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评课要全面考虑。日常评课活动中,有些教师总有令人赞叹不已的一面。例如粉笔字板书图画都很漂亮等等。这些突出的优点会令人产生愉快的心情。相反,有时候也会因为授课教师的不足而给听课者带来不适的心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性质的心境都具有强烈的弥散性。这种愉快和失望的心境使人们在其他问题上也会带上同样的感情色彩,产生“一好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好”的心理作用。因此,在听课时可以评一评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完整有序,体现这一完整性的各个要素的排列是否有序,这个顺序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符合课型特点等,要特别注意不能以点概面。
4.评课要根据不同的人而变化。以被评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定评课的角度和深度。对待老教师要抱着学习、虚心的态度,对于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要把评课的重点放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主次分明,分清孰轻孰重。不要不厌其烦地谈论教学细节问题。同时要帮助其总结经验,并使经验上升为理论性的东西。对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要细心指导,持帮助态度,评课要具体,可以就教学细节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努力方向,但不要求全责备,可结合实际讲一些教学理论问题,并注意不宜太多太深。另外要注意教师的性格差异。对待性格谦逊的老师,可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对待性格直爽的教师,可直截了当,从各个角度与其认真交流;对待性格固执的教师应谨慎提出意见。还要注意教师的素质差异。对待素质好的教师要不断提出新目标,形成个性化教学方式,要注意用鼓励方式,使其充满信心。对素质较差的老师,要帮助他们努力提高自身不足。总之,评课要选准目标,不能死搬教条。
教师走进课改的方式
按国家教育部要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都要使用新的实验教材。对于这次课改,教师要摒弃陈旧观念,思维升级。老师如何才能进入课程改革,本人以为:
(1)学习好新的标准。国家对于新课改,有着其对现代教育的思考。1999年,国家教育部制订了新的课程标准试验稿。了解国家的宏观教育方向是教师参加课改的基础。只有学习新的课程教学标准才懂得“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的教育观念。
(2)务必参加教材培训。要教材是对课标文字写成写成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内容。为此,老师要使用教材之前,必须参加各级的教材培训。要明白编者的意图,只能过各级的教材培训,我们教师才进一步理解编者的理念,教学时才得心应手。作为教师不是死搬“教材”,应该“活用教材”。
(3)应当参加校本教研。如能共享别人的智慧,可以帮助那些思维有一定局限性与定向性的教师。学校、教研组为老师提供了一个平台。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中有课改课例展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集体备课、课改研究课等。教师积极互动,找到课改的切入点,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提前成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4)一定要进行新的教学思考。新课改中教师应关注:第一是改革旧观念;第二是改革教学方法;第三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第四是改革评价制度。如:教学中一周写一篇教学反思,一月写一篇教学案例,一月上一节研究课,一月提出一个教学问题,一个学期写一篇课改论文。
总之,新课改已来,教师应积极面对,勤于思考,才能完成国家赋予的重任。
新形势下教师自我调整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面临的压力和困惑愈来愈多。教师该怎么调整?在这里提供几点建议供教师们参考:
淡化成就意识。许多教师常不知道自己是否获得了成功。正如尼尔所说:“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模糊地感到他们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比起律师或医师来,教师常感到自己的工作要更多地耗费心力……因为他们的工作似乎永远不会完结,永远看不到尽头。”教师容易产生困惑和迷惘,看不清自己努力的方向,时间长了会影响教师的情绪。所以,作为教师要把功名荣誉看开些,只要尽力就行,即使学生成绩不好也不要埋怨。
适当宣泄不良情绪。教师也有七情六欲。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也面临许多烦恼和忧愁。教师也希望能把压力带来的各种不满发泄出来。可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此一来,消极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有可能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
当教师产生消极情绪时,一定要学会采取各种有效的、有益的方法将不良情绪排解出去,教师应学会经常体察自己的情绪。生气了不要压制情绪而要宣泄出来。
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中,许多教师没有闲暇时间总是特别忙。沉闷的生活容易让人厌倦。教师要学会在忙的时候花时间和精力来改善生活的质量。多爱惜自己,如注意穿着打扮等。其次,抽时间娱乐。如看看电影,听听音乐,下下棋,打打球等。简单的放松能使大脑休息,愉悦身心。
建立素质教育制度
普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项中心任务是教育转轨。随着应试教育弊端的披露和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讨论,人们己经对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已形成共识。
制约教育活动方向与效果的控制系统的全部要素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是教育运行机制。诸如学制、学校内部体制、升学制度、考试制度、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督导评估手段、奖惩措施、各项政策法规等等,都是构成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各种联系都属于教育运行机制的范畴。运行机制范围广泛,从机制转换的角度看,可以将其分为观念、制度、内容、方法等四个方面。要全面实现机制转换,就要分别从这四个方面人手。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实质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换,它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是单纯的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而是整个教育模式的转换。而目前,实现教育运行机制的转轨是关键。
(1)教育模式的核心是教育运行机制,而转换的关键是教育运行机构的转变。学校培养人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教育运行机制是教育目标、教育质量评价、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调动整个学校工作得以正常运转。学校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学校工作组织的运行操作都在其推动下进行,这是教育活动的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运行机制的核心地位。
(2)素质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正在进行转轨,但应试教育运行机制仍起实际操纵作用的情况下,实行转轨更紧迫,它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开了先河。然而,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也不能使替代教育运行机制的转变自行完成。教育运行机制的转轨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转变过程,各体系内容的转变必须配套进行,否则,完整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就无法与应试教育运行机制抗衡,更无法实现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旧两种教育运行机制转轨过程实质是新教育运行机制建立过程。
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是艰难的过程。原因是,应试教育运行机制目前仍有社会制度、教育体制和社会心理方面的基础。
此外,从教育运行机制自身的结构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比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复杂得多,它不可能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来完成。更为困难的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是在原有制度下进行的,阻力大,旧机制不可能像拆掉一个发动机那样一下子被取消或除掉。
