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不可不知的60个心理定律
31332600000047

第47章 旁观者心理

在公共汽车中,经常发生小偷明目张胆地偷窃,而周围的乘客却无动于衷的现象,这就是一种群体心理——旁观者心理。

在纽约一个住宅区的街道上,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凶杀案件——一个精神错乱者袭击了一位女性,并将她杀害。警方的调查结果显示,罪犯行凶时有很多人都看到了却袖手旁观。媒体以此为题,讨论了大都市的人们对于周围一切都极为冷漠的现状。

罪犯行凶的整个过程长达30多分钟,有38个人目击了这一事件,但是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没有一个人报警。

巴利和拉塔内指出,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不仅是因为人们头脑中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识,还由于处在群体中的个人普遍具有一种“旁观者心理”,即“不用我操心,自然有人会去做”的想法。

他们做了下面的实验以验证这种心理的存在:

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人数不同的几个小组,分别给他们一个题目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突然有一个参加者急病发作,十分痛苦,通过观察其他学生的行为来进行实验。

结果显示,小组的人数越多,去报告求救的人反而越少。如果一个小组中包括发病的学生只有两个人,那么另外一个人几乎肯定会去求救。

在一个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人的救助行为与当时情况下的相关人数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周围除了自己以外没有其他人,救助者就会产生“只有自己能帮助他,一定要帮忙才对”的想法。

如果小组中有人与“发病者”相识,那么结果就会与小组只有两个人时相同,相识者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

从实验的这一结论来看,如果上文所说的凶杀事件发生时,周围有那位女性的熟人,那么他一定不会袖手旁观。

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人们采取行动提供帮助呢?对这种现象的一个解释就是责任扩散。我们说,为了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第二个解释是对举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紧急事态中,为了做出反应,就必须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来,去从事某种不寻常的、没有预料到的、超出常规的行为。在单个人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但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他会比较冷静,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以免举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某家医院发生做错手术的事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有多个医生和护士共同来做这个手术,所以才会发生事故,这是群体意识所造成的陷阱。

心理学上有一种称做“林格曼效应”(Ringelmann Effect)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我们就可以对上面的现象做出解释。

比如说一个群体做一件事,其中的个人或许就不会很努力,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性的偷懒”。研究人员认为,林格曼效应的发生是由于集团中责任感变得分散所造成的。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日常的管理。当把一件任务交给一个团队,只给团队定指标而没有详细分配团队内每个人的职责时,会不会也出现这种旁观者效应呢?

管理企业千万要杜绝这种旁观者效应,因为这是一种很难察觉的人力浪费和组织效率浪费。作为企业的领导,不但自己不能做旁观者,更要防止自己的下属做旁观者。

日本著名企业家山田耕夫就非常懂得这个道理。美国得克萨斯州电视机厂因为管理模式僵化濒临倒闭,老板聘请山田耕夫经营这家企业。山田耕夫不像以前一些经理一样高高在上,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员工召集在一起喝咖啡、谈心事。同时,山田还主动拜访工会负责人,此举使工人们很快消除了最后一点戒备心理。后来,山田又请回部分解雇的老工人,不久,工厂起死回生。

而联合国亲善大使乔伊·亚当斯去过几次法国后,宣称巴黎人是世界上最差劲的主人:海关人员绷着脸、计程车司机态度恶劣、餐厅侍者傲慢无礼、老百姓不耐烦又充满敌意……后来,他听从朋友的劝告决定一路挂着笑容去巴黎。说也怪,这一次,他再也没有看到不高兴的计程车司机、侍者和警察,他发现他们一个个都显得那么亲切随和、善解人意。由此,亚当斯得出一个结论:纠正别人态度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纠正自己的态度。亚当斯的话,我们如果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人生没有旁观者,改变世界,应该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经典案例”

旁观者心理效应实验

巴利和拉塔内实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激发人们进行了大量类似实验。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在30座实验室里进行的56项研究把明显的紧急情形提供给了总数为近6000人的不知情实验受试者,他们要么是孤身一人,要么还另有一人、几人或者很多人在场。

各个阶段的紧急情形有许多种:

隔壁房间里一阵巨响,然后是一女士的呻吟;

一位穿着整齐的年轻人拿着一根手杖(或者,有时候换成一位浑身脏兮兮、满口酒气的年轻人),他在地铁车厢里突然摔倒了,挣扎着爬不起来;

表演出来的偷窃情形;

实验者本人晕倒。

……

结论:旁观者数量越大,旁观者效应越明显。

在56项研究中的48项中,旁观者效应都明确地表现出来。总的来说,当一项紧急情形出现时,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则有约半数的人会伸手相救;如果知道有其他人在场,则只有百分之二十二的人会相助。由于这个总计结果只有不到五千一百万之一的偶然可能,旁观者效应就成了社会心理学中最为确定的假设之一。由于已经彻底确立,其效应在许多种情形之下进行过单独的测量,因此,最近几年,它已不再是研究的课题,而成了一件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