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原则:管住自己的舌头
卡耐基的忠告:在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沮丧”时刻里,如果我们不能对人说有益的好话,那我们最好还是什么也别说。
有句久经时间考验的名言:“你如果没有好话可说,那就什么也别说。”这句话应该作为大家一天之中该说些什么话的座右铭,这真是一句金玉良言。我在这里先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国王要求他的两个大臣去寻找世界上两样东西:一件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件是世界上最坏的。两位大臣分别出发并按照国王指定的时间回到宫中,把他们找到的并认为是最合适的东西呈献给国王。第一位大臣打开盒子,展示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里面是一条人的舌头;另一位大臣也把盒子打开,展示出世界上最坏的东西,里面放的也是一条人的舌头。
人的舌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中有人使用一句话就使得整场气氛热闹起来,也有人用一句话就破坏掉整个的气氛。《雅各书》中就说道:“颂赞和诅咒从一个口中说出,这是不应当的。”如果说出的话对人对己是没有益处的那还不如不说,与其说出来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不如“沉默是金”。因此,说话之前一定要三思,话到嘴边停一停,要首先想明白自己要说的话是好话还是坏话。
有智慧的人总是会管住自己的舌头,防止自己说错了话,以至于让流言四处传播。
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学家那儿,一见面就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学家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这个人不解地问道。
“这三个筛子,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实的吗?”“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现在你用第二个筛子。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如果不是真实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那人踌躇地说:“不,正好相反……”
哲学家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你再用第三个筛子。我要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不算重要。”那个人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既然你要告诉我的话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么就别说了吧!如此,那个消息就不会干扰你和我了。”哲学家说道。
有些人就是喜欢这样,平时不能够堂堂正正、诚实善良,却喜欢整天道听途说、搬弄是非,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这无论对于说话的人还是听话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困扰,是没有益处的。这种人不是小人就必定是一个庸人。因此,会说话的人说话前要慎重地考虑一下,你所说的话是否对于事情的进展有利,或者是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和效果。
大卫的父母离婚后,他被判给了母亲,由母亲来抚养照顾他。由于手头拮据,母子二人只好搬到另一个城市去。大卫于是也要到一所新的学校去上课,并开始重新结交认识新的朋友。这些变化让他伤透了心。
他开始对那些父母没有离婚的孩子感到反感,而且经常因为很小的缘故或无缘无故跟人打架。在这种痛苦的生活中,他养成了对人过分苛求的习惯。他几乎对谁都没有一句好话。
一天,有个对大卫的情况十分了解的同学走到他身边。“我父母也离婚啦。”他轻声地说,“我知道你心里难受。不过,你得抛弃你的怒气和痛苦。你跟别人过不去,这只能伤害你自己。要是你没法说点儿什么好话,那你最好什么也别说。”
由于痛苦,大卫最初的确很难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但既然情况似乎变得越来越糟,他就对自己的谈吐变得比较谨慎了。他经常把马上就要冲口而出的话咽回去,若是在以前,他的这些伤害人、挖苦人的话简直是没遮没拦的。他开始意识到他从前对身边同学的关心是多么不够。随着理解的扩大,他开始明白,像他一样遭受家庭变故的不只他一个人,许多其他孩子也经历过令人难堪的家庭解体。大卫开始想办法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的痛苦与茫然。到学期结束时,大卫的态度产生了180度的根本转变,并获得了那些当初由于他管不住自己的脾气而与他疏远了的同学的好感。
