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毛泽东教我们学管理
31320500000002

第2章 胸怀坦荡 虚怀若谷

要想管理好一项事业,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坦荡的胸怀,有容人之量。只有这样,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凝聚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推动各项事业和工作的顺利发展。毛泽东一生胸怀坦荡、虚怀若谷。对于和自己政见不一,甚至蓄意伤害过自己的人,他从不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反而主动地加以团结,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化干戈为玉帛。同时,他也很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从谏如流,采百家之长,明治国之理。这些良好品质,是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管理者的重要因素。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使王明“左”倾错误发展到顶点,张闻天被“左”倾的苏区中央局安排为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则只留任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实质上被完全剥夺了对军队和政府的领导权。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不但对张闻天毫无敌意,反而主动与他接近,多次与他彻夜长谈,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张闻天在毛泽东耐心的说服帮助下,开始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决裂。在广昌战役后的一次军委会议上,他公开站在毛泽东一边,同博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张闻天和王稼祥等人极力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对实现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起了良好的作用。对于张闻天的转变,毛泽东后来多次赞不绝口。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说,如果没有洛甫(张闻天)、王稼祥两位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中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同志们把账记在我的名下,但我不能忘记这两个人。

毛泽东还很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不同方面的意见他都能凭着广阔的胸襟妥善处理。

1945年,黄炎培等6位国民党参政员应毛泽东之邀,飞赴延安访问。毛泽东邀黄炎培等人到他家,谈了整整一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到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何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60多年,耳闻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地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黄炎培这一席耿耿诤言,掷地有声。毛泽东高兴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的这番话,至今仍是不易的至理名言。

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在土改运动中,他不断收到一些工商界人士的告状信,他怀着不安的心情向党中央毛泽东转达了这些信件。毛泽东并没有简单地对黄炎培加以批评和指责,而是诚恳地以各种方式用事实启发他的觉悟,希望他进步。毛泽东多次亲笔写信给黄炎培,把各地土改材料送给他参阅,还介绍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与他见面恳谈。当黄炎培初步了解了基层情况后,主动要求下乡考察。对此,毛泽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在毛泽东看来,只要是人,总会有认识不足的地方,这种认识不足,对群众来说,就会引起对政策的不理解,而对领导来说,则会引起政策的失误。为了避免这种认识不足,就必须使群众和领导通过广泛而不是狭窄,随意而不是刻意的频繁接触加深理解。为此,毛泽东经常通过与具有不同社会经历的人交往,倾听逆耳之言,提高自己的认识,显示了他虚怀若谷的伟人品格。

对于敌人,毛泽东也同样表现出坦荡的胸怀。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谈判。9月3日下午,毛泽东在去“桃园”于右任住处的路上,突然踅入同处“桃园”中的戴府,拜访了国民党的顽固反共分子戴季陶。戴季陶一向反共坚决,思想保守,他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会去看他。他对毛泽东的宽广胸襟深为佩服,并请张治中代他宴请毛泽东,“表示敬意”。他在邀请信中说:“前日毛先生惠访,未得畅聆教言,深以为歉!一别二十年,一切国民所感受苦难之解决,均系毛先生此次欣然惠临重庆,不可不一聚也。”9月13日晚,毛泽东同周恩来、王若飞应邀出席了戴季陶的宴会。

陈立夫是国民党反共头面人物之一,对于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他极力反对,认为:“与共产党谈判只会助长共产党的声势”,“对共产党问题,只有动大手术才行”。对这样一个人物,毛泽东并没有采取躲避的方式,而是主动去接触,通过坦诚相见,做转化工作。两人一见面,毛泽东先以回忆往事的口气谈起大革命时国共合作的情景,然后批评国民党实行反共剿共是错误政策。面对毛泽东坦荡的胸怀,机敏的理论,陈立夫无以措辞,不得不表示要对这次国共和谈“尽心效力”。

毛泽东有着宽广的胸襟、博大的胸怀,他不但善于听取党内外朋友的意见,只要说的是对的就积极照办,而且对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也总是开诚布公,让对方放下思想包袱;他不但乐于团结一切爱国进步的仁人志士一道工作,而且善于同敌对者接触,不计前嫌,化敌为友。正因为毛泽东这种坦荡的胸怀,使他善于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成功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