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聊聊秋天为什么是燥的呢?因为秋天天气开始凉了,长夏时节的湿气开始凝结,本来湿热的桑拿天,人都快闷晕了,突然立秋了,天气凉爽,桑拿空气一扫而光,哪儿去了?湿气凝结下降了,此时是万里无云。
所以中医认为,秋天无论是整个世界还是人体,气机都是下降的,在人的五脏里,肺是属金的,金对应着秋天,所以此时人体的肺气下降,有很多病,就是因为此时肺气被阻碍了,无法下降引起的。我通常和朋友说,如果喝饮料,此时要喝些杏仁露,因为杏仁是降肺气的。有个网友曾经给我写邮件,问为什么立秋后自己上半身发痒,尤其是在下午和夜里。非常抱歉,我看到邮件太晚了,其实她这就是肺气不下降,喝些降肺气的药就可以了。
在秋天,人体也会有所改变,比如夏天大汗淋漓的,到了秋天,凉气来了,满身的汗就不见了,津液已经开始收敛了,这个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喉咙干燥等问题,尤其是那些平时津液就不足的人。所以古人总结,秋天容易被燥邪伤到。
但是这个燥,还随着初秋和深秋的不同,存在着温燥和凉燥的区别。
温燥以后再聊,现在我给大家聊聊这个凉燥。
在秋天,人体很容易被凉燥伤到,为什么呢?这是由秋天这个特殊的季节决定的。秋天其实有时候也很热,比如中午,骄阳似火,热得和夏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到了晚上,就会立刻凉下来,有的时候,你甚至会感觉,白天走到阴凉地里立刻就会凉下来,这就是秋天,风是凉的,但太阳是火热的。
所以秋天人很容易被凉气伤到,比如走在阳光地里,太阳火热地烤着,此时你的毛孔以为是夏天来了呢,全部都张开了(但此时也不会像夏天那么流汗了,因为秋季人体的津液都开始收敛了)。话说这毛孔正张着呢,然后你到了阴凉的地方,凉风袭来,直扑肌表,立刻觉得皮肤发紧,这时患的就是凉燥了。
此时的典型症状是: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喉咙干,无汗或少汗。
吴鞠通开的方子是:杏苏散。方子的组成是: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橘皮、杏仁。
其实这个方子的核心就是苏叶和杏仁。在秋天被冷风刚刚吹到,你感到浑身发冷,头微痛,还没有咳嗽的时候,可以熬点杏仁,水开了以后,再放入一把苏叶(药店有卖的),泡个十分钟,喝下去就可以了,前两天有几个网友患此证,就是用此方调治好的。
如果刚发病没有注意,病情发展了,咳嗽了,还有痰,就要加上剩下的药物了。
由于秋天人体的津液开始收敛,往往会感到皮肤干燥,口腔干燥,这可怎么办呢?过去,一些老药工的方法是,用中药石斛放在嘴里含着,这个石斛是生津润燥的,含在嘴里就感觉口腔不那么燥了,这种方法后来流传到了社会上。过去很多有钱人家到这个季节就开始买石斛了。
石斛的品级比较多,好的品级的非常贵,前几天有个香港的超级贵夫人就买了几万元的石斛走,其实还真没多大分量。
当然,我们是没那么多的钱的,那我们怎么办呢?其实,中医还有其他的办法,比如梨就是一个很好的润燥生津的水果,如果我们感到燥热,可以吃个梨。它也可以起到润燥的作用,我们前面提到的五汁饮中的其他几个成分也是润燥的佳品。
上面说的是温燥,如果您感觉到凉了,并因此而出现干燥的状态,这就是凉燥了。缓解凉燥就更简单了,您可以切两片姜,用开水泡一会儿,喝了,津液就会发散出来。
一般温燥出现在初秋,凉燥出现在深秋,不过天气变幻莫测,有时也会颠倒的。
一个人的孤独之路
道光初年,吴鞠通已经是一位63岁的老人了。
一个人变老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要看着自己的朋友一个一个地离去。
就在吴鞠通63岁这年,他的好朋友,那位针灸高手郏芷谷去世了。
吴鞠通不但失去了一位可以与自己配合治疗的医生,也失去了一个可以交心的好朋友。
几年后,他的另一位好朋友汪廷珍也去世了,这一年是公元1827年。
汪廷珍是吴鞠通一生最好的朋友,他们志同道合,谈论起医学来也是互有启发,虽然后来汪廷珍做了大官,甚至当了皇上的老师,但两人的友谊从未改变。
汪廷珍的去世,对吴鞠通的打击很大。
到了老年的时候,吴鞠通在医学界就开始变得十分孤独。
究竟为什么呢?这要从他的性格谈起。
吴鞠通为人非常正直,古道热肠,然而正是因为他刚正不阿的个性,使得他在当时的医学界常常被孤立。吴鞠通心直口快,不徇私情,在诊病的时候有什么说什么,对于其他医生的错误,从来都是立刻指出,很不给别人留面子。
这可就要命了,因为大家都是出来混的啊,在患者面前总要给留点面子吧?可吴鞠通偏偏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医生负责的那可是人家的性命啊,怎么能姑息呢?估计他是从父亲被庸医误治那里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一生痛恨不学无术的医生,他曾说:“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也!”
