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身边的亲人,用心做每一件事,每天都会有惊喜。——巴菲特
和爱人相濡以沫
不久前,网络上出现了“抹布女”这一名词,这是一种悲哀。为什么在得到理想的物质生活之后,大多数人抛弃了爱人呢?为什么不能与爱人相濡以沫呢?请记住:金钱与权力是无法替代自己与爱人之间的情感的!
在繁琐的生活中,年轻人总会听到爱人之间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抱怨对方。什么谁给父母家里的钱多了,谁给的少了;你赚的钱不如谁谁家的多,你没有谁家的妻子温柔……这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繁琐事情。这些也是正常的,如果不去用心处理的话,很容易积成激烈的矛盾,最终会影响自己与爱人之间的幸福。
如果一定要打个恰当的比方的话,这些繁琐的矛盾如一粒粒沙子,它们慢慢地进入你婚姻的鞋子里,当沙子越来越多的时候,最后两人之间一定有人会觉得硌脚,于是在自己与爱人之间,一定有一个人会放弃这漫长的情感路程。
巴菲特的女儿苏茜和许多年轻女孩一样,对自己的情感十分的纯真,巴菲特常常会教育苏茜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爱人,要用自己的心去换取爱人的心。巴菲特曾经说:“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你找不到一个自己愿意爱的人,并且能够真诚的去爱对方的话,你将是世界上最贫穷并且最可怜的人。”
当我们年轻时,对爱人的理解总是很单纯。因为我们热爱浪漫、崇尚誓言,更相信可以拥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般天长地久的相依相伴。可是,当时间的车轮碾过生活,我们惊讶地发现,那份对爱人的天真,对爱人的热爱逐渐被搁置在内心的角落。我们开始用金钱衡量浪漫,用物质代替誓言。因此,我们不再是单纯的孩子,我们更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在不断的寻寻觅觅中,我们逐渐丧失了最初的那份爱,最终会丧失了对爱的虔诚,开始追求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可是,又当我们飞翔在富足的物质天空时,当我们把选择伴侣的标准明确到几位数年薪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真诚的爱人到哪里去了?
巴菲特对自己已经逝去的妻子苏珊一直以来都十分的爱,因此等到她去世以后,巴菲特才迎娶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那个时候巴菲特已经76岁。也就是2006年8月30日。
巴菲特谈到已故的妻子——苏珊·巴菲特时总是柔情似水,他说:“她与世无争,祟尚精神的自由。”
自从1977年苏珊搬到旧金山以后,巴菲特和她便一直分居,但他们并没有离婚,还经常一起旅行、参加家庭聚会。苏珊任职于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以她自己的名义拥有公司2.2%的股份,价值30亿美元。
2003年,苏珊被确诊为患有口腔肿瘤,接受了手术和化疗。2004年7月29日,当她和巴菲特在怀俄明州的科迪市拜访朋友时,突然中风。巴菲特一直陪伴在她身旁,直至她去世。
苏珊的去世改变了巴菲特的一切。他似乎意识到一切都是短暂的,包括他自己。于是他开始调整原来的计划,这一调整改变了他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第二任妻子。
巴菲特总是说在他去世后,他的财富将捐给巴菲特基金,希望由苏珊来管理这个基金。但不幸的是苏珊先他而去,因此巴菲特想出了一个更好的、让世人大吃一惊的主意:他以苏珊的名字重新命名了基金,将其更名为苏珊·巴菲特基金,并向该基金捐赠了价值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股股票。只要伯克希尔·哈撒韦仍然存在,基金会就将获得股票股息收入的5%。
世人与巴菲特一起为苏珊的去世感到哀伤。在苏珊·巴菲特的葬礼上,摇滚歌手波诺(Bono)演唱了《永远年轻》和《最爱是你》这两首歌。波诺是通过苏珊的慈善工作认识她的,他在2004年专辑《如何拆除原子弹》的内页中对她的赞助致以谢意。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之一,但他的爱情与金钱丝毫没有关系。即使两地分居,也没有谁愿意离婚,并且经常一起去旅行,或者参加家庭聚会。在巴菲特的一生中,他最珍贵的东西之一就是他与苏珊之间的爱。
台湾著名女作家,流浪者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演绎着一段非常清苦但为世人称道的爱情。
荷西问三毛:“你想嫁给什么样的人?”
