帝总管三界,即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即四方、四维、上下,四生,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即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战国时,许多人对远古传闻进行编联增撰,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据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
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
道教奉黄帝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真人轩辕黄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
道士多托黄帝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阴符经》是其最著名者。旧时一些地区尝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道教宫观中尝有黄帝殿、轩辕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轩辕祠专祀黄帝。
●东王公
东王公,又称木公、东王父,扶桑大帝、东华帝君。原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男仙领袖,南、北二宗则奉为始祖。
东王公之名的出现比西王母晚几个世纪。《汉尚方镜铭》虽曾有其名,但无事迹记述;东王公一词,始见于晋葛洪《枕中书》,书中称之为扶桑大帝,文说:“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日元阳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
对于东王公的来历有诸多记载,《枕中书》称他为元始天尊与太元圣母所生。《仙传抬遗》又说他为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和《列仙全传》卷一皆称其讳倪,安君明,钟化于碧梅之上,苍灵之墟。
道教创立后,将东王公纳入神是,称其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也号王公焉。与金母皆挺质太玄,毓神玄奥,于东方溟溟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而形成,与西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
东王公之名的出现后于西王母,但因他是男性,在道教中的地位却比西王母更高,到南宋金元时尤甚。南、北二宗准备合宗时,都争相寻祖,最后一致以东王公为共同祖师。尽管东王公后来居上,取得了比西王母更加尊贵的地位,但其对民间的影响,却远不及西王母,它除了在道观中享受香火外,世人知之者并不太多。
●西王母
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又称西姥、王母、金母和金母元君。全名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西王母之名最初见于《山海经》。“西”指方位,“王母”即神名。
西王母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结气成形,厥姓侯氏,位配西方。《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上殿时,“著黄金褡孎,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鐍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汉武帝拜受西王母之教命。
《山海经》中言西王母人身虎齿,豹尾蓬头称称,乃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非西王母之形。
《汉武帝内传》中有西王母赐3000年结果之蟠桃事,因此,西王母开蟠桃会的故事深入人心。道教和民间一直将西王母作为长寿的象征,以西王母作为金箓延寿道场的主神。
每逢西王母神诞之日,一说是农历三月初三,一说是农历七月十八,道教徒,特别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观内,为西王母建祝诞道场,同时祈求健康长寿。
●五星七曜星君
道教崇奉的7位星神。指日、月及五星。五星为岁星,即木星、荧惑星,即火星、太白星,即金星、辰星,即水星、镇星,即土星。五星又称五曜,和日、月合称七曜,尊之为星君。
日、月及五星之崇拜,起源很古。西汉以前,雍州即有专门祭祀它们的祠庙。《史记封禅书》说:“雍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即辰星、二十八宿之属,百有余庙。”
两汉时,多据星象以占验人事。现存纬书辑文中,即多以日、月、五星运行之位置及表露之颜色等,以预言人事之吉凶。
道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以姓氏、服色,赋予威权职掌,使之具有完全的拟人神表征而崇拜之。道教以日为大明之神,称为日宫太丹炎光郁明太阳帝君,或称日宫太阳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阳为饰。
以月为夜明之神,称名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为饰。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则径直以木、金、火、水、土称五星君,并对其服饰、职掌作了描述;《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又将五星和儒家五常相配,得出十分吉祥的结论。
●北斗七星君
北斗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7位星神,即北斗七星。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对北斗七星的观察早有记录,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记载,始见于汉代纬书。
最初有两种名称,一为《春秋运斗枢》所记。说:“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道教形成后,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并对之作种种神学解释。
《称笈七签》卷二十四《总说星》说:“七星第一星名说天枢,魂神斗次;第二星名说天璇,魂神斗次行;第三星名说天机,魄精斗次行;第四星名说天权,魄精斗次行;第五星名说玉衡,魄灵斗次行;第六星名说开阳,魄灵斗次行;第七星名说摇光。”同时又称北斗有九星,为九皇之神,称“北斗九星,七见二隐。”
古代很重视北斗七星的作用。《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所称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所称“七政”,据《索隐》引《尚书大传》,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也就是说,自然界天地的运转、四时的变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间世事吉凶否泰皆由北斗七星所决定。
●南斗六星君