这话说得比较重,意思是,你学医学得技艺不精,还不如不学呢!因为你治疗十个患者,误治五个,对你来说是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可对这五个患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啊。
通常按照医生行当里面的规矩,那是要给同行留余地的,看到前面医生开的方子错了,也不能当面指出,要说:年兄手段高超,调治得好,方子也是好方子,我再斗胆稍微改动几味药吧。
这是把前面人的错误粉饰一下,可吴鞠通最痛恨这个,他说:“余存心不敢粉饰,不忍粉饰,口过直而心过慈,以至与世不合。”这就把他为什么与其他医生不合的原因说出来了。
结果弄得场面很难堪,当时有一些学术不精的医生很怕他,本来在患者家里口若悬河呢,一听吴鞠通也要来了,吓得撒腿就跑(所至则避去),等到吴鞠通走了,再溜达回来,到患者面前诋毁吴鞠通。
当然,还是有很多医生佩服他的学术的,因此对吴鞠通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
这实在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还是尽量劝劝他吧,不能这样下去了。
“吴鞠通老师,难道您就不能改改吗?”
夜很深了,烛光把吴鞠通孤独的身影投射在空荡荡的墙壁上,吴鞠通低头不语。
“其实,通融一下也没有关系啊,大家都是出来混饭吃的啊。”
吴鞠通抬起头,瞪大了眼睛:“混饭吃?医生是要救人的!什么样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医生?那是要怀着救人济世之心,嗜学不倦,反复求索,最终才能达到救人的目的啊,在病人的痛苦面前,你的面子一钱不值啊,难道不是吗?”
“可是,这样下去您是会被这些医生孤立的。”
吴鞠通叹了口气,说:“这个世界上,病痛实在是太多了,我倾尽全力还治疗不过来呢,怎么会有时间去和他们钩心斗角?孤独就孤独吧,只要能够救人,我宁愿走这条孤独的路。”
“可是,他们会恨你的。”
吴鞠通摇摇头,说:“不要管它,但愿我的言语能够刺激到他们,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他们面对自己的良心的时候,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悔悟、能够奋起读书。”
然后,吴鞠通抬起了头,从窗户里凝视着辽远的星空,自言自语道:“希望后世的人们能够理解我,那样,我将不再感到孤独……”
在公元1831年的时候,吴鞠通已经74岁了,在到处给人瞧病的闲暇时间里,他动笔写下了《医医病书》,这本书的名字很拗口,意思就是:治疗医生的疾病的书。
在这本书里,吴鞠通指出了医生容易出现的很多问题,同时他还写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本书内容不多,但是仔细看看,其中的道理却非常的深刻,它反映了吴鞠通的医学境界和治学思想,各位有空可以拿来一读,定有收益。
其实,吴鞠通自己特别谦虚,他也很希望别人来批评他,他在《医医病书》中说:“是书,无论先达后学,有能择其弊窦,补其未备,瑭将感之如师资之恩。”
在吴鞠通的晚年,有两件事情刺激到了他,一件是当时东南诸省发大水,老百姓被淹死无数。吴鞠通是个忧国忧民的人,无比珍惜生命,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为之痛哭咯血”,然后倾囊捐赈。我们已经不知道他为什么咯血,他的身体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总之是出现了病症。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公元1836年的时候,吴鞠通已经79岁了,他的长子突然病故,具体患的什么病书上没有记载,吴鞠通的精神再次受到重大的刺激,开始衄血(其实我认为这是和上次的咯血是出于同一疾病)。
这次发病是致命的,就在这一年,吴鞠通去世了,享年79岁。
人的生命,就像花一样,曾经绚丽地开放,然后逐渐枯萎,最后死去,没有人能够逃脱这大自然的规律,不管你是名医也好,普通百姓也好,结局都一样。只是,有些鲜花的盛开,是那样让人难以忘记。
在即将合上吴鞠通的医书的时候,我脑子里出现了吴鞠通的各种形象:他曾是在父亲的灵柩前痛苦地翻看《伤寒论》的年轻人;一个在北京的街头寻找工作机会的漂流者;一个在抄书的过程中苦读医书的学者;一个在与瘟疫的搏斗中奋力拯救生命的医者;一个毫无顾忌地指出同行错误的正直的人;他还是一个在烛光前俯首为后世撰写医书的大医。
在这些场景中,吴鞠通逐渐地老去,慢慢变成了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光影,但是,他心中的光明,却放大开来,照亮了后世的我们。
