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控方法:让自我强大起来
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而是学会了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自我融为一体。
测量一个人的力量的大小,应看他的自控力如何。
——但丁
听从内心的选择
自控力差之所以能成为很多人的一块“心病”而难以得到解决,其原因恰好出在了“自控力”这个词上。我们通常认为“自控”就是“自己控制自己”,具体说就是:“自己的一部分要控制自己的另一部分”再具体地说就是:“想做一件事的部分要控制着不想做的那个部分”。其实,你想要控制的那一部分也是一种能量,控制或者压制并不能使这股能量消失,它会跑到身体的其他地方,仍然在影响和控制着你。例如你想要专心看书,但刚好有人重重地甩了一下门,你不由自主地开始寻找甩门的人。你告诉自己要专心,而心却分散了。你的意识告诉你不要分心,你的内心开始激烈地争斗,最终这种压制和反抗的较量会让你筋疲力尽。这种控制的模式是不可取的。
查理德·怀斯曼在《正能量》一书中提到,减肥终极的秘密不在于强制节食,而在于控制你注意力的落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沙克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肥胖。沙克特认为,人们之所以吃饭是基于两种非常不同的信号。
第一种信号来自身体内部。比如说,当你饱餐一顿后,你的胃会发出信号:“好了,我一点点东西都吃不下了。”因此,你知道,你该停住嘴了。或者说,当你的胃发出叫声、血糖下降的时候,你知道你该赶快去吃点东西。从理论上说来,因为感到饿而吃饭恰恰就像因为微笑而感到快乐一样。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是基于身体所给出的信号,决定自己的感受。
此外,吃饭还可能受到环境等外界信号的影响。比如说,你可能会在糕点店的橱窗里看到一块诱人的奶油蛋糕,然后觉得你一定要尝尝它。或者说你看看表,发现正好是下午茶时间,因此你走向厨房准备去找点吃的。此时,你忽略了来自自己身体的信号,基于身边的环境判断你的感觉。
所有的人都受到以上两种信号的影响,但是沙克特推断某些人更倾向于倾听自己身体的意见(他将其称为“内在”),而另一些人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外在”)。
他还提出假设,当供给不足的时候,这两种人都不会变胖,因为“内在”只会让他们在饥饿的时候吃饭,而“外在”根本没给他们什么机会受到食物的诱惑。
根据沙克特的理论,过剩的食物供应不会对“内在”产生不利影响。他们会继续听从身体的意见,在饥饿的时候吃饭。与此相比,“外在”可遇到了个大麻烦。对他们来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食物货架或摊位都在冲他们大喊:“快来吃我吧”。除非他们格外有自控能力,否则他们会很快发现自己正在大吃目之所及的所有东西。因此,沙克特认为,在大部分的发达国家,苗条的人倾听“内在”的声音,肥胖的人则往往受到“外在”控制。
如果你想减肥,就试着倾听自己身体内部的声音,集中注意力,听听你的身体在告诉你些什么。比方说,在你点甜点前,问问自己:“我是真的饿了吗?”同样,尽量不要去看那些将你引入歧途的东西。不要去看那些不健康的食物,不要走近超市中那些摆满了零食和饼干的货架,并且尽量避免那些将你的注意力从你自身转移开来的吃饭场合。吃饭时不要看电视、听音乐、或者读书。相反,将注意力集中在食物本身,慢慢咀嚼每一口食物。如果这个做不到的话,你可以坐在镜子前面吃饭、将刀叉换为筷子(或将筷子换为刀叉)、或者用自己不习惯的那只手吃饭,以帮助自己在吃饭时尽量更加关注自身。
自控专家辣评
苗条的人根据身体的信号决定是否吃东西。正如当人们在脸上绽开微笑时他们会感到快乐,人们胃部发出的信号告诉他们自己是否饥饿。与此相反,超重者往往不是根据身体的信号决定是否吃东西,而是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他们可以通过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心的选择而迅速减掉多余的脂肪。
克服羞怯,就要接受羞怯
羞怯和社会交往紧张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会使我们难以充分享受丰富的生活。
20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曾在他的学生中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承认自己生性羞怯。现在,情况恐怕也不容乐观,羞怯者的数量甚至还在增加。
如果你是个极为害羞的人,你最根本的羞怯来自于你自己有种无力感,你不能很好地控制你的潜意识滑向消极的一面:我不如别人,如果我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的话,人们肯定会嘲笑我。当你确实展现自己的时候,你的这种潜意识让你的举止显得羞怯,让人们很难和你沟通。而当人们试着和你沟通的时候,你的显意识又会让你错误地把他们友好的举止解释为不友好的。这就让你更加确信自己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于是你就更加退缩。
