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心理学
31287500000003

第3章 认知心理学:心理学是我们看清自己的眼睛(2)

这位策划总监说得没错,人们很容易受到重叠效应的影响。熟视无睹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你把相似的东西反复拿给别人看,别人分不清谁是谁,而且也根本记不住。最后,这家公司听从了策划总监的建议,分别为两个产品有步骤、分阶段地投放广告宣传,结果果然不同凡响,销售额不断飙高。

所以说,学会应用心理学对我们有许多好处。正如这家公司,如果策划总监也不懂得重叠效应,很有可能造成大量的宣传资金“打水漂”,没有任何销售成效。抽一点时间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让我们面对各种问题时少走弯路,直达目标。

心灵感悟

记忆是相当微妙的东西。表面上看来类似的内容,实际上也许并不一样。而性质相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时,记忆很容易混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如果能够多了解一些重叠效应,就能够克服其消极的一面,将积极的一面发扬光大。

控制错觉定律:我们总是会“自信地犯错”

日本有一家保险公司,发行了一批头奖500万美元的彩票。然后,每张彩票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自己的职工。其中,一半彩票是买主自己挑选的,另一半彩票则是卖票人挑选的。到了抽奖那天的早晨,公司专门派调查人员找那些买彩票的人,并对他们说自己的朋友想买彩票,希望他们能转让出来。那么,他们会以多高的价格来出售自己的彩票呢?

关于前面的彩票问题,很多朋友会觉得两者的售价肯定不一样。没错,最后的结果是:不是自己挑选彩票的人平均每张彩票的售价是1.96美元,而自己挑选彩票的人平均每张彩票的售价则是8.16美元。原因就在于,自己选彩票的人相信自己的中奖率一定较高。

其实,这就涉及心理学上的控制错觉定律,即对于彩票等非常偶然的事件,人们也以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但客观上来讲,偶然性的事件是受到概率支配的。比如,你扔硬币1000次,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一定都非常接近500。但是哪一次是正面,哪一次是背面,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

那么,回到最前面买彩票那个例子。实际上,别人给你买和你自己买,从概率上看,中奖的可能性是完全一样的。尽管从理论上人们都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到了实际操作中,大家往往还是认为自己“精心挑选”的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更高一些。这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为都能靠我们的努力和训练加以控制,所以就将这种意识错误地推及所有事,包括那些偶然性事件。

再如,我们掷骰子时,胜负完全是偶然的,与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毫无关系。当有人想掷出“双六”的时候,心中就在想“六、六、六”,随之口中也小声地唠叨出来,甚至不知不觉地用手逐渐加力捏骰子。可事实上,结果完全是偶然的,与这些附加的动作毫无关系。只是人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越努力,结果越容易如愿。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给大学生一些钱,让他们来做掷骰子的赌博。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掷骰子之前下的赌注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们都觉得靠自己的努力能使骰子按自己的意愿转动。不过,这根本没有任何逻辑上的依据,只是人们的错觉而已。

了解了控制错觉定律,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赌博游戏会吸引很多人,甚至不少人为此倾家荡产也难以自拔。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

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我国古书《列子》中曾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记载:

孔子东游,见两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这里所讲的近如“车盖”,远似“盘盂”,就是错觉现象。简单地说,错觉是指不符合刺激本身特征的错误的知觉经验。它与幻觉或想象不一样,因为它是对应于客观的和可靠的物理刺激的,只是似乎我们的感觉器官在捉弄我们,尽管这样的捉弄自有其道理。再如,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经验不够丰富者往往因分不清上下方位,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入海中的事故,亦是同理。此外,在一定心理状态下也会产生错觉,如惶恐不安时的“杯弓蛇影”、惊慌失措时的“草木皆兵”等。

关于错觉产生的原因虽有多种解释,但迄今都没有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以及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

同时,外在因素也会引起我们的错觉。曾有一个实验,有人分别从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挑选10个孩子,让他们估计从1分到50分(美元)硬币的大小。实验发现,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比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要高估硬币的大小,尤其是5分、10分和25分值硬币。而当硬币不在眼前只靠记忆估测或者把硬币换成相同大小的硬纸板时,则高估情况会急速降低。这个实验形象地证实了在不同家庭环境中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对知觉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

不过,错觉虽然奇怪,但不神秘,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

一方面,可以通过控制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例如前述的“倒飞错觉”,研究其成因,在训练飞行员时增加相关的训练,便可有助于消除错觉,避免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人们能够通过控制错觉来获得期望的效果。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常利用人们的错觉来创造空间中比其自身看起来更大或更小的物体。例如一个较小的房间,如果墙壁涂上浅颜色,在屋中央使用一些较低的沙发、椅子和桌子,房间会看起来更宽敞。美国宇航局为航天项目工作的心理学家们设计的太空舱内部的环境,使之在知觉上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电影院和剧场中的布景和光线方向也常被有意地设计,以产生电影和舞台上的错觉。

心灵感悟

我们不能被控制错觉所控制,更不能因此而迷失自我。要知道,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为都是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和训练来加以操控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操控,倘若错误地认为我们自己能够操控一切事件,就很可能会由自信变为自负。

