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
31306600000028

第28章 农村教师班主任工作漫谈(8)

同学之间彼此偶然出现的对立情绪;对别人的嫉妒、心胸狭隘、对人类事业的毫不关心,这些感情思想的冰川,都会在鼓励人心的科技成果的阳光照射下冰释消融的。

在实际教学中,类似《卖柑者言》、《大铁椎传》这类文章少分析一些,把时间节省下来适当给学生介绍些国外科技动态,有益于缩短现代社会与教学和学生之间的差距,让学生更加明白学知识、读书是要服务于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了解外国学生如何学习

逐渐引领学生们关注外国学生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完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本质,让学生更主动热情地配合老师的工作,从而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我经常读外国学生的作文给学生听。

一位法国中学生写的是自己远离故乡,有意选择艰苦的环境去感受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经历。他讲述了自己告别了父母和安逸的家庭生活,到遥远的非洲南部,与当地居民在一起居住、生活达一年之久的生活经历。我念完之后,学生们都深浸到思索当中:为何外国学生会能那么自愿地去接受艰苦生活的锤炼?

一位美国中学生写的是当面对家庭生活发生不幸时自己是如何做的,学生时代便勇敢地肩负起支撑家庭生活的重担。

苏联的中学生写的是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怎样加强自己与他人协同的能力,怎样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和遵守社会公德。

长年以来我一直不间断地订阅《外国教育动态》杂志,只要上面有了适宜学生的内容,我便及时地介绍给学生。

很多国家比如日本都把爱国主义做为一项重要的德育内容,他们的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当我为学生念有关介绍“日本山口县的教育”的文章时,其教育方式和内容都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关注,尤其是有的学校想尽办法来锤炼学生的意志,比如有的赤足小学,让学生脱掉鞋来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对学生赤足到鹅卵石地上去跑的行为给予充分的鼓励,这一做法,引发班内学生浓厚的兴趣。

在念《加拿大教育一瞥》这篇文章时,学生们感到在加拿大有些学校的确是将学生看成为学习的主人公。有的校长介绍道:“我们学校里有500名学生,便有相对应的500张不同的课程表。学生可以完完全全地依照自己的实际水平,每日的每节课都可以选择适宜自己的科目与教师去听课。”如此机动灵活的教学方式,一样培育出了大量的人才。

在念《美国教育掠影》一文时,学生们对美国有些中学的选修课,达到了几十门甚至是一百多个学科感到难以置信。说:“我们这里刚开始讲一点课外的知识,就有一些人觉得已严重冲击了考试科目,如此理解学生的学习的确是过分狭隘了。”

当我介绍有些美国学校设立了实习牢房,将一间屋子弄得光线暗淡,十分潮湿,然后让学生到里面去。学生听后说:“这简直是在摧残青少年。”我说:“假如我们不是以批判家的角度,而是从合理的一面来思考呢?”有些同学讲:“我认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在犯罪之后所带来的痛苦后果,从而防止犯罪吧!”

有一次,上海10个县、区的老师到班上来听我的课,我把语文教材讲完之后,便为大家讲了一篇《外国教育动态》上刊登的文章:《哥伦比亚少年教改营》。此教改营里全是犯罪的青少年,不同之处在于是把教改营编成了一个行政单位——市。全部由犯罪的青少年来担任市长及银行行长、会计、管理人员,这使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充满了主动性和自豪感。体会到真正做人的幸福感;找回了做人的尊严;同时增强了与他人、与社会融洽相处的能力。让自己在对别人、对社会履行责任的过程中消除了以往不负责任、损害社会的观念行为,重塑了自我。此教改营收获了超乎想象的教育效果,让班上同学感到非常吃惊。如此一个由犯罪青少年构成的小社会,管理得有条不紊的成功范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眼前的学生们基本上走的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那么在管理一个班级方面,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我也曾同学生们一起对目前英国一些学校中依然未废除体罚的现象进行过讨论,其利和弊各占一部分。

在这其中,苏联教育是被学习最多的。我为学生讲解有关凯洛夫主张的“三中心”;也讲曾参与过凯洛夫教育学编写的赞可夫的有关最近发展区的论点,有关巴班斯基课程最优化理论;也讲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学生跟我相同,最感兴趣的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一些学生建议:老师,我们也能像巴甫雷什中学那样,每天都有一半的时间来搞课外活动,那该有多好?我说:为大家介绍这些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教育不仅仅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应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刚刚弄了这么小小的一点课外活动,就已有很多人不理解了,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搬国外先进经验,在社会上一味地追求升学率的环境中,就更加难以生存了。同学们能用所知道的先进教育经验为我们所进行的这点课外活动进行有力地辩护就已经很好了。

