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31327500000027

第27章 薛立斋,中医史上治病最多的人(9)

各位,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中医里面有个命门的理论,薛立斋是其中的倡导者之一。这个命门一般认为就是肾阳,大多数理论说是在右肾,而左肾为肾阴。但是关于命门的位置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命门之火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是动的、热的、向上的,五行理论认为火生土,所以如果命门火不足,脾胃(属土)就会出现虚寒的症状。

薛立斋说:“要补肾阳,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我给你开点儿吧,回家吃吃。”

朱佐还客气:“我可怎么感谢您啊?”

薛立斋回答:“甭客气了,刚才你来时没挂号,回头出门时到挂号处把两文钱的挂号费交了得了。”

回到家后,朱佐就按照嘱咐服了金匮肾气丸,很快这个病就好了(余敬服果验)。

在医案的后面,朱佐同志记载道:“盖八味丸有附子,医家罔敢轻用,夫附子斩关夺旗,起生回死,非良将莫能用,立斋先生今之武侯也!家贫不能报德,姑序此以记治验。嘉靖甲辰十二月望后二日,杉墩介庵朱佐顿首拜书。”

其实,在金匮肾气丸中,附子和肉桂都只有非常少的一点,量极小,不知道古代的医家为什么那么害怕附子。

看来薛立斋判断这个病位真的是很准确啊,可是各位要知道,没有天生的神医,薛立斋的这个经验,可是从自己身上得来的呢。

薛立斋曾经说过,他年轻时曾经患过脾胃病,具体情况不清楚了,总之是服用了很多补脾胃的药,没有效果,用针灸刺脾腧等穴位,然后艾灸,也没有效果(服补剂及针灸脾腧等穴不应),最后病得很严重了(几殆)。结果有个叫卢丹谷的同乡,给薛立斋开了方子,就是金匮肾气丸,薛立斋服用了以后,果然饭量见增,只服用了三料(三料可不是三服,古代把做一次药丸的药量叫做一料,这一料可以做出很多的药丸),这个病就好了。

正是因为薛立斋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对肾阳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最终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来,让我们看看下面哪位同学想发言,天啊,这么多举手的!让我们随便再选一个吧。

这位同学叫沈大雅,他说他的母亲42岁,嘉靖壬寅年七月出现了病症,什么症状呢?就是感觉胃肠里满胀,痰咳,发热,又因为服了冷茶和湿面,结果导致呕吐吞酸,无法吃东西。

各位都知道,脾胃病是个很难受的病,看着人家吃饭特香,自己却一点胃口都没有,还吐,真是要了命了。

这时候就请来了一位医生,这医生一看,呕逆吞酸,这是有热啊,于是就开了黄芩、黄连、青皮等药。

结果母亲服用以后,病没好,症状反而又增加了,身上开始忽冷忽热,口水止不住地流,总感觉口干、口渴,可是一闻到食物的味道就作呕。

医生一看,这是什么病啊,怎么和《黄帝内经》写得不一样啊?黔驴技穷了,只好起身告辞:“您另请高明吧!”

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又有人说了,听说太医院的薛院长去年刚离休,我看不如把薛院长给请来吧?

一听这建议,沈大雅赶紧让府学里的一个学生去请薛立斋,这学生还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请得动这位太医院的前院长。没想到薛立斋一听,有患者我就去啊,不然我退下来干什么啊。

薛立斋二话不说就来到了沈大雅的家里,一诊断,说:“脾主涎,此脾虚不能约制,故涎自出也。”各位,这是中医的说法,说这嘴里的涎液,是由脾经来主的,如果您看见哪位睡觉的时候还淌着哈喇子,很有可能是脾经有毛病,脾虚或脾热都有可能。

薛立斋用的方子是人参安胃散,开完了方子,薛立斋就走了。

薛立斋前脚走,后面的医生就议论上了:“嘿,这回可算是看到这位曾经主管卫生工作的卫生部部长了,以前这是管着我们的领导啊,人倒是不错,可这方子……怎么是温补啊?这明明是热证嘛,《黄帝内经》说这些呕吐什么的都属于热啊,这方子不怎么样。”

结果沈大雅也没了主意,于是就按照这些医生的意见,还是用凉药。

没过多久,母亲的病就更重了(病日增剧)。有一天,母亲突然想吃冬瓜,结果就“食如指甲一块”(我的天啊,这一块也太小了吧),这小小的冬瓜吃下去,就突然呕吐酸水不止,到了这个时候各位医生还是说,这是热,而且是热大发了,还是服用凉药,结果母亲的病情就更严重了。

沈大雅此时才明白,我不能再听你们的了,于是就再次去请薛立斋。

薛立斋能来吗?这是沈大雅心里最打鼓的地方。各位可以设想一下,您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母亲病了,请到了前什么什么部的部长和中央最高级别医院的院长,人家到你家里来给看病了,结果你没有按照人家的方子服药,等病人更重了,你又去请人家。

将心比心,你觉得人家还能来吗?