由于羞怯,导致我们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我们对自己不满,不能容忍自己内心产生的负面感情,不能容忍自己不完美,不能容忍自己失败,拼命要战胜它们。然而,我们越是奋力反抗,就陷得越深。
几年来,艾玛一直遭受着羞怯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尽管她阅读了很多关于克服羞怯的书,也报名参加各种心理培训班,但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内向的性格。
她最近刚刚拿到一所著名大学的硕士学位,并获得了一份为大型咨询公司做主管的工作。然而,在与别人交谈时,她却常常会害羞脸红。她在工作中也常常觉得自己不够称职,上司对他的信任让她感到压力非常大,她总是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好。而且,她越是担心做不好,她就越羞怯。
她总是与内心的羞怯为敌,以为自己能战胜它们。尽管艾玛试图采取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儿的措施,实际上情况更糟糕。
艾玛不是那种轻易放弃自身努力的人,所以,她需要找到一些完全不同的方法。她逐渐注意到,她越是接受自己的羞怯,羞怯就会变得越轻;她越抗拒,羞怯反而会越重。因此,艾玛尝试着接受自己的羞怯,接受自己就是一个容易羞怯的人。每次她注意到自己又开始羞怯的时候,就会对自己说:“我只是被吓住了,只是被吓住了而已。”给自己的恐惧贴上标签,似乎能够将她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脸红上转移开来,这给她带来了一些改变。艾玛发现了应该怎样与她敏感的神经系统和谐相处:当她努力试图不脸红的时候,一定会旧病复发;但是如果她做好准备让一切顺其自然地发生,反而不会再脸红了。艾玛接受了自己的脸红之后,也就不再脸红了。现在,她已经能够轻松地和上司交谈了。
对羞怯的人来说,首先要铭记于心的是有些情况下,有一点点害羞是很自然的。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某些情况下感到害羞。只有害羞导致焦虑、孤独、退缩时,羞怯才成为问题。如果你是很害羞的人的话,你就知道,别人的注意——哪怕是称赞——也会让你面红耳赤,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惊慌失措。你的脑海一片空白,你的声音有时像蚊子哼哼,有时又突然提高因为你确定每个人都在笑你。即便是想到这些丢脸的经历都会让你心神不宁,从而避免和社会接触。
既然害羞是你酝酿的,同样你也可以学会如何控制住自己紧张的心理和身体,展现自我,找到自信的源泉,充实地生活。振作起来,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这些练习,冲出羞怯的藩篱。
(1)将两脚平稳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下,每天这样做两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2)控制呼吸。害羞使人呼吸急促。因此要强迫自己做数次深长而又有节奏的呼吸,这样可以使一个人的紧张心情得以缓解,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3)训练柔和身体语言,这往往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谓“soften”,S代表微笑;O代表开放的姿势,即腿和手臂不要抱紧;F代表身体稍向前倾;T表示身体友好地与别人接触,如握手等;E表示眼睛和别人正面对视;N表示点头,显示你在倾听并理解他。
(4)讲究谈话技巧。在连续的讲话中不要担忧中间会有停顿,因为停顿一会是谈话中的正常现象。在谈话中,当你感觉脸红时,不要试图用某种动作掩饰它,这样反而会使你更加脸红,进一步增加你的羞怯心理。
(5)学会克制自己的忧虑情绪。凡事要往好的一面想,多看积极的一面。不要还没有开始做就害怕,记着要给自己壮胆,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状态。
自控专家辣评
想想看,当你和同事有了冲突时,如果你的同事采取控制的方式来对付你,你感觉好不好呢?通常情况下,他的压制越厉害,你的反抗也就越厉害。不是吗?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前我们老想改变,却改不了的原因。真正的改变是来自于接纳,而非排斥和控制。也就是说要接纳那个需要改变的部分,把它当成朋友而非敌人来看待。
刻意入睡,你就会彻夜难眠