吴瑭,号鞠通,他出身贫寒,因失去父亲而奋起学医,在艰苦的环境里自学成才,终成一代大医。他总结前人的经验,丰富并整理了温病的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他为人正直,不徇私情,秉持救人济世的信念,毫不动摇,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一生救人无算。
在行医的道路上,吴鞠通可能是孤独的,他的正直遭到了一些品质低下的医生的排斥,但他却凭借着心中的信念一直前行,那信念之光,犹如一道道闪电,劈开了人性阴暗的黑幕,唤醒了无数正直医生的良心。
现在,那些诋毁他的恶言恶语已经灰飞烟灭,而吴鞠通,却为我们留下了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温病条辨》。
他用一颗坦荡之心,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医道。
银翘解毒丸的应用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这部书里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方子,这些方子现在在临床中应用频率较高,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应该就是这个银翘散了,现在我们进行了改进,在药店里卖的叫银翘解毒丸,或者稍微加减,添上了羚羊角,叫羚翘解毒丸。
我今天和各位聊聊这个药,实际上,我们聊的话题的实质是:如何应对感冒?
您可甭小瞧了感冒,不管是通常我们所患的伤风感冒,还是大规模流行的流行性感冒,都是让人比较头疼的问题。有很多人一感冒发烧就到医院输液,现在抗生素的级别越来越高,费用也越来越贵,很多人几天输液下来小一千元人民币就花进去了,可病却没怎么见好,这样的患者实在是太多了。
有的人说感冒挺一挺就过去了,但是,您要知道,感冒会引起肾炎、心肌炎等若干严重的疾病,很多人患这些病就是因为感冒后硬挺着不去治疗,现在肾炎、肾衰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多,有很多都是年轻人,不能不说遗憾啊。
每次流感来临,一个城市里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的声音,一讲话大家都是带着重重的鼻音。我估计每次大规模的流感来袭时,一个大型城市里的患病人群都会超过百万。其实这病是可以预防的,但这事儿似乎没有人在意,结果每次我都眼看着街上感冒的人越来越多,最终身边的人全部感染。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自己有什么办法吗?如何处理感冒这个小病呢?中医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其实,中医是最擅长治疗感冒的了,只不过大家还不太善于使用它而已。
在中医里,感冒属于外感病,对于这种病的治疗,由于中医理论派别的关系,正确的治疗方法被耽误了很久,此事说来话长,我慢慢地和各位聊吧。
在汉朝的时候,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因为家里很多人患外感病死去,因此他发誓要搞清楚这种病。他收集了当时很多的医书,结合自己的经验,写出了《伤寒论》。在这本书里,张仲景把人体的防卫系统分成了六个层次,他论述的是当寒邪来袭的时候,这六个防卫系统会出现的问题,并谈了应该如何解决。我客观地评价这个事情,张仲景分出的这六个防卫层次是非常恰当的,现在我们说,这是一种系统论的划分方法。而且,张仲景开出的方子也非常精辟,应该说,这些方子只要用得对症了,其效果经常让开出方子的医生自己都瞠目结舌,这是实话,搞中医的人都有感受。
因为来袭的是寒邪,因此张仲景在治病的开始,选择了用辛温发散的药物(麻黄、桂枝等)来治疗,也就是说,让大家出出汗,把寒邪从体表给发散出去。
如果寒邪在体表这第一道防线没有被发散出去,没关系,后面还有五道防线呢。
这种方法一直使用,到了清代的时候(其实清代之前就开始了),人们发现辛温发散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人一用麻黄等药病情就重了,于是就出现了温病学派。温病学派认为袭击人体的不光是寒邪,还有温邪,这个温邪有自己的特点,应该用辛凉解表的方法来治疗(吴鞠通就是这派的),不要用麻黄,要用连翘、金银花等凉药来治疗,最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