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关系网
31319200000021

第21章 进退术——能进能退才能把关系处理得妥妥当当

当年,曾国藩劝石达开降清时,石达开也曾反驳说:“你是举足轻重的韩信,何不率众独立?”对此,曾国藩默然不应。的确,对曾国藩来说,不敢乘势而进是“怯懦”,顶住众人压力是“勇敢”,这进退之间,何去何从,谁又能分辨得清、把握得好呢?

在复杂的关系网里,明辨进退之机,是成就大事的根基。能进能退,进退有术,才能把关系处理得妥妥当当。“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也许等你参透了这句话的智慧,也就懂得了进退术的要领。

1.退一步,海阔天空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人们常用这句话劝慰别人或告诫自己,做人要宽容。“宽容就会海阔天空”,宽容就是胸怀的宽阔,这份宽阔超越世纪,这份宽阔超越宇宙,这份宽阔更超越人的想象。

人际交往中,在非原则的问题上或在自己应得的物质利益上,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之过,就能得到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对于别人的过失,虽然必要的指正无可厚非,但是若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精彩。

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灵活多变,必要时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事实上,让步有时是必要的,而且它作为一种策略性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迈进,而并非懦弱的表现。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朝廷派王阳明率兵征伐,一举擒获了朱宸濠,为朝廷立了大功。

当时,受正德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以为他夺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就四处散布流言:“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伐,才抓住朱宸濠自我解脱。”

王阳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与总督张永商议道:“如果退让一步,把擒获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作妥协,江彬等人很可能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

所以,王阳明将朱宸濠交给张永,并重新报告皇帝:擒获了朱宸濠,是总督军和士兵的功劳。这样一来,江彬等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王阳明以退让的方法,避免了飞来的横祸。当时,王阳明称病到净慈寺修养。张永回到朝廷之后,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之举,正德皇帝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就免除了对王阳明的处罚。

以上事例说明,王阳明以退让之法顾全了大局,保护了自身的安全。面对变化多端的世界,让步有时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需的。退让不仅是一种机智,也是一种坚忍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瞬间的忍耐,将使狭隘的人生之路变得无限广阔。

(1)要有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气度

古来成大事之人大都具备了这“记人之长,忘人之短”的宽容,才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名。正是因为有这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气度,曹操才会一把火烧了那些将士的忠信表,饶恕过错;李世民才会重用太子旧臣魏征,不计前嫌;闵子骞才会下跪为后母求情,不究恩怨。

(2)让一步海阔天空,争一步头破血流

我国的传统文化尚非攻,戒争夺,西方国家则崇尚竞争。好多事情不是人为所控制的,可以说是必然的,既然发生了,我们就应该戒骄戒躁从容面对,而不应该自怨自艾甚至破口大骂、大打出手,与别人争得头破血流。

(3)能容纳接受与自己不同甚至反对的意见

非攻正是体现了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由于生活的背景不一样,每个人看东西的角度会有不同,看东西的深浅也是差别。不能强求别人都按着自己的来,我们要有勇气和胸怀来接受与自己不同甚至反对自己的意见。

(4)改变自己适应周围环境

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一种自我调节心理平衡的思维方式。人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不随自己意愿或与自己意愿相反的事,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一下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及原有的“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减轻或消除给自己造成的心理压力。

让步是一种暂时的虚拟的后退,是为了前进而做出的退让。让步并非懦弱,更不是失去人格,而是一种做人做事的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该退的时候主动撤退。

人际专家忠告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我们都要尽可能全面地看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维方式,即是在人际关系中变换一下思维角度,从而改变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是一种优越的以退为进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掌握并适当运用于生活中,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便会突然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2.该出手时一定要表明立场

生活中很多事都是这样,当机遇来临,你可能无法马上作出一个令自己放心、满意的决定,你犹豫、茫然、不知所措。但是,很多时候你能掌握的时机都是短暂的、少数的、转瞬即逝的。机遇不等人,当你还在犹豫该怎么做的时候,原本该属于你的机遇往往已经过去了。

正如围棋一样,“进”与“退”是两种最基本的对弈选择,而他们也有相同的一致性:保存自我,赢得胜利。从这一角度来看,“撤退”是进攻的一种样式,是为了保存实力,日后寻找到有利时机再次行动。而“前进”正是“撤退”后有利时机的选择,该出手时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否则“撤退”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日益强大,于是寻找机会吞并周围的小国。当时的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制订了攻打庸国的计划。尽管庸国是一个国土狭小、人员稀少的地方,但是那里的人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人人奋力抵抗,结果楚军一时难以获得胜利。

