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
31326400000012

第12章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2)

这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种痛苦的磨炼,在这种磨炼中,有的人会无力地倒下,但是有的人会再次站立起来,在磨炼中脱胎换骨,从此获得重生!

黄元御就是这后一种人,他在经过了痛苦的煎熬以后,站立了起来,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个分明要滑向谷底的人生轨迹,生生被黄元御用自己的毅力扭转过来,重新走上了正轨!

各位,黄元御是怎么想的呢?他觉得,既然自己是被疾病给害了,那么,他就要重新在这里站起来,他要和疾病做坚决的斗争。

就在那天,就在黄元御自己望着远方的时候,他暗暗发誓,自己这一生,都要献给同疾病做斗争的事业,拼尽全力,永不后退!

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他短暂的一生里,没有一刻的停息。

青灯孤影读《伤寒》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是怎么开始学习中医的吧!

他首先去书店买来了一本《伤寒论》,放在桌子上就开始读。黄元御是什么人啊,不但国学功底厚,而且绝顶聪明,所以就信心满满地以为就此可以学会中医。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基础好的学生,在《伤寒论》面前还是败下阵来。

这是黄元御自己说的,刚一看《伤寒论》的时候,几乎完全看不懂:这说的都是什么呀?张仲景老师的这些话怎么一句都看不懂啊(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

这下傻眼了,没想到上来就碰了钉子,天啊,难道《伤寒论》这么难学吗?可人人都说这是医学的基础啊,怎么一上来就这么难呢?以后还不得更难学?

要搁一般人,见难就回了,毕竟自学是一种特费工夫的学法儿。过去学医一般都是先跟着老师出诊,看若干日子以后,耳濡目染了,心里对这些名词熟悉了,老师再给慢慢地讲理论。

但是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我写过的好多大师还真不是那么跟着师傅学出来的,真正的大师似乎多半是自己憋出来的,然后才去跟老师学,这个特点很值得研究。

黄元御同学也真是个牛脾气,还是不想去找师傅,要接着自己憋,但是毕竟人家是学国学出来的,知道学习方法,所以就采取了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去书店,把所有能够见到的注解《伤寒论》的书都买回来,碰到一个问题,就挨本书地翻,看看这位古人是怎么理解的,看看那位是怎么理解的,这就好比是找了很多的师傅,有了问题就挨个师傅地问。

那么,黄元御到底买了多少本《伤寒论》的参考书呢?我估计至少买了几十本,也有可能是上百本(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

各位,这就是人家的学习态度,黄元御为什么后来成就那么大啊,就是因为人家学习态度太好了!诸位看官中有学中医的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藏书,看看现在读书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您的《伤寒论》的参考书是否能和黄元御有一比。

您再想象当时的情景吧,可谓是蔚为壮观,只见黄元御同学手里捧着一本《伤寒论》,旁边放了一堆的参考书,看一句《伤寒论》,就狂翻一通参考书。

就这样,废寝忘食,苦读了三年。

就这么一本薄薄的书,整整读了三年,的确是够专心的了。

那么,结果如何呢?

结果是:还是不懂!

黄元御最后把书一合,不禁长叹一声:这也太难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岁历三秋,犹尔茫若,仰钻莫从”。

估计有朋友该疑惑了,这不可能吧,《伤寒论》我们一读可就读懂了,没有那么难啊。怎么号称学冠一时的黄元御居然这么笨?

我给各位解释一下,不是黄元御笨,您能明白的内容黄元御当然能明白,黄元御是对自己要求得太高了,他所说的懂,那是要融会贯通,要把整个《伤寒论》吃透。

反正当时黄元御觉得自己距离要求差得太远了,甚至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是不是我就达不到张仲景先师要求的水平了?

于是他对自己很失望,最后干脆把书合上,叹了口气:“唉,我这辈子到底能不能领会《伤寒论》的精髓呢?”

