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关系网
31319200000009

第9章 撑场面——给他人搭个台阶,给自己一个舞台

与人交往,求人办事,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总要给点面子嘛!”“看在我的面子上……”中国人爱讲面子,其中包含了“情义”的成分。做人,要给他人面子;做事,要掌握“面子”的学问。

场面上的事情,包含了关系的亲疏、利益的深浅、人情的冷暖。如果你人情练达、处世通达,那么大家就会认同你、捧着你,这样就有了关系。反之,一个不通人情、不明事理的人无法被认可,缺少这样那样的关系,他要想干什么事情,自然事倍功半。

1.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

“面子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单纯否认它没有任何意义;相反,我们要注意这种微妙的细节对个人心理状态的影响,才能与人正常交往、把事情办好。

中国人酷爱面子,视面子为珍宝,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与人交往,求人办事,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总要给点面子嘛!”“看在我的面子上……”中国人爱讲面子,其中包含了“情义”的成分。做人,要给他人面子;做事,要掌握“面子”的学问。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但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一次,朱元璋儿时的一位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谁知一见面他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子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忘了吗?”

这位老兄还在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朱元璋却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

其实,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确实很有道理。上文中的这位穷哥们儿哪懂得这一点?自以为与朱元璋有旧交,居然当众揭了皇帝的老底,此老兄不被杀才怪,可见面子如此重要。

人际专家忠告

“面子”心理在许多情况下会影响到人们的判断、决策。做人做事的时候,顾全对方的面子,才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矛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不要当面羞辱人,尤其不要进行人身攻击;不要当着众人揭露别人的过错;即使你是“强龙”,也不要管“地头蛇”的事;不要意气用事,羞辱别人的手下;输赢场合,不要赢得太多;不要抢别人的风头、功劳和机会。

2.让人没面子,吃亏的是自己

为人切记“闲谈莫说人非”,做事尽量顾及他人感受。俗话说:“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在中国,“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让一个中国人没有面子,吃亏的不是对方,而是你自己。

中国人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人际交往中,如果你不顾别人的面子,总有一天会吃苦头,因此,老于世故的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别人尤其是上司的坏话,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时,齐国大夫夷射陪着齐王喝酒,两个人无话不说,非常尽兴。宴会结束后,夷射由于醉酒就坐在门廊上休息,这时守门人请求他赏赐一点美酒,结果有些醉意的夷射没有答应,粗鲁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守门人感觉受了很大羞辱,决定报复夷射。

等宴会散场后,守门人在门廊下泼了一点水。第二天清晨,齐王出门时看到模糊的水迹,就愤怒地问守门人:“大胆,谁敢在这里撒尿?”守门人说:“昨天晚上我看到夷射喝完酒在这里站了一会儿。”齐王听完后非常生气,觉得夷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于是不容分说就把他杀了。

这个历史事件说明,夷射之死,虽然很冤枉,但最主要的是他错在没给守门人酒,驳了对方的面子。虽然守门人的做法有点过分,是打击报复的卑劣手段,但是因为面子之事而结怨,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并不少见。

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面子,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面子说白了就是尊严。谁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有尊严,被人重视、被人尊重。因此,在与人交往,为自己争得面子的同时,别忘了给别人也留些尊严。

《圣经·马太福音》有句话:“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真正有远见的人,不仅要在与人的日常交往中为自己积累最大限度的“人缘”,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

言谈交往中少用一些绝对肯定或感情色彩太强烈的语言,而适当多用一些“可能”、“也许”、“我试试看”和某些感情色彩不强烈、褒贬意义不太明确的中性词,以便自己“伸缩自如”是相当可取的。

还有,替对方在别人面前说好话,主动祝贺对方高兴的事,适度地吹捧对方,圆满及时地化解对方的尴尬,都是给别人面子的行为。如果能想着为对方做点什么让他更有面子,就可以帮助你积极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

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了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具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

郭解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

人际专家忠告

人际交往中,应注意保持低调,做人最要紧的是不要撕破脸,一句话讲完了,留下以后再见面的机会,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路越走越宽。为了一点儿不起眼的小事就瞪眼睛,没必要,也没意思。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①不要做有伤别人面子的事情。时刻想着对方,尊重对方,不管对方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这样可以避免你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②主动给对方做足面子。这使对方会记在心里,有一天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会果断出手,给你雪中送炭。

