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唐宋史
31293400000060

第60章 宋徽宗的错位人生

赵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一个亡国之君,但在艺术上是有作为的,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提倡和创作,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他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赵佶史笔遗恨丹青永纪。北宋著名的误国之君。但他自幼酷爱书画,并为之终生探索实践,却成了中国书法史上无可代替的杰出人物。赵佶擅长绘工笔花鸟,风格写实缜密,并由于他的倡导,使宋代工笔花鸟画登上了艺术最高峰。他出入黄庭坚书法,自创了一种瘦劲硬挺锋芒毕露的“瘦金体”,历代传摹不衰,他兴办国家级画院,开了公办画院的先河;他主持编撰了“宣和书谱”。使许多重要的艺术资料得以保留。

宋徽宗赵佶生于公元1082年,即北宋元丰五年阴历十月十日。据说他降生之前,他的父亲宋神宗曾经来到秘书省,观看过收藏在那里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并对这位亡国之君的儒雅风度极为心仪,随后赵佶就降生了。并且,史书很认真地记载说,在他出生时,他的父亲宋神宗梦见李煜前来谒见。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赵佶自幼爱好笔墨、丹青,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

他确实是中国历代帝王中,艺术天分最高的皇帝。如果没有坐上皇帝宝座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伟大的艺术家。至少在中国书法史和美术史上,他都会享有无可争辩的崇高地位。那说不定就是又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了。

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家画院最活跃的时期是从宋徽宗到南迁后高宗、孝宗时期(1101—1189)。画院日趋完备,画院考试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列,以揽天下画家。考试按题材分六科,摘古人诗句为题,看谁的构思巧妙,出奇制胜,更有创造性。例如,对于“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考题,优胜者不落入在船上停一只鹭鸶的俗套,而画一人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因终日等待渡者而疲倦。“深山藏古寺”的题目,立意在“藏”字上,画中并不画古刹一角,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

宋代翰林图画院画家的选拔,最具有浪漫色彩。根据宋·邓椿所著之《画继》一书的记载,宋代宣和(宋徽宗赵佶年号)时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画继》上说:”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又如‘乱山藏古寺‘”,要求画家所作不但切合试题,而且还要求画幅构思巧妙,不落俗套。

宋代画院的兴盛同宋徽宗赵佶(1082—1135)有密切关系。赵佶不仅是画院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同时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画家和水平很高的鉴赏者。他要求画家要师法自然,把握对象的“情态形色”,符合物理,不倚傍前人。有一次,赵佶要画院画家画孔雀升墩的屏障,画了几次他都不满意,问他为什么,他说,孔雀开放一定先要举左脚,而画家却都画成抬右脚了。

赵佶不仅重视写生,还讲究物理法度。他曾经画过鹤的二十种不同姿态。他画鸟雀时用生漆点睛,黑豆粒般地凸出在纸绢上,使眼珠发亮,十分生动。他在人物、山水、花鸟几方面都有一定成就,花鸟画最为突出。其他署名的作品有《腊枝珍禽图》、《芙蓉锦鸡图》、《瑞鹤图》、《文会图》等多幅。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身份,难免其中有御用画家代笔者。

宫廷画院的花鸟创作亦开始摆脱黄体的一家眷属。来自民间的崔白,崔悫兄弟,作为花鸟多在于水边沙外之趣,画风清淡疏通,放手铺张,势欲飞动,虽属工笔设色范畴,但明显已向粗放,清淡的格调倾斜,追求“孤标高致”,“野趣”,迎来了画院花鸟创作的全面繁荣。

皇帝宋徽宗赵佶,对画院的建设不遗余力,对花鸟画的提倡尤其着意。概括其对绘画艺术的要求,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注重写生追求客观的真实性,二是通过命题考试追求的含蓄性。在其影响下当时画院的花鸟画创作呈现出形象逼真、意境生动的特色。比之二黄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画风有两种,一种用浓郁的重彩画成,源于黄体,另一种用清淡的水墨画成,源于徐熙。其作风又有两种:一种工笔细勾淡染,与院体无异,只是变色为墨而另一种粗笔,连勾带染,点垛兼施,但依然恪守形象的真实性。南宋宫廷画院的花鸟,在艺木思想上乃画风形态上,无不受赵佶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中不少著名的画家如李安忠、李迪等,本来就是宣和画院的画师。此外如林椿,吴炳等均为一时高手从具体画法而论,南宋画院虽与宣和画院一脉相承,但宣和画院多为大幅画创作,至南宋初期的李迪犹然,而南宋画院多为斗方,团扇形制的小幅面创作。因此,就风意境而论,前者有辉煌壮丽之观,后者清新腕约之致。除工笔设色的一路之外,当时的禅林之中亦以花鸟画画坛化为顿悟的机缘,画法用水墨大写意,极其恣肆奔放,完全脱略形似以神韵为尚,其意境又在徐熙落墨法之外。先在画院后又入禅林的梁楷所作多取远景,牧溪则多写近景;梁楷擅于用笔而性格较为刚斫,牧溪擅于用墨而性格稍趋柔和,这一路禅画风后来东传日本,对日本画坛影响至为深远。

瘦金体是宋徽宗创造的书法字体,亦称“瘦金书”或“瘦筋体”,也有“瘦金体鹤体”的雅称,是楷书的一种。他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现代美术字体中的“仿宋体”即模仿瘦金体神韵而创。

瘦金书的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未曾出现过。

褚遂良的瘦笔,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则不一样。与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说是最接近的。也许赵佶是从薛曜的《石淙诗》变格而来的,但他的创造显然比薛曜成熟得多。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已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然也不是别人易于仿造的。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金章宗曾仿徽宗瘦金书题写明昌内府中从宋廷抢劫而来的书画名迹,如传为赵佶所摹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笔势纤弱,形质俱差。可以说,赵佶的“瘦金书”,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正如《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仅凭这一方面的成就,赵佶足可列于历史上书家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