南斗六星君是管理世间一切人、妖、灵、神、仙等生灵的天官。南极长生大帝玉清真王,是南斗六星君的顶头上司。因此南斗六星君的六宫都隶属于南极长生大帝管辖。
《星经》称:“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也主宰相爵禄之位。”后民间流行“南斗主生,北斗主死”的说法,道教吸收后将南斗六星神格化,成为司命主寿的6位星君。
《上清经》称:“南斗六星,第一天府宫,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宫,为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为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为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为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为上生星君,总称六司星君。”专门奉祀南斗星君的庙宇称南斗星君庙。因南斗专掌生存,故民间又称为“延寿司”。
●四灵二十八宿
道教崇奉的星神指四象和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也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28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它又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道教名之为“四灵”。
二十八宿在四象观念的形成很早,至战国初已见于记载。汉代纬书《尚书考灵曜》称:“二十八宿,天元气,万物之精也。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说‘左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说‘前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说‘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说‘后玄武’”。
道教对此天象加以拟人化,为之定姓名、服色和职掌,顶礼膜拜。四方四灵,自古以来只被作为守护神,地位是不很高的。但其中的玄武神自宋以后却独受尊崇,成为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作为道教大神加以崇奉。
●十方诸天尊
十方诸天尊也称十方救苦天尊、十方大圣、十方大神、十方至真等。
十方天尊即: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晨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二九九、《无上秘要》卷三五、《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礼赞》、《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八五也有“十方应化救苦天尊”之称,即“东方救苦玉宝皇上天尊”,其余依次均加“救苦”两字。
《太上灵宝洪福灭罪像名经》称其为:“东方普慈救度天尊、南方大慈救苦天尊、西方慈敬护魂天尊、北方延生却死天尊、东北方护魂保命天尊、东南方万善慈救天尊、西南方延寿度人天尊、西北方弘普救度天尊、上方大慈普救天尊、下方扶衰延命天尊。”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说:“道言:十方诸天尊,数如沙尘,化形十方界,普济度天人,委气聚功德,同声救罪魂。”为此,道教科仪中,常为祈福免灾依次向十方礼仟祝祷。
●圆明道姆天尊
圆明道母天尊又称先天道姥、斗姥元君、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称为象道之母也。民间信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人有病,多向北斗乞命。
道书中说斗姆名紫光夫人,共生了9个儿子,即九皇,分别是玉皇、紫微、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斗姥额有三目,肩有四首,左右各出四臂,为三目四首八臂的女神,神像慈容照人,也是一位掌人间生死罪福的天神。
道教的一些主要宫观,也有设有斗姆殿的,斗姆神诞之日,一说是农历六月二十,一说是农历九月初九。道教徒多于道观内斗姆殿举行祈嗣或延生道场,祈祷健康长寿,子孙平安。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3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我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
东汉时,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称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天官赐福: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农历十月十五,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农历七月十五和农历十月十五为神诞之日,道教徒都进庙烧香奉祀,或建金箓、黄箓道场,以祈福消灾。
●降魔护道天尊
降魔护道天尊,也称高明大帝、祖天师,即道教创立者张道陵。《祖天师诰》说:本来南土,上诉蜀都。先获皇帝九鼎之丹书,后侍老君两度于玉局。
千轴得修真之要,一时成吐纳之功。法箓全成,受盟威品而结璘诀,夺福庭治而化咸泉,德就大丹,道齐七政,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天扶教,辅玄体道,大法天师。雷霆都省,太玄上相,都天大法王。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六合无穷,高明大帝。降魔护道天尊。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武当山信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
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真武大帝也称玄武、玄龙,盘古之子,于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说:“玄武称龟蛇,位在北方,故说玄,身有鳞甲,故说武。”
玄武作为神的地位,在汉代比前有所提高,但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仍视玄武之形象为龟蛇,仍视玄武为四方护卫神之一。玄武信仰之兴盛和玄武神地位之提高始于宋代。北宋开国之初,即受到北方外族契丹、辽国的威胁,为了提高防御入侵的自信心,乃乞灵于北方大神玄武的护佑。
元朝以北方女真族入主中原,视北方真武为王朝的保护神而加以崇奉。元代开国之初,在北京等地创建真武庙、昭应宫。元代皇帝将真武之“真君”号升格为“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群祀三》称:“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元天上帝。”
明成祖时崇奉真武尤盛。此时,崇奉真武的道教经书也愈来愈多。仅现存于《道藏》者,即有此时期所出的《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启圣录》、《玄天上帝启圣灵异录》、《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等。