③给自己保留住面子。给别人留面子,其实也就是给自己挣面子。

3.学会在饭桌上办事

饭桌不仅是品尝美味的地方,在社交场合它还承担着沟通关系、化解矛盾的任务,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当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主动为他夹菜,品尝北京烤鸭。商务谈判中,在饭桌上增进沟通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我们要善于学习饭桌上的学问,增加做事的技巧,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著名的“鸿门宴”是在饭桌上办事的经典代表,项羽想借助这顿酒宴铲除刘邦,而刘邦巧妙闪躲,最终逃离了魔掌,让我们看到了双方斗智斗勇的精彩演出。

公元前206年,项羽带领部队来到函谷关,但是这里的守军不让他们进去,还说这是刘邦的命令。项羽听到这里大怒,于是命令大军发动进攻,很快就冲破函谷关,到达新丰、鸿门。项羽坐拥40万人马,傲气十足。而刘邦只有10万人马,在霸上驻军。

这时候,谋士范增劝说项羽立即攻打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有交情,听到这个消息就马上告诉了张良。刘邦见到项伯,请他从中调解,双方约定第二天在鸿门宴会上解决问题。

项伯返回鸿门后,表达了刘邦的意图,项羽接受了。第二天早晨,刘邦亲自来见项羽,双方在酒席宴上谈笑风生。喝酒的时候,范增三次举起佩带的玉,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是项羽犹豫不决。

后来,范增让项庄到酒席宴上舞剑助兴,想要借此杀掉刘邦,但是被项伯用剑拦住了。接着,樊哙被张良请进来,拿着盾牌气呼呼地望着项羽,头发好像要直竖起来。项羽看到这种情形,就赏给樊哙酒和猪腿。

就这样,双方展开了你来我往的争斗。最后,刘邦借着上厕所的机会走出宴会现场,然后在樊哙等人的护卫下从小路返回霸上,才脱离了险境。

“鸿门宴”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是项羽和刘邦的一场争斗。在这里,饭桌成为双方博弈的平台。日常生活中,“鸿门宴”的情形也有。但是在更多情况下,借助宴会实现其他场合难以达成的目标,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共识。

我们不必为他人设计“鸿门宴”,也不必把他人的宴请看做“鸿门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举杯的时候表达问候和祝愿,化解矛盾和尴尬。这既是一种做事的技巧,也是顺利达成预期目标的有效方式,更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场面应对技巧。

仔细分析一下,想要在饭桌上收放自如,达到目标,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掌握饭桌上约定俗成的规则

在饭桌上应该怎样斟酒、敬酒,怎样介绍、表达,都有很多学问与禁忌。掌握这些内容,才能使我们的行为符合大家的心理认同,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2)学会出色的表达技巧,准确拿捏对方的心理

在饭桌上,我们可以通过宴请对方掌握主动权,在表达的时候判断对方的心理,在深入沟通的基础上达成自己的预期目标。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就要学会阐释自己的意图,增进了解与合作。

人际专家忠告

饭桌,对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场合之一。吃饭,这种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那么再谈论其他事情就容易多了。特别是当你吃好、吃爽、吃到位的时候,酒足饭饱之后便会有无话不谈的默契,是相互信任的开始。胃口舒服了,心里舒坦了,面子也有了,就没有谈不拢、办不到的事情了。

4.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中国人讲究情面,所谓人情,就是给面子。别让对方难堪,给对方台阶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对处理彼此关系,对我们成功交际,是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为取得圆满的结果,必须谙熟中国语境中的人情、事理。

下面这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给人情面带来的种种好处。

一天晚上,禅师到院子里散步。走到墙角的时候,他发现平时很平整的地面上多了一块石头。他立刻明白是不守规矩的徒弟爬到墙外去玩乐了,这对于寺院来说是很严重的事件,要么禁闭一年,要么勒令出寺,或者杖责一百。

禅师很生气,但是当他正要喊人来的时候,又立刻止住了。他提醒自己,应该用更有效的方法处理这件事,既可以惩罚徒弟,又可以让他从此不会再犯错。

于是,禅师坐在那块石头上,等徒弟归来。半夜时分,徒弟摸着黑从墙外翻进来,双脚正好踩在禅师的肩膀上。禅师把惊魂未定的徒弟轻轻放下,对他说:“天这么晚了,快回去睡觉吧。”

徒弟无地自容地低着头走了,而禅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第二天,徒弟见到禅师的时候,满面羞愧;禅师却一如平常,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这位半夜翻墙出外游玩的小和尚,从此刻苦用功修行,当禅师故去的时候,他接替师傅的位置成为寺院的住持。