怎么办呢?黄元御决定暂且抛开这件事,先放松一下,看看别的书。

在放松的这段日子里,黄元御到底看什么书我们就不清楚了,总之没有任何的记载。等到公元1737年,其实就是第二年的春天,黄元御重新翻开了《伤寒论》,开始再次凝神研究。

这个时候,黄元御的心已经完全地平静了下来,他自己描述当时的情景是:“又复摊卷淫思。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静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清梦一肱,华胥初回。”

可见当时黄元御处于没有任何人打搅的环境中,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书里面,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着,甚至在梦境中,都会遇到思考的问题。

这说明黄元御当时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人和书完全一体的境界。

在这种学习状态里是最容易出成果的,这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就是一个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最后,出现什么结果了呢?

终于有一天,黄元御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心里灵光一现,然后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恍然解矣!”

不用我说各位也知道了,黄元御终于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使得他在研究《伤寒论》方面一直站在很前沿的位置,直到今天,我们在提到研究《伤寒论》的流派时,还会经常提到黄元御。

写到这儿,我感觉黄元御的学习方法有点像徐灵胎,也是拿着参考书自个儿学,然后开始批注这本书。

黄元御也是,当时豁然开朗以后,他觉得以前别人注释得都不够完善,于是就想自己写本注释的书。

结果,他立刻就开始写书了。

这本书叫《伤寒悬解》,当时只是打了草稿,然后由于生活动荡,就没有写下去。十年后,黄元御终于把这本书写完,并成为中医史上研究《伤寒论》的一本重要著作。

我曾经告诉过各位,《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每个中医开方子都会从这本书里面找到灵感,自打黄元御把《伤寒论》给吃透了以后,他就有了去进行临床实践的底子了。

只不过这个底子打得也太费时间了,一本书折腾了这么长的时间,这要是搁现在,很多没有耐性的同学早就放弃了。

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

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得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这个读书笔记,在十年以后,他给好好地整理了一下,估计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后来出版了。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对于理解《伤寒论》很有好处。

当读完《伤寒论》以后,黄元御同学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这哪里是在学习啊),黄元御自己说的是:“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

再感慨一遍,这哪里是学习啊,他几乎是用尽了自己的精力来学习这本经典,这实在让我们没什么话好说的了。如果有用功学生排行榜的话,我估计黄元御同学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顺便再感慨一句,这个《伤寒论》还真的不白读。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回地读《伤寒论》和前人的经方医案。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伤寒论》,结果现在诊病的基础就是那一年打下的。那年过后,有亲戚朋友求我开方(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如果遇到和读过的汤证一样的,就开经方(张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样的,就婉言谢绝。结果开出方子的,百分之八九十都痊愈了,基本是几服药就见效。现在这么多年了,老家还有一些患者来找我看病,就是那个时候传出的名声(惭愧啊),所以我才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说句心里话,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中医的好处,看到了患者痊愈后的笑脸,这完全是拜《伤寒论》所赐。

经方体系是一个很有趣的体系,它是经过临床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经过千万个真实的人体试验摸索出来的,每个方子的适应证都非常精准,方子的组成也十分地合理。过去有的医生甚至发现个别经方如果你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经方不加减”。当然,这也太教条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经方进行加减的,后世的所谓和经方并列的“时方”,其实很多也是经方加减得来的,所以我们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我才认真地读了一年的《伤寒论》,自己感觉收获就如此之大,黄元御如此玩命地读了若干年,您想想吧,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进步呢?

有的网友问,怎么这位黄元御单是憋在家里看书,就能写出著名的中医著作?

这的确是个问题,我想各位也都会在心里提出这个疑问,那到底他有没有临床的经验呢?难道中医不用临床就能写书吗?

