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思想政治理论核心冲刺精编500题
31318400000014

第14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

本篇是2010年考研政治新增科目,命题目的重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篇共有单选题69道,多选题60道,分析题8道。考生在做这一部分时,重点要理解这些选择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

考生在本部分要重点练习分析题答题方法和技巧。建议考生每道分析题大约花20分钟完成,并且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对照参考答案,检查自己的答题思路是否存在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绘制的发展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建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启了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的是()

A.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B.四项基本原则的确立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

2.下列选项中既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同时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的是()

A.马克思主义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D.毛泽东思想

3.伟大的事业需要共同理想,共同理想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思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B.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D.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4.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B.促进世界和平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5.中国各民族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互相融合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是()

A.弘扬民族优良文化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改革创新D.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6.建立和完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重要保障。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包括()

A.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B.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C.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7.民族精神是指那些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勤劳勇敢B.自强不息

C.改革创新D.爱国主义

8.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的核心是()

A.人生态度B.人生目的

C.人生价值D.人生意义

9.“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是合理利己主义的代表性观点,它是一种消极的人生价值观,其错误的理论依据是()

A.人具有社会性B.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是统一的

C.人的本性自私论D.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既要有良好的客观条件,还要有不懈的主观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

A.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B.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

C.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D.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11.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

A.是否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了贡献

B.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历史的进步

C.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D.是否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12.通过反复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中的不良念头和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并将其坚决克服和整治掉。这种完善个人道德品质的方法是()

A.陶冶情操的修养方法B.省察克治的修养方法

C.学思明理的修养方法D.慎独自律的修养方法

13.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指的是道德的()

A.认识功能B.调节功能

C.沟通功能D.教育功能

14.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并以()

A.崇尚志向为重点B.诚实守信为重点

C.开拓创新为重点D.遵纪守法为重点

15.道德体系是指道德的各种表现形式,即各种道德现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

A.社会公德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D.个人修养

16.良好的社会公德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精神面貌好、社会风气正、社会风尚淳的重要标志。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除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还有()

A.办事公道B.爱岗敬业

C.遵纪守法D.勤俭持家

17.乘车登机坐船应主动购票,自觉排队;出行应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在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不喧哗吵闹;游览、购物、提款应按先后顺序,不插队。这体现了社会公德的()

A.保护环境的要求B.文明礼貌的要求

C.助人为乐的要求D.爱护公物的要求

18.网络生活中更要求人们形成道德自律,是因为网络生活具有的特点,即()

A.信息广泛性B.方便快捷

C.虚拟性D.覆盖面广

19.家庭美德根植家庭,辐射社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家庭美德的内容涉及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选项中,属于家庭美德基本要求的是()

A.勇敢进取B.办事公道

C.尊老爱幼D.服务群众

20.职业道德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是()

A.爱岗敬业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D.奉献社会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达到的法定年龄是()

A.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B.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C.女不得早于20周岁,男不得早于18周岁

D.女不得早于22周岁,男不得早于20周岁

22.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

C.道德属性D.法律属性

23.在下列各种规范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是()

A.法律规范B.政策规范

C.道德规范D.宗教规范

24.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

A.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B.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

C.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D.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监督

25.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法律含义的是()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法律是被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的D.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是()

A.讲法律B.讲证据

C.讲程序D.讲情理

27.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不包括()

A.政治稳定B.生态安全

C.主权独立D.领土安全

28.法律主要体现的是()的意志。

A.全民B.统治阶级

C.党D.整个社会

29.“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这句话强调了()

A.学法的重要性B.立法的重要性

C.守法的重要性D.知法的重要性

30.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

A.法律遵守B.法律适用

C.法律制定D.法律监督

31.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以上多数通过方可生效。

A.二分之一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三D.三分之二

32.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是()

A.行政法B.民法

C.宪法D.刑法

33.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A.国体B.政体

C.社会制度D.民主集中制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务院职能范围的是()

A.修改宪法

B.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C.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D.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35.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自由,二是()

A.宗教信仰自由B.人身自由权利

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3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布法律的职权属于()

A.国务院B.国家主席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这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

A.政治权利B.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

C.社会经济权利D.人身自由权利

38.下列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属于社会经济权的是()

A.劳动权

B.受教育权

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国家结构形式是()

A.单一制B.复合制

C.联邦制D.邦联制

40.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各级人民法院属于()

A.立法机关B.执法机关

C.司法机关D.法律监督机关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体现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相当原则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D.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4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是()

A.国务院B.最高人民法院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程序法的是()

A.民事诉讼法B.刑事诉讼法

C.民商法D.行政诉讼法

4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是()

A.原告B.被告

C.第三人D.诉讼代理人

45.下列选项中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是()

A.行政措施的规定权

B.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

C.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D.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权

4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体现了仲裁的()

A.自愿原则B.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原则

C.独立仲裁原则D.一裁终局制度

4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

A.环境权B.平等权

C.出版自由D.受教育权

4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全民所有制

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以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中,表明了我国国家性质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D.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50.民事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这体现了民法的()

A.平等原则B.等价有偿原则

C.禁止权利滥用原则D.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

51.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这在法学上称为()

A.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B.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C.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D.公民的民事权利和义务

52.权利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称为()

A.所有权B.专利权

C.著作权D.商标权

53.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

A.民法B.刑法

C.经济法D.行政法

54.某甲16周岁,以外出打工为生,所得收入足以维持个人的日常生活。某甲是()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D.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55.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

A.出生B.10周岁

C.16周岁D.18周岁

56.某甲研制出了一种汽车节油的新方法。对这项发明,某甲可以享有()

A.版权B.著作权

C.专利权D.商标权

57.下列法律关系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调整的是()

A.租赁法律关系B.婚姻法律关系

C.收养法律关系D.监护法律关系

58.在刑法体系中属于附加刑的是()

A.剥夺政治权利B.拘役

C.有期徒刑D.管制

59.在犯罪构成要素中,刑法所保护的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被称为()

A.犯罪客体B.犯罪主体

C.犯罪的客观方面D.犯罪的主观方面

6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是()

A.类推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

C.罪刑相当原则D.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61.犯罪主体是指()

A.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B.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C.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诸种要件的总称

D.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

62.赵某正在实施抢劫,王某上前制止,结果王某将赵某的右手打伤。王某的制止行为()

A.属于故意伤害,应负刑事责任B.属于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

C.属于过失伤害,应负刑事责任D.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3.司机甲驾驶公交车在马路上正常行驶,突然迎面驶来一辆违章疾驰的大货车,为了避免与大货车相撞而保障公交车上几十名乘客的安全,甲迫不得已将公交车驶上了人行道,结果将骑自行车的乙撞成轻伤。甲的行为()

A.属于紧急避险,甲不负刑事责任B.不属于紧急避险,甲应负刑事责任

C.属于正当防卫,甲不负刑事责任D.不属于正当防卫,甲应负刑事责任

6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该条规定主要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A.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相当原则

C.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D.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65.甲乙有仇,甲扬言准备了工具要报复乙。乙听说后决定先下手,遂持棍闯入甲家,将甲打成重伤。乙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

C.防卫过当D.故意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