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思想政治理论核心冲刺精编500题
31318400000027

第27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详解(7)

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后果。主要表现是: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是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四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经济依赖的危险。故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33.【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阶层、阶级结构发生的新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故选项ABC正确,选项D工人阶级并没有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仍然是资本家。故选项D错误。

34.【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故选项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35.【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进程的原因。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进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选项D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曲折中发展的原因,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36.【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C。

37.【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而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比,科学社会主义所以为科学是因为它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出发,寻找到了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是否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与能否找到社会主义实现的可行途径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因而不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与能否找到社会主义必然实现的客观根据,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选项AB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D。

38.【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39.【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CD。

40.【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并且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41.【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这场“黄绿”之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

沙漠和绿洲是矛盾的对立面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在治沙过程中,可以利用黄和绿的斗争性来推动治沙工作,利用绿地来抗争黄沙的侵蚀;同时,在治沙过程中又可以利用黄与绿的同一性,通过发展特色沙产业利用对方使自己获得发展、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可以转化沙地而得到发展。

(2)这一事件告诉我们要辩证地处理好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同时,要研究和创造一定的条件,促成事物向进步的方向转化。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回答此题的关键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搞清楚材料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二要能够阐述这一原理,并结合问题给予明确的回答。

2.【参考答案】(1)孔明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体现了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是在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在许多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三国鼎立中,蜀国和曹操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蜀国和孙权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关羽的“分兵拒之”犯了均衡论的错误,没有把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区别开来,把两种矛盾同等用力,等量齐观。

(3)孔明的谋略告诉我们在处理复杂矛盾时要坚持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既坚持两点论又坚持重点论。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要看主流,同时注意支流,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犯“一点论”的思想片面性错误。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重点带动全盘,不能对两个方面等量齐观,犯“均衡论”的错误,更不能颠倒主次。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转化时,要及时地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回答此题一要说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一原理的内容。二要知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3.【参考答案】(1)河北对自身定位的转变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论原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河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发展观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的哲学观点。而其定位的转变又能体现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哲学观点。

(2)这一事件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实现自己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由于主体对客体信息的组织或建构不能脱离自己已有的思维结构、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结构、思维定势又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认识应向实践开放,认识的主体应以实践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思维结构,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成果,从而实现主体对于客体的相符性反映。即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能够分析出题目体现的是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二要理解这一原理,并且运用这一原理去分析问题。

4.【参考答案】(1)说明了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南昆铁路的建成就是广大铁路职工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取得的成果。

(2)第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具有的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不能随意发挥,它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第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但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可以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南昆铁路的施工中,为了解决塌方和漏水,50多位专家现场反复勘测,掌握了其地质特点,并根据地球磁场变化的规律,制定了方案。在职工的支持下,党员发挥带头作用,终于制服了塌方,保证了隧道提前竣工。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南昆铁路的建设者,为了保证隧道提前竣工,群策群力,互相协作。特别是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这说明只有坚持正确的取向,才能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总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表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考生要把握这一辩证关系,才能正确地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这个知识点也是历届考试中经常涉及的。

5.【参考答案】(1)熟读兵书属于主观认识范畴,临阵作战属于实践范畴。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认识和实践不能混同起来。

(2)兵法和临阵作战的结合就是要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③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本质以及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问题(1)需要回答实践的本质与认识的本质。问题(2)不仅要知道兵法和临阵作战的结合就是要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而且要知道如何实现这种飞跃。

6.【参考答案】(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