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思想政治理论核心冲刺精编500题
31318400000051

第51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答案详解(7)

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发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为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7.【参考答案】

(1)材料1涉及的是刑事诉讼法的内容,对朱佳杰盗窃国家高考印刷版试题的行为,如何定罪量刑属于刑事诉讼法的内容。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材料2涉及的是行政诉讼法的内容,孔祥仁等82人,由于不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不予受理其行政复议申请,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行为,是行政诉讼法的内容。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制度。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有民事诉讼制度、刑事诉讼制度、行政诉讼制度和仲裁制度。

(2)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如果仅仅依赖外在强制力,法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权威。由于法律的外在强制性和内在说服性,法律才能够受人尊重,被人信赖,为人遵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地位。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努力树立法律信仰。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第二,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第三,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3)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其中,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第一,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第二,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大学生在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过程中,要对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问题格外注意,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8.【参考答案】

(1)材料1中,农民张某棒打教师李某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必须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在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避免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宜进行正当防卫。农民张某见义勇为救小孩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但同时,棒打教师的行为并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因此,他要为自己棒打教师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材料2和材料3中,农民甲用锄头击打乙的行为以及王某刺伤杨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主要原因是甲一锄头打死乙出于正当防卫的目的,若当时甲不实施防卫行为,必然会受到乙基于故意的伤害,因此甲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同理,王某刺伤杨某的行为也是为了阻止杨某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保护自身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同样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即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了相应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因此,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损害,不负刑事责任。

(2)材料1中农民张某棍打老师的做法以及村民对张某行为“叫好”的做法反映出当今社会上一些人法律思维方式的欠缺。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讲法律。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时会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但是,即使人们感觉到某些法律规定不合理、不合情,也不能漠视、违背或搁置法律。

二是讲证据。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以证据为根据。正确地分析与处理法律案件,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查清案件事实,二是正确运用法律。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首先,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査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其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最后,证据要具有关联性,即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才能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三是讲程序。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从法律程序出发。程序问题在法律领域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是讲法理。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运用法律原理和精神。任何理性的思维都应当用适当的理由来支持所获得的结论,而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更有特殊之处。其一,理由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秘密的。其二,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其三,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就此而论,法律思维的首要任务与其说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结论,不如说是寻求据此作出结论的法律理由——那些认同法律并依赖于法律的人们能够接受的理由。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主要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