没想到薛立斋毫无怨言,立刻动身,再次来到了患者的家里。

这样的医生,境界有多高,各位就该清楚了。

薛立斋这次来了一看,沈大雅的母亲已经“神脱脉绝濒死矣”,脉都没了,只剩下眼睛还能动弹(惟目睛尚动),看上去跟死人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薛立斋说:“寒淫于内,治以辛热,然药不能下矣!”

这可怎么办呢?薛立斋低头沉思片刻,告诉家属,赶快去买附子、艾叶和盐,同时用儿子的“口气补接母口之气”(这是古代的方法,意思是不让患者吸入冷气,可以保持阳气)。等到附子、艾叶和盐买来了,薛立斋放在锅里,翻炒了一阵,然后放在患者的肚脐处热熨,熨完以后,又用附子做成饼,贴在肚脐处。过了一会儿,患者“神气少苏”,就是清醒了一些了。此时薛立斋又用人参、白术、附子研成末,用陈皮熬膏,做成粟米大的小粒,取五七粒放在患者嘴里,慢慢地咽下。

服下这些小粒药以后,患者还真没呕,两天以后,每次服药又增加了十多粒,各种症状也减轻了,只是痰涎还是很多。

五天以后,把这些药熬成了药水,每天喝一二匙,这时患者就开始想喝粥了。

后来,薛立斋又给开了一些温补脾胃的药物,服用了五十来服,患者的这个病就彻底地痊愈了。

沈大雅眼看着母亲从鬼门关被救了回来,感慨万千啊。

他在医案的最后写道:“大雅敢述病状之奇,用药之神,求附卷末,一以见感恩之意,一以示后之患者,当取法于此云尔。府学晚生长洲镬潭沈大雅顿首拜书。”

各位,这个医案中,我对薛立斋医术的讲解倒是其次的,各位看没看懂都没关系,关键要了解,就算是对一个普通患者,薛立斋也会细心地为他诊病。

以前读书的时候,在看到这个医案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心中都会浮现出一个昔日太医院的最高领导,在一个普通的患者家里挥舞铲子翻炒药物,为患者治病的情景。

时间长了,你会忘记他以前曾经做过什么,而只会记住他现在的身份:一个真正的医者。

今天这个薛立斋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开的时间长了些,耽误大家吃饭了,抱歉。但是想要发言的人实在是太多,各位多挨一会儿饿,多给几位同志发言的机会吧。

接下来举手发言的同学叫沈大方,他说,他的家乡在湖乡,但是自己离群索居,没办法,只有自己照顾自己了。有一次“山妻赵氏,忽婴痰热”,就是说自己的老婆(“山妻”是对自己老婆的称呼)突然患了痰热病,这个病拖了三四年的时间都没好,病情时轻时重,就连沈大方这么一个不学医的人,都看出自己的老婆“元气消烁”。

到了嘉靖庚子年夏天,沈大方的老婆开始遍身浮肿,同时手足麻冷,日夜咳嗽,几乎没个消停的时候。晚上一咳起来,估计全楼都没法儿睡了,全嚷嚷:“这谁家啊?还让不让人睡了,我们家孩子明个儿还赶考呢!”

同时,她还有其他的一些症状,烦躁,特想喝水,可是喝了水下去,却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就是你想尿,可是每次都只能尿那么一点儿,还尿不痛快。

没过几天,沈大方再看自己的老婆,已经“大肉尽去”,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山妻再怎么土气,也毕竟是自己的老婆啊,于是就逢人即问,哪里有好的医生?

结果还真问着了,有人就说,薛立斋学识渊博,看病很有一套,于是沈大方就把薛立斋给请到了家里。

薛立斋诊了赵氏的脉,发现她的脉洪大而无伦,可是如果使劲往下一按,却发现脉很弱,跟没有了似的。此时,薛立斋就明白了,这些烦躁等热象都是假象,真正的原因是肾阳虚,肾中寒凉导致的虚火上浮。

于是,他给赵氏开了金匮肾气丸的方子,用一料的分量,全给煎了并一次喝下。各位,如果您仔细地读过薛立斋的书,这个金匮肾气丸的所有用法估计您就该都会了。从古至今,能够最广泛地应用金匮肾气丸这个方子的,就只有薛立斋一个人了。

话说这位赵氏在服用了金匮肾气丸以后,立刻就想去厕所。到了厕所,小便就顺利地排出来了(这是“阳气足则水湿化”的缘故,在中医理论里,水湿和阳气是一对矛盾,阳气是抑制水湿的,而水湿重了,也可以抑制阳气,因此排泄水湿可以使得阳气恢复,同时补阳气也可以化去水湿),沈大方的原话是:“顿觉小水溃决如泉”,可见效果不错。

第二天,薛立斋又开了金匮肾气丸,同时加上些补药,一共服用了二十来服,赵氏的身体就基本恢复了,而且三四年都没有出现什么病症。

等到了嘉靖甲辰年春天,由于家里遇到不幸,赵氏非常难过,结果前面的病就又犯了,这次是身体感觉像是着了火,嘴里的肉都烂了(估计是口腔溃疡),“胸腹肿满”,而且还吃不下饭,就这么饿着已经四天了。

沈大方说,此时他们“夫妇相顾,束手待毙而已”,看情景真是可怜啊,一对小夫妻简直感觉生活之路走到了尽头。

此时,沈大方突然想到,何不再把薛立斋先生给请来?

