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灵可以重建
31304600000027

第27章 一定要把善良铭记在心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对己要求,主张善心常驻。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善良。

现实的残酷磨去了很多人的善良,但我们应该知道善良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注,它是生活快乐的源泉。多一份善良,人生就多一份真情。

一场暴风雨过后,成千上万条鱼被卷到一个海滩上,一个小男孩每捡到一条便送到大海里,他不厌其烦地捡着。一位恰好路过的老人对他说:“你一天也捡不了几条。”小男孩一边捡着,一边说道:“起码我捡到的鱼,它们得到了新的生命。”

一时间,老人为之语塞。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他们的心滚烫,情火热,可以驱赶寒冷,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开阔。与善良之人相处,不必设防,心底坦然。

有这样一个被人称为“美丽的误会”的故事。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在餐桌前坐下后,突然想起自己忘记取面包,于是她急忙起身去取面包。等她返回餐桌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着一位黑人男子,正在喝着自己的那碗汤。

“这个无赖,他无权喝我的汤!”老太太心里气呼呼地想道,“可是,也许他太穷了,太饿了。我还是一声不吭算了,不过,也不能让他一人把汤全喝了。”于是,老太太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与黑人同桌,面对面地坐下,拿起了汤匙,不声不响地喝起了汤。

就这样,一碗汤被两个人共同喝着,你喝一口,我喝一口。两个人互相看看,都默默无语。这时,黑人突然站起身,端来一大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条上插着两把叉子。

两个人继续吃着,吃完后,各自直起身,准备离去。“再见。”老太太友好地说。“再见。”黑人热情地回答。他显得特别愉快,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认为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一位穷困的老妇人。

黑人走后,老太太这才发现,旁边的一张饭桌上,放着一碗无人喝的汤,正是自己的那一碗。

生活就是这样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的误会、隔阂,乃至怨恨等,时常都会发生。只要心地善良,互谅互让,误会、怨恨也能变成令人感动和怀念的往事。生活就是这么有意思,人们在互相帮助中不断前进,在互相支持中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

这个关于善良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

这是一个没有太阳的冬日早晨,刺骨的寒气悄悄地渗进候车的人们的骨髓,他们都是黑人。他们时而翘首远方,时而抬头望向天空。突然,人群骚动起来,是的,车来了,一辆中巴正不紧不慢地开了过来。奇怪的是,人们仍站在原地,望着更远的地方,他们似乎并不急于上车,似乎还在企盼着什么。他们在等谁?难道他们还有一个伙伴没来?

当远方隐隐约约出现一个身影后,人群又一次骚动起来。身影走得很急,有时还小跑一阵,终于走近了,是个女人,白人。这时,人群几乎要欢呼了。无疑,她就是黑人们共同等候的伙伴。

这是怎么回事?在这个国家,白人与黑人一向是互相敌视的。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亲近?原来,这是个偏僻小站,公交车每2小时才来一趟,且这些公交车司机们都有着一种默契:有白人才停车,而偏偏这附近住的都是黑人。据说,这个女人是个作家,她住在前面3英里处,也有一个车站。可为了让这里的黑人顺利地坐上公交车,她每天坚持走3英里来这里上车,风雨无阻。

黑人们欢呼着将女作家送上了车。“苏珊,你好!”女作家脚还没站稳,就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抬头一看,是朋友杰。“你怎么在这儿上车?”杰疑惑地问。

“这个站,没有白人就不停车,所以我就赶到这儿来了。”女作家说着理了理怀里的物品。杰惊讶地瞪着女作家,说:“就因为这些黑人?”女作家也瞪大了眼:“怎么,这很重要吗?”

女作家有一颗善良的心。女作家正是因为没有种族等级观念,正是将“黑人”与“白人”都单纯地看做“人”,才会如此自然地做着让他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难”事。这不仅显示了她高贵的品质,也使她得到了很多黑人的爱戴。

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人世间的每个人都需要用善良来净化自己的灵魂。善良的人能给人世间带来幸福;善良的人,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之中。

心灵灯塔

播种善良,才能收获希望。一个人可以没有让旁人惊羡的姿态,也可以忍受贫穷的生活,但缺少善良,却足以让人生搁浅和褪色——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