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所以,新中国外交的一项严重的任务,就是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
西方国家虽然联合起来对中国实行封锁,但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的。随着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力的增强,对美国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变为不再心甘情愿地任凭美国摆布了。特别是法国这方面的倾向更明显。戴高乐上台以后,提出发展法国的核武器,建立法国完整的防务体系,遭到美国的反对,戴高乐便宣布退出北约一体化组织。
对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了,并提出了利用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建立了反美统一战线的思想。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美苏之间存在一个广大的“中间地带”。到60年代,毛泽东把中间地带分成两类,一个是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叫作“第一中间地带”,一个是欧洲、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和日本,叫作“第二中间地带”。并认为这两个中间地带都同美帝国主义有矛盾。
1964年7月10日,毛泽东在会见佐佐木更三等日本社会党人士的谈话中指出:整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民都反对美帝国主义,欧洲、北美、大洋洲也有许多人反对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者也反对帝国主义。戴高乐反对美国就是证明。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的垄断资本主义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你们的垄断资本是你们反对的,可是他们也不满意美国。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公开反对美国。另一部分依靠美国。我看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一部分中的许多人也会把骑在头上的美国人赶掉。
1964年8月17日,毛泽东在接见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的谈话中又说:我们利用戴高乐对美国进行斗争。在这一点上我们同戴高乐有共同点。他也看出我们有这一点。在反对美帝国主义这一点上,他也需要我们。所以我们把中间世界分为两部分。中间世界即所谓第三世界。第一个第三世界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第二个第三世界包括像法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他们同美国会有冲突。有些国家现在还不明显,例如日本、西德。估计五年、十年之后,他们会要站起来的。这些国家的垄断集团、大资本家是不会甘愿受美国控制的。现在已经看到一些征兆。就连英国保守党中一部分人也不赞成同美国合作得那么紧。
根据对矛盾的分析,毛泽东分清了敌友,找到了同盟军,决定据此建立国际反美统一战线,在这条反美统一战线中,主力军是“第一中间地带”的亚非拉国家,而“第二中间地带”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作为“间接的同盟军”。根据这一思想,中国积极与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63年8月,戴高乐总统授权法国前总理富尔带着他的亲笔信,到中国商谈两国关系问题。富尔希望中法两国先建交,然后法国再同台湾断交。这与中国一贯的态度不同。中国一直主张必须先同台湾断交,表明态度,然后再和新中国建交。这一次,中国第一次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同意了富尔的方案。
1964年1月,中法两国正式宣布建交,这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对于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打破美国的封锁,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毛泽东在外交中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手,联合同盟军,争取建立反美国际统一战线,以共同反帝反霸,维护世界和平。用基辛格的话来说,毛泽东确是搞“平衡”和“均势”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