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千古传诵老人言
31300800000006

第6章

有位心理学和动物学的专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实验:它在两间墙壁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中间用一个玻璃隔开,并在两个房间里分别放进一只猩猩。最初他在每个房间里放的都是性情温顺的猩猩。这两只猩猩一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玻璃的另一面及镜子都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们很快地与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了一片,奔跑嬉戏,彼此关系十分融洽。三天后,当专家将其中一只带出房间时,它们还恋恋不舍。当专家把其中的一房间里的猩猩换成了另一只性格暴烈的猩猩,这时那只原本温顺的猩猩从这只暴烈的猩猩一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它连同镜子里面的那只暴烈的猩猩的影子的凶恶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开始了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这只原本温顺的猩猩被专家拖着带出了房间,因为这时的它已经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亡。

从这个实验我们不难看出,当一个人身陷恶劣的环境难以自拔时,是很容易受到“恶友”的连累,成为无辜受难的“猩猩”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功利朋友,他们看中的是你的权势、关系。脱离坏朋友的最佳方法,就是尽量去接近好朋友,久而久之,就会净化自己身心,发觉过去的错误,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

交友,实际是在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谋设。我们都知道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它们分开煮,其味道是不一样的。根据这个原理可知,人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耳濡目染,其性格、气质、素质和思维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差别。“泡菜效应”揭示了“人是环境之子”的道理,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作用。所谓“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你在交友时假如不慎已交上了坏朋友,就应该采取渐而远之的态度,必要时要立刻与他断绝来往,避免被拉下水,抱憾终身。要知道:把一只烂苹果留在筐里,会使一筐苹果都腐烂掉。

智慧典藏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性格的形成,生活的方式,甚至自身的价值观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一个人的朋友如何,对自身的发展往往起很大作用,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所以,选择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谨慎,结交可交之友,才能给自身带来正能量,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人生箴言】

交友贵在价值观相容。“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原则问题上,假设一方赞成的恰好是一方反对的,久之必然反目成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功就是看你跟谁在一起。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要想快乐,就要和快乐的人在一起;你要想积极,就要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要想优秀,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要想成功,就要和成功的人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你周围的人会影响你,他们可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甚至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多与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就可以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借助别人的智慧,成就自己的未来,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当你和比你优良的人在一起时,你就有前进的目标。在你犯错失败的时候,他会帮你检查总结教训;当你努力成功的时候,他会提示你重新给自己定位。与这样的人在一起,他总是在有形无形当中,帮你修正前进的方向,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近。

克林顿在他没有见到肯尼迪总统之前,他读的是音乐系,吹萨克斯管。后来,他17岁时碰到肯尼迪总统,从此,他就决定将来要当总统。如果假设他当时碰到的是猫王,他可能永远也当不了总统。正如“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取决于他所处的人际环境。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颍州当长官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这里,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得很快。

《论语·里仁》云:“见贤思齐焉。”如果一个人周围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那么这个人也会通过努力,去赶超他们。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总是与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他的品性也会变得恶劣。

古时候就有“孟母三迁”,孟母搬家的目的就是要和有德行的人在一起,这样才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大卫·马克特兰博士做了多年的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选择的“参考团体”是决定这个人未来的最大因素。

每个人的参考团体就是这个人认同的,并与之不断来往的,和自己同性质的团体。

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参考团体,它对一个人评估自己及环境的态度有着重大的影响力。那些积极而支撑孩子的父母,会激励自己的孩子重视自己的才能。

大卫·马克特兰博士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做事方式总是被周围的人影响着。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寻找并且吸引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由于和他们有很多共同点而认同他们,他们就是我们的参考团体。

当我们进入学校,学校和同学就成了我们参考团体的成员。当我们走向社会时,我们的校友与工作伙伴就成了参考集团的成员,随着时间的不断累积,我们会在心里塑造出自己的形象,我们会采用和这些人雷同的价值,态度,行动,思想,意识形态及信仰。

由于参考团体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力,我们必须要和消极的人保持间隔,并且有意地避开那些我们不尊重、不爱慕、不想和他们一样的人。对于我们愿意花时间来往的朋友,我们一定要严谨地进行选择,因为这些人会对我们的思想,人格以及将来的成功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什么想成功就要和成功的人在一起,核心的原因就是参考团体的作用。博恩崔西就曾经说过:不论你的现实中还是在想象中,你习惯相处的那些人,会对你的目标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如果你想“与鹰共飞翔”,你就应该和你所知道的最好的人为伍。