一次,吉林省的教师到我校来听课。我五天的语文课讲的全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每堂课讲一条。一些老师问道:“这叫语文课吗?”我说:“学生们喜欢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难道不比讲《卖柑者言》、《芋老人传》等一类文章要强百倍吗?学生听完之后可以进行复述,既锻炼了听力,又锻炼了说的能力;听其实是在用耳朵来阅读。听过一遍,就可以划分层次,总结归纳中心,这样锻炼了读的能力;回家之后,学生们把听的材料整理成文章,又使写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我认为这就是语文课。”

我甚至与同学生们商讨,猜猜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百条建议是什么?学生们猜了十几次也没有猜出来。最后我说:“他告诉上述那些建议全部要对学生保密。同学们说是保密好还是不保密好?”大多数同学觉得不保密好。我说:“保密也有保密的益处,只不过老师还不曾领悟到。而我一直坚持的教育教学方法,又是主张公开化,主张民主教学,主张师生一起来商量。到真有一天,老师领悟到保密较之公开的利要大于弊时,老师再开始进行保密,同学们说好不好?”同学们全部热烈赞成我的坦率真诚。

日本学生来我校进行访问。班上学生急切地问他们篮球队的同学们如何处理打篮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询问他们美术书法小组的同学都在什么时间进行活动,形式是什么样?自发与学校组织的时候哪个多。

学生还讲到:“我们电视台播放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血疑》、《阿信》,大家全都很爱看,你们日本电视台是否也播放中国电视?你们爱看吗?看电视的时间有多少?”日本学生答道:“我们也爱看中国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是最喜欢看的。”

一讲到国外的教育,学生们都兴致勃勃,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提出来。

当我从香港地区考察回来,学生们由香港地区的办学条件一直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乃至所用的教科书,问个没完没了。我对学生们讲了香港的学校对一些问题要求是非常严格,比如学生发型,我们到过大、中、小学校二十多所,未看见一个留长头发的男同学,各校的女同学发型也是统一的,如此以来同学们对我们班自1977年开始男女同学就统一发型的做法就认为不再孤立了。香港学校的学生服装也全部是统一的,我所到的全部学校,学生穿得都十分整洁、朴素,不曾看到有哪个人穿奇装异服,更不可能看到像地癞(北方方言,即小地痞流氓之类的人)那样装扮的人。在另一方面,他们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立、自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拿香港最好的中学伊丽莎白中学来举例,学校中有四个学生社团,四个社团都相继积极主动地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有益活动,社团之间相互展开竞争,以在同学中提高本社团的知名度和威信,以便争取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自己的社团中来。在这样主动积极展开竞争的同时,肯定让同学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其组织活动的能力得以提高,自然也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还十分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每所中小学均有很多供锻炼动手能力的理化生实验室或其他专用教室。不但是职业技术学校注意,普通中学也同样注意。(伊丽莎白中学的木工房比我们普通的木器厂设备还要多。我们看到在他们职业训练学校一个车间里,单是车床就有70多台,再算上铣床、刨床、磨床、钻床,机床总数超过了300台,高于我们市内随便一座机修厂或机械厂的机床总数。)学生们听后,认为平时提倡要自己管理班集体,要勤动手、勤实践,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不再埋怨由此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习,使考试分数受到了影响。

当从俄罗斯回来上课时,学生们不让我讲教材(虽然我已半个多月没有讲课了),纷纷让我讲有关圣彼得堡、莫斯科、伊尔库斯克的所见所闻。尤其是要多讲讲俄国教育情况。“俄罗斯的办学条件是如何的?”“我们所见到的学校办学条件十分优越,30年前建造的一所学校,校舍人均占有面积大大超过我们,建有室内篮球场、体操房、小礼堂。新建校舍的设备就更加完善了,一所中学建有两个室内篮球场,楼内走廊非常明亮宽敞。”

“他们每个班也都像我们这样有学生六七十名吗?”

“听说规定中学每个班不超过24人,我们所看过的教学班每班没有超过25人的。如此这般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机会就自然增加了,有益于提高教育质量。”

“他们那里也存在着劣迹学生吗?”

“这一方面我们没有发现,像我们学校里有个别学生模仿街头地癞装扮的,在那里见不到。学校中不但没看见一个,在大街上、商店中、剧场、博物馆、地铁站、公交车上,近半个月的考察时间里,我们没发现一个像我们公共场所地癞那样的装扮,身着奇装异服,帽子歪戴,眼睛斜瞪,头发很长,曲腰弓背之人。”

“俄罗斯社会的秩序如何?”

“学校的秩序井然自不必说。我们所到之处,广场车站,机场码头,人们都很文明,凡需要排队的地方,没有人拥挤,司机夜里通过十字路口时,看到红灯,虽然横道上无一辆车,警察也没有,他也不会闯红灯。莫斯科红场边上的大商场里没有一人大声讲话;圣彼得堡大街上的候车亭,三面都是由透明玻璃隔开的,无一块玻璃损坏。伊尔库斯克公共汽车上实行无人收票,可是旅客全部都自动往票上打作废的洞。俄罗斯的上层管理很乱,通货膨胀,可是老百姓却如此理智、文明、克制,的确要佩服他们教育方面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