其实,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学了中医以后,就不会闲着的,大家知道你在学中医了,就会有亲戚朋友来问,我出现了什么什么毛病,你能帮着琢磨琢磨吗?这种情况太多了,一开始还不敢应承,但是学了两年以后,基础理论掌握得差不多了,也就能够提出些看法了。所以一边学习,一边给亲戚朋友看病,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中医药大学里的好多同学在亲戚朋友中都很有威信了,据我所知,很多同学放假回家,在家里患者都排队来看病,因为疗效不错,一传十,十传百,一听说这人回家了,就都来了。

那么黄元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人看病的呢?他自己没有记载过,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一生的行程来分析,他在读《伤寒论》的这段时间里,一直是在山东的。他在山东住了近十年的时间,从那以后,他就基本上是在北京(因为后来当了几天御医)和江淮一带来回走了,到山东的时间很少。

可是,现在在山东却流传着很多黄元御治病的传说(至今老百姓还给黄元御去上坟呢),当时还有“南藏北黄”的说法,就是说当时山东治病最好的医生有两位,南边的是诸城的藏枚吉,北边的是昌邑的黄元御,也就是说,当年黄元御在山东已经是很有名气了。那么,结合前面我们分析的他一生的行程,就可以知道,黄元御就是在读《伤寒论》以后,或者就是在读的同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很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了。

也就是说,从他写《伤寒论》笔记开始,到十年后,他把这些笔记整理成书,这十年期间,黄元御已经是医名很盛了。

再看十年以后,他到北京,他的医术居然让乾隆皇帝大为倾倒,可见他的临床经验是在前十年的时间里积累起来的。

很遗憾的是,黄元御自己没有提过这事儿。

没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是努力和精神专一,的确能够制造像天才一样的人。

脾胃是我们的宝贝

现在有个问题,黄元御的学术思想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其实,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是带着问题去读的,他一直想不通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眼睛红肿,这的确是应该算做有火啊,为什么使用清火的药,反而把自己害了呢?

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是伴随着黄元御的阅读过程的。

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黄元御发现了秘密,原来有很多火热之症是假象,有很多病是由于气机升降失常而得的,并非是真正的火啊!

于是,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可以说,黄元御独特的学术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在他的《伤寒悬解》中,他的学术思想已经出现了。

光说理论没用,给各位举个例子吧。

有位叫钱叔玉的人,估计是山东农村的。这一年的初秋,大家都开始干农活了。在农村住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农活儿那是相当累的,因为这是秋收啊,一年里面的体力全用在这时候呢。这位钱老兄因为干活太卖力气了,结果开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吓人的是咳血,血的颜色是紫黑色的。在过去那个年头,人们最怕的就是吐血了,所以大家商量着赶快找大夫吧。

可那个时候,贫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钱请大夫啊!于是就硬挺着,结果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最后,有人说,实在不行,去请黄元御先生吧,这位是个读书人出身,而且人家不大在乎收钱的事儿,我们去试试吧。

结果去和黄元御一说,黄元御还真来了,到了农户的家里一看,把黄元御吓了一跳。

原来,此时正赶上这位钱老兄犯病,吐的血“一吐数碗”,来不及从嘴里冒出来,就从鼻孔里往外流。

黄元御连忙问:“都有什么感觉啊?”

这位一边吐血一边说:“肌肤发麻,脑袋痛,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口渴,吃不下饭,出汗。”

黄元御点点头,诊了患者的脉,问:“还有什么症状呢?”

患者想了想,回答:“还遗精,很容易惊恐,总是很健忘,还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只能坐着睡觉,一旦身体倾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就开始重,而且右脚还肿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黄元御听完了患者的叙述,说:“我明白你的病情了,你想知道你的病是怎么得的吗?想听听这里面的道理吗?”

患者虽然是个农民,但是也很好奇啊,忙回答:“当然想听,先生请给我们讲讲吧!”

黄元御说:“这样吧,我给乡亲们讲讲我们自己身体里的圆圈的故事吧。”

这一说不要紧,这个圆圈的故事后来被别人看去了,写成了一本书,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实里面的理论就是通俗版的黄氏圆圈。

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人,还是对我们自己体内的圆圈有个了解的好,所以就不嫌啰唆,给各位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