“和你所知道的最好的人为伍”,5年以后你就会成为那样的人。要成功就必须和成功的人在一起,这一亘古不变的定律至今仍然在起作用。

智慧典藏

人与人之间是有磁场的,所谓“共振”是指: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会在心里塑造出自己和与自己相似的人的形象,会采取和这些人相同的价值、态度、行为、思想、意识形态及信仰。因此,善于发现并转化他人的长处,善于把握人生的机遇,对他人的成功像对待自己的成功一样充满热情。如此,在静观中获得远见,借人之智,成就自我。

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人生箴言】

大丈夫随时能屈能伸,柔顺如同薄席,可卷可张,这不是出于胆小怕事;能积弱,才能图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需要大见识,大度量,大胸襟,大气魄。那些缺乏胸襟气度、目光短浅的人只能成为世人笑柄,以提供血的教训成为他人借鉴的对象。

大丈夫根据时势,需要屈时就屈,需要伸时就伸。屈于应当屈的时候,是智慧;伸于应当伸的时候,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光大力量;屈是隐匿自我,伸是高扬自我;屈是生之低谷,伸是生之巅峰。

大丈夫有起有伏,能屈能伸。起,就起他个直上九霄;伏,就伏他个如龙在渊;屈,就屈他个不着痕迹;伸,就伸他个清澈见底。这是多么奇妙、痛快、潇洒的境界。

“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保全实力,换取其他的利益,如果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或灾难,甚至把命都弄丢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汉朝开国名将韩信,就是好汉敢吃眼前亏的典型。

韩信早年是一名普通百姓,衣食常常没有着落,贫困潦倒,常被人讥笑。一天,当他在街上走时,迎面过来一个无赖,素与韩信不和。韩信见了,急忙转身而走,不愿与之正面冲突。

这时,那个无赖也看见了韩信,见他要走,便一把抓住韩信的衣领:“你这个胆小鬼,见了我想跑,想往哪儿跑?”

他一眼看见韩信腰下的佩剑:“哦,你小子还佩剑,你佩剑干吗?”说着动手就要夺韩信的佩剑。韩信往后一跳,试图挣脱无赖的纠缠,继续走路。

不料,无赖却一把抓住他,“我说,你虽说人高马大,却是一个草包。咦,生气了吗?你的嘴角抖什么?如果你是条汉子,就拔剑来刺我,咱们比画比画。如果你没有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

韩信听了,热血一下涌上了头,他盯着对面那张无赖的脸想了很久,很想拔剑出来,与他决斗,凭自己的武功,是不怕他的。但韩信心里又在琢磨,这个家伙虽不怀好意,与之决斗却无太大意义。唉,也罢,我就是从他胯下爬过去,他就能比我高明了吗?

想到此,韩信慢慢俯下身,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这时,街上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几年后,韩信已称王封侯,而无赖却依旧是无赖。

韩信不逞一时之勇而是忍辱负重,不把自己的生命浪费于无足轻重的决斗上,虽然吃了眼前亏,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但仍能自强自新。他先是投靠项羽,后来改投刘邦,被刘邦封为大将,领兵百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为汉政权四百余年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终于成就了大业,名垂千古。而那位无赖却连姓名都未留下,相比之下,孰胜孰败,孰优孰劣,自见分晓。

敢吃眼前亏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聪明。但吃眼前亏的人可能要遭到巨大的人格、精神的污辱,必须有很好的心理承受力。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一个“济天下”的好汉,便不能计较一时的得失,而应该着眼未来,不做无谓的牺牲。不能因为逞一时之勇而毁掉自己的美好未来,珍惜生命、珍视自己才是上策。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个高人,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能。这个人收了两个徒弟,师兄是齐国人,少时孤苦,但是聪明过人,为人厚道,拜师学习颇受老师的喜爱。师弟是魏国人,天资学业虽较好,但和师兄比起来就差得很多,而且为人奸猾,善弄权术,又轻易不被察觉。师兄师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日子一长,两人的差距就越来越明显了,师弟心里很是忌妒师兄的才能,可在嘴上从未流露过,一再表示将来有了出头之日,一定要举荐师兄,同享富贵。面对同门师弟的好意,心地善良的师兄毫不怀疑。

二人的学业进行了很多年,经过师傅的精心调教,兵法、韬略大有长进。这时,传来了魏惠王招贤纳士的消息。师弟本是魏国人,看到报效国家的机会来了,决定下山应招。临别时,他向师兄保证,此行一旦顺利,马上引荐师兄下山,共同做一番事业。师弟下山后很快就得到了魏王的重用,被拜为军师,指挥魏军东征西杀,屡建奇功,很快就功成名就了,但是始终有一件事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他的师兄。因为在他下山以后,师兄又跟师傅学了3年,而且师兄还有祖传的兵法,若他有一天下山来,便会成为自己的劲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