因此,新机制是在不断变化进步完善最终达到对立统一的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1.心向一致原则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须全体成员为了实现集体目标而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为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形成统一,向同一个方向前进。
2.目标导向原则
在管理学中,有人把管理效能概括为下列公式:“管理效能=目标方向×工作效率”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如果目标方向错误,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成反比。可见目标导向非常重要!中学素质教育必须严格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即在教育总目标指导下,设置具体的教育分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
3.和谐发展原则“和谐发展”是指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即学生的素质发展应该是各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综合发展和优化发展。素质教育绝不是那种不切实际、平均使用力量的平推式的均衡教育,而是建立在全面发展素质基础之上的有所侧重、有所强化的素质教育,但并不排斥个性特点的发展。
4.情境陶冶原则
在素质教育中要充分重视环境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无形的影响。首先,要创设好的内部环境,如建立德育基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生身心所必要的艺术教育条件、体育活动设施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等等。其次,要创设优质的外部环境,提供好的社会氛围。
在具体教育实施中,坚持以上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施教,充分发挥教育的多方面的整体功能。实践证明,教育活动受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制约。不同的人才观、素质观,自然有不同的教育观,追求不同的教育效果,产生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于认识的不全面性导致教育活动中的短期行为,如50年代后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简单不全面地理解“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对青年学生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要求,至少对其他方面的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十年动乱期间,“左”的错误思想更是走向极端,提出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培养“敢于同走资派斗的战士”,其结果把青年一代的健康发展坑害了。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视和加强智育是正确的,但时间长了又出现另一种偏向,强调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对人的科技、知识方面的要求,却又忽视人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而以上这种教育深刻地暴露了我们对人的素质和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严重的片面性。
事实上,教育反映的社会联系是多方面的,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等都有联系。正如教育家刘佛年所指出的:“可以说,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的范围几乎是同一的东西,社会现象的范围有多大,教育现象的范围也有多大。”教育不同于其他社会现象,它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目的是育人,具有发展物质生产服务的功能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展的功能。这种多功能性,体现在育人的根本任务上,同人的素质的和谐发展相一致。可以说,假使没有教育这一整体功能的作用,受教育者多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是难以设想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样:“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不可能达到和谐发展。”
诚然,针对某种倾向,可以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对教育活动,有时候强调某一方向,但不能理解为可以忽视、削弱以至取消其他方面。如强调培养学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只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就行;强调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就认为思想教育和社会、劳动实践等皆可休止。实践证明,这样不符教育的客观规律和人的素质提高的规律。我们要在整体的提高上下工夫。最近香港教育界也有分析认为:教育发展的趋向,其“重点将由功利性教育转向全能性教育”,“重视教育的应用经济价值给教育发展带来生机,但也很遗憾,教学内容过于‘实’、‘专’,不利于学生适应多变的社会体制和经济生活,而忽视务虚的教育倾向,会造成学生价值观的迷离”。这些看法,对我们认识素质的整体性和教育的多功能性,启发很大。
第二,及时施教,抓住时机完成教育任务。
如前所述,人的良好素质要经过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形成和提高的过程。并且每个发展阶段各有特点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程度,前一阶段是后阶段发展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阶段发展的继续。
教育应该深入研究和掌握运用这种发展规律,不失时机地完成任务,以优化的教育求得人的素质的最佳发展。反之,错过了教育时机,则会如《学记》所说的那样,“时过而后学,则勤学而难成”,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会适得其反。所以两千年前,孟子就说过,教育要“当其可为之时”。但是,那种“时过而后学”的状况,当前在我国很常见。例如,国外心理学家研究认为,4岁~7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佳期。许多家长和一些幼教工作者却片面地甚至错误地理解这种看法,认为既然是“最佳期”,就要尽可能多地教孩子们认字、识数,而对那些有利于孩子智力发展和个性发育、适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本来应该在这个时期抓紧进行的音乐、绘画、制作等活动被挤掉了,结果不仅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了他们的想象、审美等能力以及身体的发育,而且使幼儿的学习变得十分枯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发展缺陷。再如重视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这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但是,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生产技术、商品交换以及生产组织结构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低水平,具有周期短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技术教育往往也处于较低层次和较低水平的阶段。但是,有的同志过早地强调“把职业教育引入基础教育”,只力求让学生学到“生财致富的一技之长”,以职业教育挤占了一些对提高人的素质十分重要、属于基础教育的内容。实践证明,这样做对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提高一代人的素质都是不利的。在高中、初中乃至小学阶段,就一切围绕升学考试转,考的才教,结果忽视了很多素质教育课程,造成人的发展畸形,这种现象,在近几年与日俱增,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
第三,因材施教,积极鼓励人的个性发展。是否发展人的个性?它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关系怎样?这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的问题,一直被教育界所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一直认为,人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早在1944年,毛泽东同志致秦宪的信也指出:“我们忽视和压抑人的个性,这肯定是错误的。被约束的个性假如没有发展,这样一来就没有共产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就说:“所有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极其不同的素质。”苏联还有人提出“合作教育”的理论,极力提倡“个性民主化”,要求教育改革继承马卡连柯、赞可夫和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