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聆听心的选择:巴菲特给年轻人的24堂财富人生课
31288500000003

第3章 自己选的,怎能不爱(2)

生命的真谛在于不屑的奋斗与追求,生命的价值在于一次次失败中的从新站立与起程,这就是我们年轻人的一种激情的态度。我们年轻要知道,并非每一颗星星都会辉煌,并不是每一次付出都会有收获,并不是每一回奋斗都会成功,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块顽石,我们都要尽力去清除;生活永远是美好的,即使你拥有不了太阳,你还可以拥有月亮;即使你不能摘得月亮,你还有星星为你闪光。生活不需要我们悲观失望,生活只要求我们乐观坚强。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激情,没有激情的一切行动,在前行的路上遇到急流险滩时,要么是畏缩不前,要么是半途而废。如同险峻的高山挡不住汹涌的波涛,汹涌的波涛也挡不住你前行的孤舟;就像广阔的晴空挡不住突来的风暴,突来的风暴也挡不住你远行的背影。即使世俗的围墙挡住了你万丈的豪情,但决挡不住你铿锵的步伐;即使厚重的夜幕挡住了满天的星斗,但决挡不住你心中点燃的一盏灯火;即使岁月的樊篱挡住了你坚强的躯体,但决挡不住你渴望的信念。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激情就是胜利。黎明前的黑暗最难熬,挺过去曙光就在眼前!

激情是很简单的东西,它不会让你觉得生活乏味,它能让你发现生活中许多你喜欢的东西。因此,巴菲特始终认为,激情的比重在生命中是无法用其它东西来替代的。

巴菲特也常常这么引导自己的女儿苏茜。

在苏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天上班她都觉得工作极其乏味。身边的人一个个自信满满地工作,苏茜却对工作和生活没有一丝的激情和动力。与我们一样,一旦觉得生活乏味了,就会找许多理由去抱怨,抱怨的对象自然是自己最亲的人。所以,苏茜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向巴菲特抱怨。

有一天晚餐之后,苏茜与巴菲特一同去湖边散步,巴菲特问女儿苏茜:“苏茜,最近你似乎生活得很疲惫,一点活力和激情都没有。”苏茜看着父亲,沉默了一会儿以后,回答:“是的,父亲,每天我都觉得生活没有激情,感觉特别的疲惫。”

听到女儿的话,巴菲特告诉她:“激情和活力并不是在每天的生活中才有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它应该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当你疲惫的时候,你应该好好地放松。我建议你暂时放下工作,去一个地方旅行,不要让疲惫的情绪一直存在脑海里。”

巴菲特所说的话中,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道理,只是很平实的话而已。其实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人最重要的并不是有多少钱或者荣誉,重要的是,内心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如果一个人能用激情和活力去面对生活,那么不管多么疲惫,对他来说,这种疲惫都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激情其实很简单,它是一种使人体每个细胞活跃起来的重要因素。具有激情的人,必将获得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情可以使我们在平凡中创造奇迹。我们不论是做什么,心中都应该燃烧一股激情,让它作为一种不断鞭策自我和推动自我的强大动力,使困难和阻碍在它的面前不堪一击。做任何事情,要看自己是否有激情去拼搏,相信命运不会偏袒那些做事半途而废、犹豫不决、胆小怕事、缺乏激情的人,只有那些富有激情,勇于进取的人才会在生活与工作中脱颖而出。

我们应该拥有这样一种富有激情的态度,只有拥有了这种态度才能够去享受生活。当然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疲倦是避免不了的,但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懂得去释放身体的疲倦,让这种身体的疲倦最终影响了我们心理的成长,从而吞噬我们对生活的信心。

巴菲特能够在险恶的市场中屹立不倒,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生活与工作赋予了极大的激情。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分开,我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在工作中,我总是会发现许多的乐趣。

寻找生活的幸福感

我们如此疲于奔命,到底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有多少人问,就有多少个答案。如果换个角度,我们的要求简单一点儿,思想简单一点儿,生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找一个喜欢的人,住在一个喜欢的地方。

人生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面临选择,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活。无论是做什么,在不违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都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但又不能让自己的内心被表面的大众现象所蒙蔽,否则就只能看到眼前,而失去了美好的未来。

其实人一辈子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和大多数人一样,随波逐流,过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住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另外一种就是按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去生活,找一个喜欢的人,去一个喜欢的地方居住,哪怕在物质生活上显得有些贫穷,但是精神生活却会十分丰富。