楚国的大将师叔认为,如果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胜利;并且他还建议让部队后撤,来骗取敌人,等到时机到来时发动突然袭击。就这样,楚国采纳了师叔的意见,决定用佯装败退之计来让庸军变得骄横。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开始向后撤退,接连几次都是如此。庸军节节胜利,果然开始目空一切,作战指挥上失去了原来严谨的作风,根本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了。

就在这时候,楚国的增援部队赶来了,两军会合到一处,开始发动对庸军的反击。此时的庸军军心麻痹,士兵陶醉在胜利中早已经失去了斗志,一心想着如何奖赏自己的功劳。面对楚军的突然反攻,庸军士兵和将领大多不知所措,只得仓促应战。英勇的楚军很快赢得了胜利,接着他们大举进攻庸国,将其吞并。

善于进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进行必要的反击,该出手时就出手

与人为善,才能有好的人缘和关系,顺利办事、成事。但是,必要的竞争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遭到他人非难、算计时,一味躲避、退让,会使对方认为我们软弱。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必要的反击,该出手时就出手。

(2)在小人面前,不必委曲求全

做人做事必须学会应对小人、“伪君子”,不能在这些人面前委曲求全,否则他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你,正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对这样的人,一定要识别其中的花样,以免上当受骗。同时,在必要的时候还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揭穿对方丑陋的面目。

(3)遇事要保持冷静,采取相应的措施

现实生活中,如遇对方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你要始终保持冷静,处理相关的事要敏捷、老练。如果他搞阴谋诡计,引起麻烦,那是他的问题,没有你的事。你要变被动为主动,让其阴谋不能得逞。如果事情的可能后果不算什么,也可以听之任之;但当它的危害性可能较大时,便绝不可视之为儿戏,应该采用向领导汇报、诉诸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置。

人际专家忠告

该出手时,绝不含糊,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真实想法,明确自己的立场和目标,勇敢地做自己认为可行的决定,勇敢地把自己的决定付诸行动,才能不被生活所奴役,做生活的主人,驾驭自己的幸福。

3.好汉要吃眼前亏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吃点小亏儿反而能占到大便宜。因为眼前亏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亏!这或许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但要想过得平安,不出意外,有时就要学会吃得眼前亏。

好汉在明显的差距面前是选择“吃眼前亏”的。这不是懦弱的表现,这只是灵活的变通!

中国人向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处世者。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做人要屈伸有度,吃点亏也无妨。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便会为了眼前所谓的“面子”和“尊严”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搏斗,以致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而有些人即便获得“惨胜”,却也弄得元气大伤,你说这一切又何苦呢!

三国时期,孔明去世后,刘禅依照遗言任命蒋琬为大将军、费为尚书令,共同负责国家大事。当时,杨仪是蜀国的重臣,为官多年,并且有新的功劳;他见到这种情形,心中十分不悦。

杨仪找到费发牢骚,诉说对蒋琬的不服气。他提起孔明死后,将全军指挥权托付给自己的事,还说如果当初带兵投魏,还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没官做。但是,费偷偷打了个小报告,结果杨仪被贬为庶人,最后羞惭地自刎而死。

当时,杨仪官至长史,已经是不小的官职。但是,他横向比较,产生了怨气。被贬为普通百姓以后,他又舍不得放弃做官,最后干脆自杀了。客观分析,杨仪也不会顺应时世,做不到该吃亏的时候吃亏,而是到处招惹是非,落得晚景凄凉的下场。

汉朝开国名将韩信是“好汉要吃眼前亏”的典型。少年时,曾有凶狠无聊的人要他爬过他们的胯下,不然就揍他,韩信只好爬了。如果不爬呢?恐怕一顿揍之后,韩信不死也只有半条性命了,哪有日后统领雄兵,叱咤风云的显赫?他吃眼前亏为的就是保留有用之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①当我们在现实中碰到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士可杀而不可辱”,要知道“只有吃得眼前亏,方可保得百年身”的道理。你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那就是拿出一块心地,专搁不平之事,闭起双眼,权当不觉。和朋友相处就更是如此了,一定要树立起一种“吃亏是福”“让人一步天地宽”的观念。