三毛说:“看得顺眼,千万富翁也嫁。看得不顺眼,亿万富翁也嫁。”荷西想了想说:“那说来说去你还是想嫁个有钱的。”
三毛看了荷西一眼说:“也有例外的时候。”荷西问:“那你嫁给我呢?”三毛叹了口气说:“要是你的话,那只要有吃饭的钱就够了。”
不要再说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真诚的爱人到哪里去了。
爱人就在这里,从未改变,只是你还没有遇到而已。前提是,你必须怀有真挚的情感,要一辈子与你所遇见的爱人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的爱人并没有被物欲横流的社会完全抹杀,这样的爱人是包容而不放纵,关怀也不宠溺,他们是相互交融、百感交集。真正的爱人,并不一定是在他人眼中完美匹配的爱人,而是相爱的人彼此心灵的相互切合,是为了让对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奉献。这份爱不仅温润着他们自己,也同样温润着那些世俗的心。真诚的爱人,不会说华丽的语言,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只是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让你感受到爱的存在。
所以,请记住,对待自己的爱人,对待对方坚定的眼神,只需要一颗相濡以沫的心,仅此而已。
上帝对我十分的垂青,他送给了我一份一生不变的爱情——苏姗。
善待亲爱的父母
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时候,才知道愧疚与悲伤。父母的期待,并不是子女能做多大的官,能赚多少钱,而是希望子女一辈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请珍惜父母在世的每一天吧,以免自己将来的余生背负着遗憾。
你给父母买的第一件礼物是什么?你多久时间与父母通一次电话?节假日,你通常选择出去游玩,还是回家陪伴父母?你有牺牲工作时间,照顾生病的父母吗?也许你会以一个理由把这些问题完全的推掉,那就是——忙。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连动物都懂得善待父母,更何况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
很多年轻人在父母生前没有尽孝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父母,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父母有一天会离开自己。大多数年轻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从来不敢想。如果父母不在了怎么办?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如果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动辄对父母恶言相向。这样的年轻人都认为父母对他们付出再多都是理所当然的,肆意挥霍父母的心血,却丝毫不懂得去感恩,也就更不用说回报了。总是在他们的父母去世之后,他们才开始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尽一点孝心,才想起父母的种种好处,开始怀念父母的唠叨。
不知道上述这样的年轻人,每天每刻的奔波到底能取得多大的成就?难道比巴菲特还要有成就吗?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有钱人之一,他说过:“一个人如果不善待自己的父母,拥有再多的钱都只是行尸走肉,不管对于他而言,还是对于别人而言,他都是最孤独的人,没有人会觉得他有多么的好。”
巴菲特十分爱自己的父母,他对自己的父母满怀深情。从小到大,从工作到成为世界最有钱的人,他从来都是深爱着自己的父母,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一些作家把巴菲特的母亲——利拉(Leila)描述为一位喜怒无常难以相处的妇人,但巴菲特提起她时总是满怀深情。
他对这位92岁高龄的寡妇非常慷慨,有时甚至会在公司的年会上向股东介绍她。他曾经给自己买了一台健身脚踏车,给母亲也买了一台(还给他母亲买了一辆新车),“在这两台机器上我们一共骑了2.5万英里,但所有这些里程都是她骑的……我应该给她买辆自行车,而不是凯迪拉克。”
巴菲特的母亲提到这件事情时,更是神采飞扬:“巴菲特送给我一辆凯迪拉克作为我80岁生日的礼物,我只开了8000英里,但我在健身脚踏车上骑了19190英里。”
此外,巴菲特很感激母亲赋予他的一切。
在母亲利拉眼中,巴菲特上初中时,并不是出类拔萃的学生,但他母亲说他成绩不好是阶段性的:“我想沃伦那时正经历一个特殊的阶段,因为在那之前以及之后,他的成绩都非常好。他是个好孩子,很容易管教,一点也不用我们操心,不抽烟也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