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聆听心的选择:巴菲特给年轻人的24堂财富人生课
31288500000021

第21章 今生并不长久,善待所爱之人(2)

当问及她是否预见她的儿子某天能积累如此巨额的财富时候,巴菲特的母亲说:“哦,不,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这一切。但一直以来,巴菲特都对与赚钱有关的数字非常感兴趣。”

巴菲特的人品——而非财富令他的母亲引以为荣:“我为他的人品而骄傲,他是个非常棒的人。”

巴菲特与父母之间一直互爱互亲着,巴菲特是如此的深爱他们,无论自己多么的繁忙,巴菲特都会定期去看望自己的父母,去给他们拉小提琴,给他们讲些现实中的故事。巴菲特曾经在一次致股东函件中写了一个故事:

住在旧金山的约翰给在纽约工作的儿子戴维打电话。

“我真的不想让你感到难受,可我不得不告诉你这个坏消息——我和你母亲都已同意离婚,45年的煎熬我们受够了。”约翰的话音中有一些失落感。

“我的老天啊!你在说什么呀?老爸!”戴维大吃一惊。

“我也没有办法,你知道,我们现在甚至连看一眼对方都不愿意,”约翰叹了口气,接着说,“我们彼此讨厌对方,我也讨厌再提这事,安娜那边就由你告诉她吧。”说完,约翰便挂断了电话。

戴维马上给住在芝加哥的妹妹打了电话:“安娜,你一定要冷静,好好听我说,老爸老妈想离婚,怎么办?”

“什么?上帝啊!我们得马上回去阻止他们!”苏珊在电话那边尖叫。

接完哥哥的电话,安娜立刻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是父亲约翰接的。“你们不能离婚!不要乱来!等我和戴维回来再做打算,我们明天就到,到时再做打算,千万不要冲动!你们听见了没有?”安娜一口气嚷嚷完就挂了电话。

约翰慢慢放下电话后,转身对守在一边的妻子说道:“好了,孩子们能回来过感恩节了,但圣诞节我们怎么说呢?”

只是为了让儿女们回来过一个团圆的感恩节,做父母的竟然要采取如此“欺骗”的伎俩。对于那些长大了就远走高飞,或者长期在外面工作的儿女来说,我们有什么感想呢?我们体会过父母的期待吗?父母在赐予了我们的生命,并付出一生的辛劳将我们抚育成人之后,他们对我们的期望却是如此的微小而简单,做儿女的是否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而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和期待了呢?

很多年轻人在外打拼,每年只回家一次,回家的时候,也只顾着和朋友、同学聚会,却没有抽出多少时间陪陪父母,如果父母可以再活二十年,那么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只有三十来次。如果父母可以再活十年,那么与父母相聚的时间只有十几次。甚至不知道哪一次相聚是最后一次。

年轻人,趁着父母还在,好好地爱父母,好好地善待父母,别等到父母不在人世了,只留下徒然的悲伤。

我永远地爱我的父母,不仅仅是在有生之年,见到上帝以后,我也这么爱他们。

珍惜亲情

亲情是一种本能,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的生命中,亲情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但那是一份平凡而朴实的爱,那才是生活的真谛。亲情并不十全十美,但不论我们面临怎样的苦难,亲情都是我们最可靠的港湾。

在外人看来,巴菲特是个富可敌国的大富豪,也是一个毫不吝啬的大慈善家,他能把自己85%的财富,近370亿美元捐给穷人。可是,对于子女,巴菲特却出奇的吝啬,他的许多做法,早期曾让他的三个孩子感到痛心与失望。

其中大女儿苏茜对他的意见最大,失望透顶的苏茜曾直言不讳地对媒体说:“我很理解父亲这样做的道理,但是,既然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可以放宽政策了,有时候,我们也很需要钱。前几年,我家的房子损坏,向爸爸借了3万美元修整房屋,却遭到他的拒绝,最后还是弟弟霍华德借给我的……”

可见,苏茜对父亲的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当然,这只是小苏茜最早期的表现,而巴菲特不仅仅只是一个能够珍惜自己伯克希尔投资公司的资本家,他更是一个懂得珍惜自己亲情的父亲,以及很智慧地引导着自己的子女学会珍惜亲情。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子女不能因为钱而疏远了亲情。

巴菲特的三个子女一向坚持低调的处事的原则,外界对他们知之甚少。美国CNBC在2007年5月4日对他们进行了采访,三个孩子都认为他们的父亲和其他普通人的父亲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彼得在描述他父亲的时候用了一个词——awshu cksguy,即羞涩的,自谦的,天真无邪的家伙。苏茜说,在餐桌上,她的父亲就是一个大活宝。由此可见,巴菲特在家中与子女们更像是朋友,巨额的财产并没有把巴菲特和子女之间的亲情疏远。

采访中,主持人问:“你们真的没有从那笔巨额财产中得到什么?”