还有在公司里,当上司看到下属迟到了,如果对方常常如此,那么可以好好沟通一下,问清其中的缘由;如果对方偶尔为之,那么领导人不妨假装没有看到,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老总,一定要善于从人性角度去理解眼前的事,并且要有度量和包容心。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是放纵部下,而是让他们有羞耻心,懂得自我克制,自我管理。这种管理成本最低。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要学会给对方面子,要给人家台阶下,不要弄得人家很难看。

现实生活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讲了外行话,迟到了,礼节有些失当,等等。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以为“这回可抓住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让对方无法下台。

人际专家忠告

用谅解、宽恕的目光和心理看人、待人,他人就会觉得葱茏的世界里,春意盎然,到处充满温暖、慈善、友爱、同情。我们应学会巧妙、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一个“台阶”,要把握好火候,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会把事情搞糟。这里有几点应注意:

①要注意不露声色。既能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阶”,又尽量不使在场的旁人觉察,这才是最巧妙的“台阶”。不动声色地让对方摆脱窘境,才是关键。

②用幽默语言作为“台阶”。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一句幽默语言能使双方在笑声中相互谅解和愉悦,获得神奇的效果。

③尽可能地为对方挽回面子。有时遇到意外情况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这时,你在给对方提供“台阶”的同时,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时为对方面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5.上下关系要分明

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坚持公私分明的原则,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么做也没有关系”的公私不分的心态,这样很容易让人认为“这家伙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一旦被烙上这个烙印,这是个人信用的最大损失。

公私分明首要之务就是认清上下关系,这在企业人际关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一点公司内部必须有着严格的区分,否则上面的命令便无法贯彻到下面,如此一来公司无法上下一心地完成任务。

比如,在走廊上与上司擦肩而过时,稍停一下和上司打个招呼。在上楼梯的时候遇见上司从上面下来,在下面的两三阶暂停等候,等和上司打过招呼之后再继续前进。

上下关系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言辞的使用。现在的年轻人常会像对待朋友一样地对待自己的上司。

“喂!科长,经理叫你!”

这种态度值得商榷。

“科长!经理请你过去一下。”

“喂!”这一类轻佻的用语不可以对上司使用。

此外,回答上司的问话时一定要简单明了,换言之,不可以语意含混地回答“喔”或“嗯”,即使是挨也不可忿忿不平地顶嘴。

对上司或长辈以“××科长”“×主任”来称呼,即使是没有头衔的人也要称呼“×先生”,不可以说“你……”。近来,许多中学生都习惯对老师说“你……”,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老师的学生,一旦踏进社会就会用这种态度对待上司或长辈。这样的年轻人除了在言语上不懂得礼貌,做事的态度也是傲慢无礼。

那些被公认为懂得节制的上班族,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就是言辞运用恰当,尤其是在结尾的地方就更为重要。

年轻女子常常习惯使用一些语尾助词来表现柔美,如“哦”“呢”之类的,但是这却不适合用在办公室,凡是精明干练的女性上班族,是不会这样说话的。这种说话习惯还是及早改掉为好。

总之,对于上班族的白领要学会站在上司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到上下关系分明,才能明确自己的言行,赢得上司的器重。同样,其他的人际关系,比如,上下辈关系、老师与学生关系等,也同样如此,上下关系一定要分明。

人际专家忠告

中国的人际关系,有它自己固有的特点,虽然在西方社会,有些公司一律不用职称,全部直接称呼对方名字:“Mr。Smith”“Miss White”等,但这并不适用于这个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尤其我们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更应该分清楚上下关系。

6.千万别跟上司抢镜头

在一个团队里,上下级关系是最受人重视的。对下级来说,遵守纪律、维护上司权威是最基本的要求。

企业人际关系中,上司爱面子,很在乎下属对自己的态度,他们都有着很强的尊严感。对于上司来说,侵犯尊严等于是对自己的污辱和蔑视,是绝对不能被容忍、更不能被谅解的。因此,要谨慎处理与上司的关系,最要紧的一点是千万不要伤害上司的尊严,同时注意替上司保守秘密。

许多时候,下属的冲撞会使上司下不了台,面子难堪。作为下属,绝对不能跟上司抢镜头。如果你与上司的交往中总是咄咄逼人,不知道给上司留面子,就会引起上司的反感。更有甚者,把本该属于上司的光辉硬往自己脸上贴,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老做一些“越位”的事,抢上司的“镜头”。这样的人,恐怕很快就会被上司“炒鱿鱼”。

从历史上看,因为不识时务、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而触了霉头的人并不在少数,也有一些忠心耿耿的人因抢了上司的“镜头”而备受冷落。

唐太宗李世民是以善于纳谏著称的贤君,但也常常对魏征当面指责他的过错感到生气。

有一次,唐太宗宴请群臣时酒后吐真言,对长孙无忌说:“魏征以前在李建成手下共事,尽心尽力,当时确实可恶。我不计前嫌地提拔任用他,直到今日,可以说无愧于古人。但是,魏征每次劝谏我,当不赞成我的意见时,我说话他就默然不应。他这样做未免太没礼貌了吧?”