无论是谁,在家里、学校里或工作中,都可能经历过精神上受到压抑的情形。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我们就往往忍不住责怪别人,我们或许认为,找别人的错,能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状况觉得好受点儿。但也可能是这样想的:“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
破坏性的语言,往往会产生破坏性的结果。在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沮丧”时刻里,如果我们不能对人说有益的好话,那我们最好还是什么也别说。要知道,除了会给周围的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之外,从我们口中说出的那些消极性的话语往往只会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说粗野和伤人的话,哪怕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难以应付的挑战也是没有道理这么做的。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个父母离了婚的孩子,受着许许多多他无法理解、无法解决的感情和情绪的折磨。但他终于还是发现,贬低和伤害他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客气和富有理解的言辞,或干脆怀着同情听别人说话,他终于学会了帮助他人;反过来,他又受到了周围人们的帮助,而他终于在自己身上找回了生活的勇气。
我们要学会管住自己的舌头,但是,真正能够管住自己舌头的方法就是释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包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倘若人们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这对他们自己和其他人都会产生致命的影响,因为这些思想问题所强调的是否定的而不是积极的方面。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创造性的思想产生于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之中。
当你情绪失控时,请记得:
(1)不愉快的时刻迟早会过去,如果我们的舌头没有闯祸,就不会留下需要医治的创伤。
(2)用破坏性的语言贬低和伤害他人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3)不要让冲动的情绪来帮你解决问题,它只会将问题越弄越糟,最后连你自己都会失去目标。
第二个原则:要钓鱼,就要像鱼一样思考
卡耐基的忠告:培养自己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如同从你自己的立场出发一样——如果你只学到这一点,就足以为你的生活道路打开新的一页。
我有个习惯,每年的夏天,我都会去梅恩钓鱼。我喜欢吃杨梅和奶油,然而我却不会用这些东西作为鱼饵,引诱鱼儿上钩。出于鱼的需要,我只用它们都爱吃的水虫来做饵。
当然,我也可以用杨梅或者奶油做鱼饵,然后和一条小虫或者蚱蜢同时放入水里,然后征询鱼儿的意见:“嘿,你要吃哪一种呢?”基于钓鱼学问的这种思考,我们为什么不把同样的方法用来“钓”一个人呢?
因此,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要把对方自己都不在意的错误牢记在心,也不要指责别人——只有傻子才会那样做;要尽量了解别人,那才是明智大度、超凡不俗的人。要知道,对方之所以会那样思考,会那样行动,自然有他的理由。如果你能找出那个隐藏着的原因,你就会找到理解他的行为和人格的钥匙。
有一次,爱默生和他儿子想使一头小牛进入牛棚,他们就犯了一个一般人都常会犯的错误:只想到自己所需要的,却没有考虑到小牛的立场。于是,爱默生用尽全力在后面推,他的儿子则在前面用力地拉扯小牛,而小牛也跟他们一样,只坚持自己的想法,只见它挺起它的腿,强硬地拒绝离开那块草地。双方就这么僵持着,谁也不肯让步。
爱尔兰女佣人看到了这一幕,虽然这个女人并不懂得如何写文章,但是她却非常熟悉牛马牲畜的感受和习性,因此,她立刻就想到了这头不听话的小牛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女佣人走近小牛,把自己的拇指放进小牛的嘴里让它吮吸,小牛立刻变得非常温驯和听话了,顺从地跟着女佣人进入了牛棚。
瞧,面对倔强的小牛,聪明的爱默生也不如一位普通的女佣,因为他始终没有站在小牛的立场上来思考,而女佣却做到了。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我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为了我们的需要而做。
那么,试着使自己真诚地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说话。假如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的情况下,我将有什么感受,会做出什么反应?”那么你就可以避免浪费时间和不必要的烦恼,因为“如果对原因发生兴趣,我们就不会讨厌结果”。