②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舍弃某些蝇头小利,必将有助于你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获得他人的好感,为自己赢得友谊和影响力。

③凡事都有所失也有所得,俗话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有识之土不妨谨记之,善用之,必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俗话说得好,“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要能忍辱负重才能成就大事业。所以,当你在现实社会的人生丛林里行走时,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不要认为“士可杀,不可辱”,“吃得眼前亏,可保百年身”,万事不可意气用事,不可莽撞。

人际专家忠告

“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是为了“存在”和更长远的目标。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而与对方“斤斤计较”甚至“大打出手”,结果,有些人因此一败涂地不能再起,有些人则获得“惨胜”,元气大伤。

4.少树敌等于多交朋友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道,多个敌人多堵墙。”树敌过多,不仅会使人迈不开步子,即使能开展工作,也会遇到种种不应有的麻烦。

从人际关系学的角度来说,少树敌,其实也是“以退为进”的具体表现形式,少树敌,等于多交朋友,才能把关系处理得妥妥当当。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河人胡常与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后来胡常先做了官,名誉却不如翟方进好。

胡常为此在心里总是嫉妒翟方进的才能。当与别人议论时,总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翟方进听到这些事之后没有以牙还牙,而是想出了一个退让的方法。

每当胡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时,翟方进就主动派自己的门生到胡常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且诚心诚意、认认真真地做好笔记。

时间长了,胡常就明白了这是翟方进有意推崇自己,于是内心十分不安,以后在官场上就不再贬低而是赞扬翟方进了。

故事中的翟方进有意退让的智慧使他与胡常化敌为友。因此,人际交往中,为了尽量避免树敌,你得养成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尽量不去指责别人。

指责别人,容易伤害他的自尊心,容易积下怨恨,容易给自己树敌,这是得不偿失的。许多成功者的秘密就在于,他们从不指责别人,从不说别人的坏话,以此来显得自己高明。

当你面对可以指责的事情,你可以真心诚意的心态去解决,其效果可能更好。

比如,你与同事曾经为了某职位争得不可开交,如今你俩都是部门主管,但为将来考虑,你应找机会化解恩怨。

如在他生日来临之际,你为他发动一个生日party,主动送他一些礼物。

如果对方升迁了,可以写一张贺卡,衷心送出你的祝福。另外,再搞一个庆祝会,恭贺之余,不妨多谈喜乐之事,即便对过去的不愉快绝口不提,也会大大地拉近双方的距离。

又比如,你的一个要好搭档,不知为何突然冷漠你,对你十分不满。可是,你究竟在什么时候得罪了他,一点也回想不起来了。

当你按捺不住的时候,你可以直接问对方:“我究竟有什么地方不对,请直接明示,好吗?”如果对方只冷冷回答:“没有什么不妥。”到了这个地步,如何是好?

既然他说没有不妥,你就乘机说:“真高兴你亲口告诉我没事,如果我真有不对,我很乐意改正。我很珍惜咱们的合作,我们一起去吃饭或者喝茶,好吗?”这样,你就可逼他表态,也显得很礼貌。

人际交往中,应用商量的口吻、请教的诚意、轻松的幽默、会意的眼神,一定会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改变自己的失误,同时,你还不会给自己树敌。但是,如果你错了,得及时向他人道歉,这样可以化敌为友,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说不定大家以后还相处得更好。流传千古的“将相和”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人际专家忠告

要少树敌,最好不要直接批评别人,更忌讳嘲讽讥笑别人。在生活中,举凡是非之争,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还会使对方得到某种“满足”。口头上的牺牲有什么要紧,何必为此结怨伤人呢?