万历《续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将历代皇帝和道士加给真武的封号排成100字,其封号之长,无论在皇帝中或其他神灵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能和它相比拟的。后经元明诸代之倡导,真武庙祀几遍天下。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也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
东晋宁康二年,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
文昌帝君除有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称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成书于宋元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列举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
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
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是,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又称东极青华大帝,或称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简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道教说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
据《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说:“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耶,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师,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
“此圣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耶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洲帝君。”若遇到困难,只要祈祷天尊或“诵念圣号”,即可“解忧排难,化凶为吉”,也可“功行圆满,白日升天”。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本宗主祭天尊神。
●太乙雷声普化天尊
太乙雷声普化天尊也称都天纠察大灵官、王善天君。道教奉为护法大神。先天主将,一神君,都天纠察大灵官,三界无私猛烈将,金睛朱发,号三五火车雷公,凤嘴银牙,统百万貔貅神将,飞腾称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驱邪治病,观过错于一十二年,受命玉帝,积功勋于百千万种,誓佐祖师,至刚至勇,济死济生,方方阐教,处处开坛,豁落猛吏,三五火车大灵官,王天君,太乙雷声应化天尊。
●南极长生司命真君
南极长生司命真君,也称南极真人、寿星、老人星。《史记 封禅书》记载:“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祁福寿。”
《后汉书 礼仪志》:“仲秋之月,祀老人星于国都老人庙。”道教奉南极寿星为长寿之神。
●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其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太昊说、盘古说、天孙说、黄飞虎说等。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
根据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并由此延伸出几项具体职能:新旧相代,固国安民;延年益寿,长命成仙;福禄官职,贵贱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统。
秦汉以降,泰山神的影响逐渐渗透社会各阶层,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于是泰山神作为阴阳交代,万物之始的神灵,在保国安民、太平长寿的基础上引伸为可以召人魂魄、统摄鬼魂的冥间之主。
随着泰山神影响的扩大,其信仰向四周扩散开来,在全国各地几乎都建有规模不等的东岳庙,反映了泰山神东岳大帝在我国传统宗教中的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为“天齐王”,宋代晋为“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元代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又恢复为东岳泰山神。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东岳泰山神的生日,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来此焚香祭拜,以示庆贺。
●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是道教信奉的主宰地狱的最高神灵。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到南朝时,道教对酆都大帝的描绘比较成系统了。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所排神仙座次的第七中位即为“酆都北阴大帝”,称其:炎帝大庭氏,讳庆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罗丰山,三千年而一替。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地狱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所称十八层地狱及十殿阎罗治鬼之说,道教汲取了这些思想,逐步形成了酆都鬼狱并塑造了酆都大帝的形象。
道教的酆都大帝,原说住在北方的罗酆山,称为北帝;而后世却以今四川的酆都县为鬼城,是酆都大帝的治所。这一转变大约发生于宋代。
我国传统信仰的地狱主宰有东岳大帝、地藏和酆都大帝,前者源于汉族民间信仰,中者源于佛教,后者则源于道教,在我国南方影响较大。
●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原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女仙。传说她是一位法力无边的女神。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才敕封她为九天玄女、九天圣母。
虽然他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她是一个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在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中的地位也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