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的智慧
31327100000187

第187章 普度众生

牛头宗是禅宗最早形成的支脉(约公元600年间),一直传承了二三百年,龙象成群,英才辈出。如:慧忠禅师降龙伏虎,道钦国师朝廷倚重,鸟巢折服白居易,崇慧妙词天下惊……牛头禅,笃实而又飘逸,禅师语录文采斐然,其清玄之风,不但为禅门所重,更对初唐文化颇有影响。

鹤林禅师鹤林玄素,是牛头宗第六代禅师。在禅宗史上,他并不知名,但他的风范,却是禅宗以一贯之的禅风。

一天,有人敲响了鹤林寺的大门。玄素禅师问道:“什么人?”

“是僧人。”门外之人回答。

玄素禅师说:“莫说是僧人,就是佛祖来了也不接纳!”

“为什么不接纳?”禅僧追问。

玄素回答:“这里没有你栖身的地方。”

几句问答,禅机盎然。

山下,有一位心狠手辣的屠夫,牛羊猪狗,什么都敢宰杀。每年死在他手里的性命,不知多少!有一天,他来到鹤林寺,请求玄素禅师某日到他家里去设斋供。玄素禅师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了。

等到那一天,玄素禅师准备齐当,果真要下山赴约。

在山门口,几个好心的僧人拦住了他,劝说他不要与这种人来往,以免坏了名声。玄素说:“佛性平等,对于任何人都是一样。声誉显赫也好,名声狼藉也罢,只要是可度化的人,我就去度化他,这又有什么差别呢?”

为度众生,玄素禅师不舍低贱,而他的弟子——径山道钦,则不故作清高。

有僧人问道钦禅师:“如何是达摩西来意?”

道钦禅师说他问得不恰当。禅僧追问:“怎样才恰当?”

道钦说:“等我圆寂后就告诉你。”

道钦禅师以这样的方式告诉他:禅,是不说的,禅的心要,要在修证中体验。

一位高官崔赵公对道钦禅师说:“师父,我想出家,可以吗?”

道钦禅师斩钉截铁地说:“出家乃大丈夫主事,非将相之所能为!”

当头棒喝之下,崔赵公豁然有省。

唐朝大历三年,代宗皇帝倾慕道钦禅师的风范,下诏迎请他晋京。禅师们宛若闲云野鹤,大都不爱与达官贵人交往,更不愿意去伺候皇帝。许多人接到皇帝的诏书,总是以种种理由推辞。道钦禅师说:“我佛慈悲,不舍一人。皇帝怎么啦?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啊!”

于是,道钦禅师来到皇宫,为唐代宗讲经说法。代宗跟随六祖慧能的弟子慧忠国师学禅多年,懂得禅门规矩,不惜万金之躯,亲自向道钦大礼参拜。

有一天,道钦禅师在宫中静坐,代宗驾到,他立刻站立起来致意。

代宗对禅机很有体验,禅意凛然地说:“国师何以要起来呢?”

禅,最强调不分别;所以,静坐之时,皇帝老子到来也可以不予理睬。

道钦禅师呵呵一笑,举重若轻地说道:“若是不站起来,你又怎么能在四威仪(行、住、坐、卧)中见老僧呢?”

代宗闻言大悦,封他为国师,并赐尊号“国一”。

佛教有四大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禅的修行中,心量的扩大很重要。而四弘誓愿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我们的心量。所以,四弘誓愿不是说的,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