长孙无忌劝道:“臣子认为事不可行,才进行劝谏;如果不赞成而附和,恐怕给陛下造成其事可行的印象。”

唐太宗却不以为然地说:“他可以当时随声附和一下,然后再找机会陈说劝谏,这样做,君臣双方不就都有面子了吗?”唐太宗的这番话流露出他对尊严、面子和虚荣的关注,反映了上司的共同心理。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逼虎伤人。”这话还是十分有道理的。因此,维护上司的尊严,给上司留面子,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上司理亏时,给他留个“台阶”下。没有必要凡事都与上司争个孰是孰非,得让人处且让人,给上司个“台阶”下,维护上司的面子。

②上司有错时,不要当众纠正。

③不冲撞上司的喜好和忌讳。

④百保不如一争。会来事的下属并不是消极地给上司保留面子,而是在一些关键时候、“露脸”的时刻给上司争面子,给上司锦上添花,多增光彩,取得上司的赏识。

人际专家忠告

面子和权威之所以如此重要,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与上司的能力、水平、权威性密切相关。平时,不应跟上司抢“镜头”,从与上司相处的角度来讲,不慎言笃行,一旦冲撞了上司,就会影响你的进步和发展。

7.好面子,好人缘,好生意

商人永远不要忘记一件事情,那就是你的好面子和好生意都是你的顾客给你的,“上帝”永远是他们,而且他们永远是顾客、是购买者,他们上门问货,正是把买卖信息送上门来。精明的生意人,善于从这里“春江水暖鸭先知”,从而赢得行情,赢得市场。

凡是成功的商人,都善于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给别人面子,尊敬别人。这种平和、善良,让商人拥有了好人缘,对生意有很大帮助作用。

其实,在商业世界里,赚钱只是一个结果,背后隐藏的是如何做人做事的学问。金钱绝对不是万能的,做生意的过程中,与别人打交道,一定要丢掉对金钱的迷信,从尊重、信任出发,建立关系、发展业务。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在哪里都有,千万别伤害了别人的尊严,尊严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的伤害。”由此可见,在经商过程中学会保护别人的面子,才能把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好,有了好人缘,自然就容易做成生意。

生意场上讲究“和气生财”,是把利益的获取建立在人情基础上。处理不好人情关系,不能让对方顺心、满意,谈合作、谈交易只能是痴人说梦。

比如,买卖双方议价接近尾声了。甲提议:“老板,东西我很满意,价钱也差不多了,你就给我个‘面子’少赚一点,把这笔买卖做成算了!”

乙当仁不让:“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价钱和‘面子’是两回事。对不起,少一毛不卖!”

显然,甲内心是不会舒畅的,很可能一赌气就推掉这笔买卖。这样一来,乙就失去了一次赚钱的机会,损失的不只是金钱,还有时间和精力。

对中国人来说,人情就是面子。给对方面子,他才会认同你、感激你。否则双方交恶,很可能遭遇诋毁,有百害而无一利。

“买卖不成仁义在”“做生意可以失败,但做人不能失败”,说的都是注重人情价值、做人胜于做事的道理。做生意不只是单纯的利益关系,还是一种艺术,其中包含了人心的考量、人情的借重。

那些会做生意的人,非常善于和别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他们总是呈现一副笑脸,不管生意是否能做成,甚至可能为合约而产生不同意见,他们总会以笑脸说出其否定的态度。有时对方发脾气,双方不欢而散,他们也会向对方说声“再见”。

人际专家忠告

事实上,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面子,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考虑到自己的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面子说白了就是尊严。谁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有尊严,被人重视,被人尊重。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既要为自己争得面子,同时也善于给别人留些尊严。

然而,有的商人却不习惯这么做,很少考虑别人的面子问题。他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在众人面前指责别人,而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多考虑几分钟,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讲几句关心的话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作为商人必须铭记:只要有好面子,好人缘,就能把生意做好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