当然,作为前一种人,也许会风平浪静,乏味无乐,这种人不会拥有一个简单而又平凡的人生,注定只能庸庸碌碌地虚度原本就很短暂的生命;作为后一种人,你可能会遭受许多非议,但你自己心里明白需要什么,你所喜欢的人心里明白需要什么。因此,哪怕不能拥有令人羡慕的豪宅,不能拥有遭人嫉妒的财富,但一定能拥有一份简单而又平凡的生活。

巴菲特的生活,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

身处内布拉斯加州的沃伦·巴菲特谈到股市、商业道德或价格的本质时,全世界都会竖起耳朵聆听。他的言论通常超越了当前市场所面临的任何问题,即便如此,也总能得到广泛认同。

不仅是投资领域,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巴菲特的评论依然让无数人肃然起敬。尽管他跻身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但他的朋友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说巴菲特是他所认识的最幸福的人之一。不妨看看巴菲特在投资之前,是如何强调比投资更为重要的问题:如何寻找生活的幸福感。

被父亲称为工作狂的沃伦·巴菲特幼年时在奥马哈的公立学校上学。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当选为美国众议院议员之后,全家搬到首都华盛顿,但年幼的巴菲特很渴望能回到家乡奥马哈。

巴菲特曾经回忆说:“我得了严重的思乡病,我告诉父母自己躺下来时几乎无法呼吸。我让他们不要担心,安心去睡觉,但是我几乎彻夜未眠。”因此巴菲特经常失眠,最终,父母只好让12岁的巴菲特回到奥马哈,和爷爷一起居住,直到巴菲特求学期的结束。

一些人把奥马哈称为“美丽的小岛”。显然,巴菲特非常认同这一点。后来,巴菲特先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学院学习。他曾在纽约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Graham-Newman Company)工作,但1956年年初,25岁的巴菲特又回到奥马哈定居。

巴菲特的第二个儿子彼得,曾在书中写到父亲巴菲特:“在我们一家人聚餐的时候,我的父亲常说:‘我曾在纽约和华盛顿居住过,但纽约拥挤的交通浪费了我太多的时间,因此我无法忍受住在那儿,我认为奥马哈是一个更适合居住的地方。当我回到纽约工作时,曾经一度觉得这座大都市始终充满着触动我的刺激因素,使我表现出一如既往的亢奋,并开始融入其中。但用不了多久,我的行为就会不受控制,变得疯狂。我担心过不了多久,这种亢奋很有可能导致我做出疯狂的举动。因此我想,还是奥马哈更适合让人冷静下来,更适合我思考问题。’因此我觉得我的父亲是个老顽童,他很快乐,他懂得如何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即使在有钱之前,也是如此。”

彼得是一位音乐家,他曾经写了一首歌——《内布拉斯加州》,这首歌表达了他对内布拉斯加州——美国中部地区的热爱。彼得这样诠释自己的作品:“它表达了我对于家乡的强烈情感,它是我的依靠、归属和精神源泉。”

巴菲特的一家很融洽,也很幸福。但千万别认为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所以他才能做到这点。

在巴菲特不算有钱的时候,他就已经很看重自己的幸福了,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按照怎样的方式来生活。其实我们和巴菲特一样,除了在金钱上也许无法达到巴菲特现在这般富有,但在幸福上,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愿意,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幸福,其实很简单。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拼命要在大城市发展,巴菲特在大城市待过之后,却选择回到他的故乡——美国中部农业大州内布拉斯加州,这个州只有40万人口的名叫奥马哈的城市。巴菲特曾经说,在一个你不喜欢的城市居住,就好像“为了钱和你不爱的人结婚”一样,那你一定是疯了。

巴菲特一直认为,无论是选择工作还是居住地,都应该以幸福为向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快乐。

在物欲横飞、金钱至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金钱趋之若鹜,人们总怀着一种功利的目的去看问题、做事情。因此,许多人每天上班出门之前觉得很疲惫,下班回家之后依然很疲惫。

一个人要想得到快乐,无论是感情,还是生活,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只有这样,才能用积极的心态去做一切事情。即使遇到了挫折,失败,只要你愿意,就有足够的勇气重新开始。

我对物质方面的要求不太强烈,我喜欢过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