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削弱。中国有句老话:冤仇宜解不宜结。为了自己的前程和事业,还是少树敌比较有利于自己。

5.别硬碰硬,要学会躲闪

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在这里,老子认为“以柔克刚”是一种高超的处世之法。事物总有强大和弱小的情况,并且它们是相互转化的;从柔弱的一方来说,战胜强大的对手不是不可能,而且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方向。善于把握双方的力量对比,掌握以柔克刚的技巧,是明智的。

著名培训大师曾仕强也曾指出,硬碰硬是不得已的手段,闪开些,会有回旋的余地。在团队关系上,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员工,与身边的人打交道,必须给自己留出回旋的余地,否则就是自掘坟墓。

对于企业老板来说,没有强硬的手段,便没有权威;相反,只有霹雳手段而缺乏“菩萨心肠”,员工也不会心服口服,只能算是被你所压服。这样,你的权威也会大打折扣。

(1)善于放下身段主动与对方沟通

面对性格各异的人,面对那些软硬不吃的人,我们可以放下架子与对方交谈,了解事实真相,这样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后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2)掌握柔性的为人处世技巧

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千差万别的情况,这要求我们能够掌握各种柔的、软的、温和的方式与人交流和沟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

(3)原则之外学会以柔克刚

为了增强管理效果,领导人还要学会循循善诱。以温和、商讨的方式引导员工自动自发地做事,也是领导的真本事。

(4)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硬碰硬

经营者在管理上宽严得体是十分要紧的。尤其是在原则和法规面前,更应该分毫不让,严厉无比;对于那些违犯了法规的,就应该举起钟馗剑,狠狠砍下,绝不姑息。老板要建立起威严,才能让员工谨慎做事。

对“以柔克刚”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太极拳里体会到。太极拳处处讲柔化,强调要避免这种不必要或不利于己的冲突。一个人如果只知退避不会追击,那么就没有掌握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道理。

人际专家忠告

别硬碰硬,要学会躲闪,以柔克刚是一种有效的为人处世方式和斗争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化解眼前的难题。比如,在企业管理中,当下属产生抱怨时,领导人就可以安慰对方,然后倾听他的诉说,接着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就达到了以柔克刚的效果。

6.主动认错的人更有面子

人一生中难免会做错事。假若你硬是梗着脖子,不肯启齿表达歉意,那么必定会寸步难行。

贝多芬说:“一个人最难堪的事情莫过于被迫去为自己的失误而自咎自责。”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呢!如能悔愧知错,道出发自内心的歉意,这又何尝不是“知耻近乎勇”的表现呢?如果认为这是一种怯懦或软弱的表现,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个能够知错道歉的人,才是对家人友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因为那种真诚的歉疚,必然也会是知错改错的开始。以这样的姿态做人做事,何愁不成功呢!

1754年,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率领部下驻守在亚历山大里亚。有一次选举弗吉尼亚议会议员时,一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思在关于选举问题的某一点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他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佩思把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马上冲了过来,准备替他们的长官报仇。华盛顿当场予以阻止,并劝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递给佩思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去。佩思如约到来,他是准备来进行一场决斗的,令他感到惊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

华盛顿说:“佩思先生,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朋友吧。”从此以后,佩思便成了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

华盛顿丢下面子,主动认错,正是智慧的表现。很多人都会认为道歉是一件很失面子的事,他们认为道歉岂不是向人“下矮桩”,这面子还往哪儿搁啊?这样想的话,做人就会遇到很大麻烦,做事也会道路阻塞。丢掉面子,主动认错,才是正确的通道。

人际专家忠告

俗话说,“出手不打笑脸人”。当真是你错的时候,你就应该主动承认而不是推卸责任,大家都推卸责任那还不打起来啊,还闹一肚子的气,于人于己都划不来。

凡事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做事有职业道德,但求无愧于心,恪尽职守并且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就算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从容面对。错了没必要推卸责任,丢下面子,主动认错,才是明智的选择。

7.功成身退是一种大智慧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做人做事的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

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在辅佐刘邦获得天下之后,便毅然光荣隐退。他向刘邦请求:“我是你成为帝王的军师,蒙恩拜领万户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务至此已经完成。从今以后,我要舍弃尘俗,漫游仙界。”刘邦应允了他的请求,所以,张良才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1)懂得把握时势

事物发展总有一个从“生”到“灭”,从“新生”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起有伏,有低潮,也有高潮。成功是人生的高潮,接下来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个人的强势会很快消散。为此,我们要懂得把握时势,懂得“功成身退”,获得一个完满的结局。

(2)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生活中,我们有无数的机遇和大胆尝试的机会,允许失败和不断放弃。因此,做人做事的时候,不要过于固执,应根据情况灵活选择,必要时懂得放弃,坚持“走为上”。尤其是遭遇逆境的时候,“退”可以让我们保留实力,从而继续力量东山再起。

人际专家忠告

老子的知足哲学还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含义为,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走向其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