哈雷·欧佛斯托教授,在他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书中谈道:“行动是由人类的基本欲望中产生的……对于想要说服别人的人,最好的建议是无论是在商业上、家庭里、学校中、政治上,在别人心念中,激起某种迫切的需要,如果能把这点做成功,那么整个世界都是属于他的,再也不会碰钉子,走上穷途末路了。”
当我们迫切要说服某个人时,不妨在开口前自问一下:“我怎样使他要做这件事?”这样可以阻止我们不要在匆忙之下去面对别人,最后导致多说无益,徒劳而无功。我们看看别人是如何成功做到这点的。
芭芭拉·安德森原本在纽约银行工作的,但是为了儿子身体的缘故,想要迁居到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去。因此,她提前写了12封信分别寄给了凤凰城的12家银行。她的信是这么写的:
敬启者:
我在银行界的10多年经验,也许会使你们快速增长中的银行对我感兴趣。
本人曾在纽约的“金融业者信托公司”,担任过许多不同的业务处理工作,现在则是一家分行的经理。我对许多银行工作,诸如与存款客户的关系、借贷问题或行政管理等,皆能胜任愉快。
今年5月,我将迁居至凤凰城,故极愿意能为你们的银行贡献一己之长。我将在4月3日的那个礼拜到凤凰城去,如能有机会做进一步深谈,看能否对你们银行的目标有所助益,则不胜感谢。
芭芭拉·安德森谨上
安德森太太是否如愿以偿呢?结果,凤凰城的11家银行表示愿意面谈,因此,她还可以从中选择待遇较好的一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安德森太太并没有陈述自己需要什么,只是说明她可以对银行有什么帮助。她把焦点集中在银行的需要,而非自己。这就是她成功的原因。
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就这么简单。但是却有很多人,终其一生不知从对方的角度去看事情。
多年来,我常会到离家不远的公园中散步。公园边上有一块布告牌,上面写道:“凡引火者应受罚款及拘禁。”但这布告竖在偏僻的地方,很少有儿童看见它。负责看管这一篇的是一位骑马的警察,显然这位警察先生对自己的职务不大认真,火灾时常发生并且经常蔓延。
有一次,我跑到警察那里,告诉他公园里有一处地方失火了,火势正在蔓延,要他立即通知消防队。但是他却对此非常冷漠,说不关他的事情。为此,我自发地保护起公园的公共财产。
最初,我根本不了解这些放火的孩子们的观点。当我看到他们起火时,我非常愤怒,急于做好事。我骑着马冲上去,向这些孩子们警告,说这样会引起火灾并会被拘禁。我还用权威的口气命令他们把火扑灭,而且如果他们拒绝,我就威胁他们要把他们抓起来。
我发泄了心中的愤怒,全然不顾他们的感受,结果怎么样呢?那些儿童遵从了——怀着一种反感的情绪遵从了。但当我离开他们以后,这群反叛而充满仇恨的孩子们又重新生火,并恨不得烧尽公园。
许多年后,我对人际关系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懂得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于是,我不再下命令了,我会骑马来到放火的孩子面前,然后对他们这样说:“孩子们,玩得高兴嘛?你们在做什么晚餐?当我还是孩子时,我也喜欢生火——我至今还很喜欢。但是你们知道,在公园中生火是很危险的。我知道你们会小心谨慎,但是别的孩子可不像你们这样小心。他们看到你们生火,也会照做,但是他们也许就忘记扑灭火,结果造成公园火灾,烧光树木。我希望看到你们快乐地生活,但是请你们把树叶拨得离火远些,好不好?在你们离开之前,你们要小心地多用些泥巴把火盖起来,好不好?那样就不会有危险了……多谢了,孩子们!祝你们玩得快乐。”
这种说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非常合作,他们没有怨恨,也没有反感。因为我考虑到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能够接受,所以他们照做了。
许多推销人员,每天踏破铁鞋,疲累沮丧,所获却并不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里想的都是自己的需要。他们不知道你我并不想买什么东西,如果想的话,也一定会自己出门。顾客总喜欢主动采买,而非被动购买。
曾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我住在纽约一处名叫“森林山庄”的小社区内。一天,我匆匆忙忙跑到车站,碰巧遇见一位房地产经纪人。他经营附近一带的房地产生意已有多年,对“森林山庄”也很熟悉。我问他知不知道我那栋灰泥墙的房子用的是钢筋还是空心砖,他答说不知道,然后给了张名片要我打电话给他。第二天,我接到这位房地产经纪人的来信。他在信中回答我的问题了吗?这问题只要一分钟便可以在电话里解决,可是他却没有。他仍然在信中要我打电话给他,并且说明他愿意帮我处理房屋保险事项。
他并不想帮我的忙,他心里想的是帮他自己的忙。
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的霍华德·卢卡斯告诉我,有两位同在一家公司工作的推销员,如何处理同样一件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