彼得回答:“没有。”

彼得还笑着说:“如果我要在曼哈顿买个套间,可能还要沿街乞讨。”巴菲特将一部分财产作为慈善基金,分别交给了自己的三个孩子管理。巴菲特很清楚,他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有爱心的,是不会让钱蒙蔽了真爱,在钱和亲情之间,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会选择亲情,而且是用生命去珍惜。

起初,巴菲特建立了舍伍德信托基金(以绿林好汉罗宾汉出没的那片森林命名),每年存入50万美元,他的孩子们及伴侣阿斯特丽德·门克斯可以用这笔钱以他们自己的名义捐款,无须经过他的批准。

后来,巴菲特和如今已去世的妻子为每个孩子建立了慈善基金。

2006年,巴菲特进一步扩大了孩子们的基金规模。当巴菲特着手扩大这些基金的规模时,他写信给苏茜:

我对于你管理我和你母亲为你建立的基金的方式感到非常满意。你的想法很好,你以实际行动有效地帮助了那些不如我们幸福的家庭。

苏茜的基金规模与盖茨的基金规模相比是微不足道的。2006年,苏珊的基金资产为1.18亿美元。基金最终将从其母亲苏珊的遗产中获得5000万美元。此外,巴菲特向每个孩子的基金赠送了35万股伯克希尔公司的B股股票。按照2006年6月的股价3047美元计算,苏茜最终将拥有超过15亿美元可用于捐赠的资产。

当对孩子们的基金进行捐赠时,巴菲特想起了当年泰德·特纳(Ted Turner)把他大部分净资产捐给联合国慈善基金时的犹豫不决。

巴菲特说当他把钱投入孩子们的基金时没有这样的烦恼。巴菲特解释原因的时候说:“因为我是他们的父亲。”巴菲特很乐意让孩子们自己处置这些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觉得他们的判断力要比我的判断力好得多。”苏茜会如何运用这笔钱呢?她表示将继续从事她一直从事的志愿者工作。在苏茜的努力下,奥马哈市区矗立起了罗斯·布朗金剧院;和父亲一样,她也支持生育权和诸如内布拉斯加·康瑟尔布拉夫斯的“家庭生育计划”之类的家庭计划组织;她还在女子公司(GiflsIric)董事会任职。

苏茜主要致力于内布拉斯加州的慈善事业,她曾资助圣赛西莉亚小学的天花板维修工程、市区基督教教会、乡村的社区教堂、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寄养儿童。

巴菲特是对的。他觉得金钱对一个家庭而言是很容易疏远亲情的,而能够利用有限的金钱去引导家庭成员对亲情的认识,会将金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他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都能好好珍惜自己的亲情,并希望他们能够将这种哲学一直传承下去。

但是,人永远不是一种洒脱的生物,脑海里总有各种挥之不去的念头,心头也偶尔萦绕着苦闷的思绪,因此,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被关爱的。

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我们会觉得全世界好像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心里的天空下着雨,所有的乌云都跑到自己头上。这个时候是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亲人,站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撑伞,给我们阴霾的世界带来一片晴天。幸好我们并不孤独,我们身边还有相亲相爱的家人,能给陷入苦闷的我们带来一份温暖与关爱。

有一首歌曲唱得好:“有爱才有家,有家才不怕,不管漂泊到哪里,爱是永远的家。”

因为关爱,我们不再孤独,不再惧怕困难,因为亲人能给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因此请放开自己的心门,去接受关爱,去关爱亲人。让我们尽可能地去为所有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奉献一份最真诚的爱,去好好地珍惜他们赐予我们的情感。

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的,我们在吸收这些关爱同时,也应该学会给予,把自己心中最柔软的爱与最亲的人分享,让自己心中的爱去滋润我们渴望的亲情。

亲情是需要珍惜的,就像珍惜你的事业,要用心付出,用爱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