有些人很容易地、很轻松地就睡着了,有的人越想睡觉反而越睡不着。这是为什么?除了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失眠,比如伴侣打呼噜、睡前喝了咖啡、白天睡得太多、服用了一些兴奋药物等。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与失眠对抗。你越想睡觉,越不想有胡思乱想的内容,其实这时你的头脑已经有一个新的任务了,要阻止胡思乱想,要尽快让自己入睡,大脑有任务时其实是在工作状态,形成了一个对抗的力量,大脑是工作状态,它是紧张的,你一方面要放松、一方面要紧张,大脑被弄糊涂了,不知道要干什么。
伊拉·桑德勒就几乎因为严重的失眠症而自杀。最初他睡眠很好,闹钟都吵不醒,结果每天早上上班都迟到。老板警告他,如果再睡过头,就小心丢了差事。
他的一个朋友向他建议,在睡觉时把注意力集中到闹钟上,结果那该死的滴答滴答的声音缠着他不放,让他整夜睡不着,翻来覆去,焦躁不安。到了早晨,他几乎不能动了。就这样他一直受了两个月的折磨,他想他一定是神经失常了。有时他会走来走去转上几个钟头,甚至想从窗口跳出去一死了之。
最后他找了一位医生,医生说:“伊拉,我没有办法帮你的忙。如果每天晚上上床之后不能入睡,就对自己说‘我才不在乎睡得着睡不着,就算醒着躺一夜,那也能得到休息。”
他照医生的话去做,不到两个星期就能安稳入睡了。不到一个月,他的睡眠就恢复了8小时,精神上也没有痛苦了。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夜晚:第二天,你将出席一个重要的派对,你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入睡,好好休息,这样明天就能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会场,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这个派对对你来说太重要了,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和精力,所以你必须睡个好觉,以便好好应付。但当你躺在床上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在想,如果自己晚睡一分钟,第二天的精力就会减少一分。于是,你努力控制自己,拼命让自己入睡,结果越想入睡,却越不能入睡。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你变得越来越恼怒。每隔一会看一下手机,越看心中越狂躁,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凌晨3点了你才浑浑沌沌有了睡意,可是想着再过3个小时就要起床了,就剩中间这3个小时能睡了,抓紧时间赶紧睡,岂料一提醒自己,彻底失眠了。
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许多失眠的人都有“失眠期特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是尽力去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这种不良暗示反而加重了失眠。这种状况即失眠暗示。
其二,当你与失眠作斗争时,神经系统进入了应激状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努力进入睡眠反而强迫身体变得更清醒。我们需要通过放弃“战斗”来打破循环。
什么是“战斗或逃跑”的模式呢?
应激状态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一般说来,机体在应激过程中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战斗或是逃跑。在这个阶段中,人的机体觉察到潜在的危险,全身总动员,产生强大的能量,要么选择搏斗,击退威胁,要么撒腿就跑,逃离危险。
第二个阶段:抵抗期。战斗或是逃跑的决定一旦做出来之后,马上要实施。机体进入更持久的紧张状态。搏斗要英勇善战,力求取得胜利,逃跑要审时度势,跑得快逃得远。这个阶段神经系统会分泌多种激素,有如快马加鞭,敦促机体迸发出高昂的热情和超常的体能。像力拔千钧急中生智以及常说的“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了那么大的一股劲儿”等等,说的都是这种极端状态下,身体亢奋而产生超出常态的能量。
第三阶段就是衰竭期了。机体在成功地完成了前两个阶段后,将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衰竭期。在这个阶段,犹如气球撒了气,整个身体进入疲惫状态,精神放松,呼吸减缓,肌肉舒张,心跳复原,机体缓缓自行进行修复。
在以前,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自行完成。一旦危机消除,野兽被打翻在地或是摆脱了野兽的追赶,涉及身体的上述一系列改变,就渐渐松弛下来。
大家知道,几千年前,人们为了生存必须面对各种野兽的攻击,在老虎的面前,人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战斗,要么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