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毛泽东教我们学管理
31320500000110

第110章 见微知著 明察秋毫

“见微知著,明察秋毫”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它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从细微处着眼,对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以敏锐的目光,抓住细小的但至关重要的特征或迹象,从而洞察到事物的本质,正确地认识事物。

事物的发展,在开始时总会显露出一定的迹象或苗头。如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智者善于抓住这样的蛛丝马迹,由小知大,见微知著,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作出合乎实际的判断,从而为早作安排、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打下基础。

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毛泽东高瞻远瞩,视野宏阔,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能够于细小处见大端,把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置于显微镜下看清楚,看明白,迅速弄清事物的真相,抓住事物的本质,果断地作出处理。

毛泽东以明察秋毫的敏锐目光识破了奸人的阴谋诡计。

毛泽东觉察到高岗、饶漱石之间有一个反党联盟,一是根据邓小平、陈云等同志反映的情况,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饶的问题被揭露以后,高岗两次找毛泽东要求保护饶,高岗问题被揭露后,饶也为高申“冤”。这种一来一往的表演,使毛泽东感到中间有鬼。他曾风趣地说:“高岗说饶漱石现在不得了了,要我来解围。我说,你为什么代表饶漱石说话?我在北京,饶漱石也在北京,他为什么要你代表,不直接找我呢?在西藏还可以打电报嘛,就在北京嘛,他有脚嘛。第二次是在揭露高岗的前一天,高岗还表示要保护饶漱石。”毛泽东见微知著,明察秋毫,高饶不正常活动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

毛泽东晚年识破林彪、林立果的谋杀阴谋也带有传奇色彩。

1970年8月,林彪集团的干将们在庐山会议(九届二中全会)上发难,企图制造混乱,抢班夺权。当时毛泽东发表了《我的一点意见》,批判了陈伯达,同时责令黄、吴、叶、李、邱检查。黄、吴、叶、李、邱迫于形势,假意检查,妄图蒙混过关,其实毫无悔改之意。那么,毛泽东后来又是如何觉察到他们是在搞两面派活动呢?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插曲。1970年11月,原在外交部工作的熊向晖突然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部某部副部长。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熊向晖也参加了与基辛格的会谈。当天晚上,毛泽东要周恩来和熊向晖到他那里汇报会谈情况。当周恩来刚准备谈会谈情况时,毛泽东摆摆手说:“那个不忙。”他转而向熊向晖问起总参批陈整风小结会的情况,对黄永胜、吴法宪发言的内容问得非常细,熊向晖一一作了回答。毛泽东脸上的笑意消失了,他意味深长地问:“你嗅出点什么没有?”由于熊对庐山会议的整个背景不清楚,黄、吴当时又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所以熊确实没有嗅出什么。毛泽东又问起5个人的检查是否已发给总参,总理回答已发了,但熊作为副部长却没有见到。毛泽东沉思片刻,突然下结论:他们的检讨是假的。庐山一事还没有完,还根本没有解决。这个当中有“鬼”。他们还有后台。

这场“题外话”竟谈了近一个小时,毛泽东明察秋毫,一下子就识破了事情的真相。从而作好了对“鬼”的心理防备。

粉碎林彪的反革命政变之后,熊向晖见到毛泽东时,毛泽东幽默地说:“你什么也没嗅出来,是不是伤风感冒了?”

毛泽东明察秋毫的眼光和智慧应用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对外交形势的正确判断。1967年10月号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尼克松的一篇重要文章,叫做《越战之后的亚洲》。这位当时正在准备竞选美国总统的人在文中耐人寻味地写道:“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来助长它的狂热,增进它的仇恨,威胁它的邻国。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十亿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在文中虽然仍承袭当时的陈词滥调,把中国说成是非共产党国家的“威胁”,但他看到了打破对中国封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一个微妙的信号,被毛泽东敏锐也捕捉到了。他看了这篇文章后认为,如果尼克松上台,美国有可能要改变对华政策,并告诉周恩来等人阅读了这篇文章。后来事实证明了毛泽东预见的正确性。

见微知著,明察秋毫,对领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看得细,看得准,并进而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保证准确地判断形势,正确地作出决策,明智地识人、选人、用人,有效地识破和防止奸人小人的阴谋诡计与破坏活动。

“明察秋毫”时,不要忘记要“见微知著”。因此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细节都去仔细考察,而是要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有重点地对那些能够反应事物真相、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细节进行明察,以达到由小知大,见微知著,抓住本质,把握规律,捕捉先机,赢得胜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