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没有如果 只有结果
31302300000020

第20章

在进行航天员挑选的时候,指挥中心便考虑到性格的互补问题,因为飞船上两个人的工作是有分工的,需要默契配合。同时,两个人训练成绩上也要能够互补,并且愿意同对方一起执行任务。在三组候补梯队里,费俊龙和聂海胜不约而同地把对方作为了首选。

费俊龙说,聂海胜最大的特点就是沉稳和扎实。而聂海胜则称,费俊龙在工作上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无论干什么事情、做什么工作,都想得比较细,做之前也会进行充分的准备,对训练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考虑得很细,使整个训练程序完整、顺利地走下去。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个人性格不同,但他们能相互取长补短,默契配合,这是他们能顺利完成航天任务的关键之一。

事实上,不只是航天员需要性格互补,默契配合,做其他工作也一样。不管你从事的工作是复杂还是简单,都需要团队成员的支持。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不应过分关注团队成员在性格上是否与自己相似,而要把精力放在怎样去做,才能与性格不同的团队成员形成互补。因为在一个团队中,任何一种性格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没有哪一种性格是最好或最完美的。每个团队成员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的性格具有互补性,那么整个团队就能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

然而,在一些公司里,我们却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上司把一项任务交给两个平时在工作上都能独当一面的员工时,效果却很糟糕;有时甚至根本完成不了任务,即使完成了任务,在向上司汇报时,他们也有可能会抢功劳,向上司表明自己在完成这项任务时是如何努力,而自己的搭档则是如何低能;有时甚至任务还没完成,搭档之间已成为“仇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答案很简单,即搭档之间因性格的差异而导致摩擦,从而无法齐心协力地共同完成任务。由此可见,尊重对方的个性,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量迁就对方、接纳对方,并取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就能使原来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和平共处,而不是互相牵制,互相指责。

由此可见,是否懂得与不同性格的团队成员默契配合,是一个人能否在团队中做好工作、取得好结果的关键。

甘当配角,当好配角

在工作中,谁都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一个单位也好一个部门也罢,“主帅”只有一个。如果大家都当主角,争“主帅”,谁来当士兵?所以,再优秀的人,只要是团队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要有甘当配角,当好配角的心态。

某公司有6名保安。当经理决定从他们6个人当中选出一名为队长时,6个人都想当,并分别向经理自荐。其中有3个人自荐时,还捎带说了其他同事的坏话,比如某某在工作时间内闲聊,某某有抽烟、喝酒的不良行为等。由于6个人都有想当队长的强烈愿望,经理决定通过比赛的形式选拔。

首先,经理把6个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3人,让他们徒手翻过一堵3米高的墙,当然墙的那一边铺上了安全垫。如果哪一组先上去,哪一组就是赢家,然后那一组的3名成员再进入下一轮的决赛,最终胜出者就是队长。

毫无疑问,3米高的一堵墙,普通人如果不借助工具,要从光滑的墙壁上爬上去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经理给出的时间只有3分钟。怎样才能翻过那堵墙呢?

甲队的3名队员径直来到墙根下,其中一名叫朱志的小伙子迅速蹲在地上,对另外两个人说:“快,你们踩着我的肩膀爬上墙头,然后再拉我上去。”

“这……”

“还犹豫什么?快上……”

于是,另外两个人踩着朱志的肩膀迅速爬上了墙头,然后分别伸出一只手把他拉上了墙头,3人一起跳到了对面的垫子上。

经理满意地点了一下头,甲组的3名队员整个翻墙过程只用了2分40秒。

再看看乙组。乙组的3名队员还在争论着,且声音越来越大。3个人中身材最高大的李涛大声抗议道:“什么?让我当梯子,你们踩着我的肩膀上?不行!我又不是木头,你们踩在我肩上多痛啊!再说,谁能保证你们俩上去后会伸手拉我呢?”

“你不当梯子,我也不可能,我感冒了,我身体还虚着呢!”小个子李波说。

就在3人还在争论不休的时候,经理走过来说:“别争了,你们谁也不用当梯子了。”

“啊,经理,我们可以不通过这一关就直接进入下场比赛?”乙组的3名队员侥幸地问。

“是的,你们可以不过这一关了,因为你们已经超过了规定的时间。但是,你们也用不着参加下场比赛了。”经理说完径直走了。

甲队之所以能顺利地进入下一轮比赛,离不开他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更离不开朱志顾全大局、甘当“梯子”的团队意识。假如甲队的3名队员也像乙队的3名队员那样,谁也不愿当“梯子”,那么谁也别想翻过墙头,进入下一轮比赛。

一木独秀不是春,红花更要绿叶衬。一个人在工作中不但要敢于当红花,还要甘心当绿叶、善于跑龙套、经常补“台子”抬“轿子”,不仅会增强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思想意识,在团队中努力营造“全局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各方一股劲”的良好工作氛围,更会让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得绘声绘色,赢得做主角的机会。

范伟与******已经合作了15年之久,无论是演小品,还是演电视剧,范伟都是配角。但他并不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每一个角色他都会认真地揣摩,争取演得惟妙惟肖。

2001年,他在小品《卖拐》中扮演配角伙夫,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对伙夫的心理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揣摩:“这个故事很荒诞,我演的这个人物虽是配角,但很重要,必须演出真实感来,观众才会觉得可乐。伙夫是骑着车上来的,架着拐下去的,他的思想有个转变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到半信半疑直到完全相信,最后到是非不分,把大忽悠当作好人,而把大忽悠的媳妇当成心术不正的人。把握住这一心理变化过程,这个人物就立起来了。”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的春节晚会上,小品《卖拐》大获成功,作为配角的范伟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一举成名。

2003年,他在电影《看车人的七月》中扮演主角,并凭借出色的表演,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第28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戴上了影帝的桂冠。

与******这样的大腕儿合作,就意味着只能做配角,甚至会被掩盖在******的光芒之下,被观众忽视。但范伟并没有在意这些,而是心无旁骛,做好自己的配角工作,最终由于表演出色,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并且,因为配角演得出彩,他获得了扮演主角的机会,并因此获得影帝的称号。

从努力做好一名配角,到一举成名,到成为影帝,范伟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如果没有当年心甘情愿当“配角”,也不会有今日当“主角”的机会。只要努力,配角也可以做得精彩,获得成功。

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