于是急匆匆地又去找薛立斋了,薛立斋一看,咦,怎么又是你?有些年没见了,瘦了,过得怎么样了?

沈大方就可怜兮兮地把情况说了,薛立斋一听,二话不说,立刻就跟着他回了家。给赵氏诊了脉后,薛立斋认为病因病机和以前那次一样,就又开了金匮肾气丸,服用了两次,赵氏就感觉精神状态好多了,“神思清爽”。然后薛立斋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补气的人参、黄芪、白术,养血的当归,只服用了一次,当天晚上患者就觉得胸闷消除了,突然有了食欲。三天以后,病就去掉了五六成,服药一个月以后,患者就又基本恢复了健康。

但是,这个病还没有好利索,到了秋天,赵氏又患了痢疾,现在沈大方已经有了经验,只要是妻子有病,立刻就请薛立斋来。

薛立斋来一看,这回病情复杂了一些。痢疾是外邪啊,侵入以后导致患者不断地泻肚子,又引起了肾虚,此时治疗要祛邪和扶正同时进行,于是开了方子:金匮肾气丸加上人参、黄芪、白术、当归,这些都是扶正的药物。同时在方子里加入黄连、吴茱萸、木香,其中黄连是清热祛邪的,吴茱萸是反佐黄连的。这个反佐是中医开方子的一个技巧,怕黄连太寒了,就加入热药吴茱萸,来制约一下黄连。而吴茱萸的用量要少,一般也就是黄连的1/6,这两味药合在一起叫“左金丸”,是朱丹溪的方子。后面的木香是行气的,因为气滞才导致腹痛,刘河间说过:“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就是这个道理。

药服下去后,立刻就见效了,不泻了,可是还有些后重。什么是“后重”呢?就是上完了厕所,肚子还感觉痛,这是痢疾的特点。

于是薛立斋就改以调气为主,开了补中益气丸加上木香、黄连、吴茱萸、五味子。

服用了几服药以后,赵氏的这个痢疾就全好了。

当然各位要注意了,薛立斋这是在判断患者体内的邪气已去的情况下,在方子里加入了五味子,一般是在治疗痢疾的收尾阶段这么用,如果病势正盛,用了五味子,则会收敛邪气,病反而不容易痊愈了。

后来,赵氏身体一直很好,沈大方非常感慨,看来一定要懂得一些医学知识啊,否则来了病又是“束手待毙”,不能总是依靠薛立斋老师啊。

于是,沈大方一咬牙,干脆就拜了薛立斋为老师,从此跟在薛立斋身边,好好地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中医。

沈大方在医案的后面,也加上了一段留言,他说:“山妻抱病沉疴,本难调摄,苟非先生救援,填壑未免。今不肖奔走衣食于外,而可无内顾之忧矣。然则先生之仁庇,固不肖全家之福,亦不肖全家之感也。斯言也,当置之座右,以为子孙世诵之。”

最后落款“吴门晚学生沈大方履文再拜顿首谨书”。

但是这位沈大方的故事还没完,我在翻阅薛立斋写的《口齿类要》时,又发现了他的事迹。

这次是沈大方自己的事儿。那是在嘉靖辛丑年(公元1541年),秋天的时候,天气转凉,搞得人心里很压抑,沈大方很有感触,于是在桌几上铺开了纸张,研好了墨,执笔准备写几句悲秋的歪诗。

刚写完“啊,朋友,你们都到哪里去了”这句,突然感觉喉咙里有点痰,于是把头扭向左边,“呸”地一口,吐了出去(“遂左顾吐之”——这也太不卫生了,好在当时家里的地板铺的是土或者砖,要是木地板,一定会挨山妻的暴打)。结果,不文明的行为遭到了报应,这位沈大方同学头还没扭回来呢,就觉得“颈骨如摧”,痛得不得了,脑袋转不回来,得,诗算是写不下去了,就这么扭着脖子待着吧。到了夜里,又增加了新的毛病:盗汗,手足麻冷,早晨起床必须要别人扶着才能起来(估计这活儿需要他的山妻干了),稍微一动弹,就“痛连心腹,苦楚万状”。估计此时沈大方一定会发誓:以后,以后再也不随地吐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