三分之一效应:看似第一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

“三分之一效应”属于决策、选择中的心理偏差,指人生在世经常会面临二选一或多选一的情况,特别是多选一,难度更大且易使选择者陷入迷茫的状态中。该现象被心理学家总结为:在生活中,人们经常要面临多种选择,而受到传统思维或固定模式的影响,人们做出的看似正确的选择,却不一定是正确的。

为了证实此效应,一个心理学家曾做过如下实验。

心理学家邀请了一些自愿的受试者,让他们在自己做的三个阄中进行选择。三个阄中有两个阄上写有“有”字,一个什么都没写,然后一字的排开,顺序为带有“有”字的两个阄放在两边,没有字的阄放在中间,之后他让受试者从中随机地抽取一个阄,最终的结果显示:虽然人们抽取三个阄的中彩概率应该是相等的,但是,受试者中的大部分人,在心理上都会对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有抗拒心理,而抽取第二个。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在做事情或者做选择的时候,总会受到潜意识中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统、经验、常规等因素的影响,并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应该按照以往固定的模式进行选择或者决策,事实上,第一不一定是最好的,以往的固定成功经验也不一定是成功的。

曾经有一场大学生电影节的颁奖闭幕式邀请了众多明星,很多人都想观看这场演出。学校给每个班发了两张入场票,但每个班有30多人,两张入场票该给谁呢?老师让班长张向前和团支书李娜给学生发放此票,并嘱咐他们一定要公开、公正,最好是抽签选取。

张向前和李娜听后感到非常为难,因为他们也非常想去看此次众星云集的闭幕式演出。他们开始准备让大家抽签,把签排成一排放在同学们的面前,为了以示公平,他们让同学们先抽,剩下两张是自己的。

当大家纷纷把签抽走后,却发现都是空白的,而最后仅剩下的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却是此次入场票的最终归属者,班长和团支书这两个班级中的骨干,成为最终的幸运者。同学们以为班长在作弊,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却没有任何人发现班长有作弊的行为。事实上,他们正是运用了人们心中固定的三分之一心理战术。

《孙子兵法》中说:“军急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意思是说,军队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变成有利。人生也是如此,人们头脑当中根据经验或固有的思维方式认定的好东西,其实在关键时刻对你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因此人们若想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在关键时刻打破自己的心理束缚。

人们总是认为,走别人走过的路会方便很多,引用别人说过的经典语言会增强自身的说服力,笔直的大路一定比迂回曲折的小路更易到达目的地……而正是这样的心理,使人们在一次又一次本该推陈出新的情况下丢掉了大好的时机,使自己一生都在重复别人走过的道路而碌碌无为。

原本第一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它是最好的。这个观点在生活中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商店位置的选择。那些精明的商家,在选择商店位置的时候,通常不会选择在商业街的第一家或者最后一家的位置,而最可能成为他们选择商店位置的黄金地段是分别处于街道两头三分之一位置的店铺。这些精明的商家深谙三分之一效应的道理,因为他们知道在顾客走进第一家商店的时候,通常是不会成交的,因为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前方也许有更合适更好的。一旦人们感到前方没有选择的时候,便会产生后悔心理,进而选择中路段的一家。

三分之一效应告诉人们:生活中原本看似第一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人们已经取得过的成功做法也不一定是绝对成功的做法,所以,在生活中要学会换个思路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客观、冷静地分析事情,敢于打破常规旧俗,运用崭新的眼光寻找最佳途径。

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罗伯特·克利杰在他的著作中说:“在运动场上,很多运动员选手创造佳绩是因为打破了传统的比赛方法。”而事实上,在自我的认知中,人们后天获得的固定思维像无形的引力一样,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思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些固定的方向原本也是人们自己预定的潜规则,正是这些自己定制的规则,却在无形中套住了自己,使他们失去了原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生活中多数人宁愿在既定的规则中原地踏步,也不愿意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然而多数成功者正是运用这样的方法突破界限和极限,才让自己更准确有效地完成了心中的目标。所以,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到善于思考,善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打造完美的人生。

心灵感悟

生活中,原本看似第一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人们已经取得过的成功做法,不一定是绝对成功的做法。所以,在生活中要学会换个思路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客观、冷静地分析事情,敢于打破常规、旧俗,运用崭新的眼光寻找最佳途径。

手表定律:更多标准会让你无所适从

“手表定律”是由英国心理学家P.撒盖提出来的,也有人将其称为“矛盾定律”。其主要观点是:只有一块手表时,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但如果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则很难说出准确的时间。两块手表不仅会让人们不知道准确的时间,而且还会扰乱看表人对所持时间准确性的信心。

提起手表定律,就不得不向大家介绍一下手表定律起源的寓言故事。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猴子,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外出觅食,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去休息,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一名游客穿越森林,把手表落在了树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聪明的“猛可”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猛可”成了整个猴群的明星,每只猴子都向“猛可”请教确切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逐渐建立起威望,当上了猴王。

做了猴王的“猛可”认为是手表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它每天在森林里巡查,希望能够拾到更多的表。功夫不负有心人,“猛可”又拥有了第二块、第三块表。但“猛可”却有了新的麻烦:每只表的时间指示都不尽相同,哪一个才是确切的时间呢?“猛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当有下属来问时间时,“猛可”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因此变得混乱。过了一段时间,猴子们起来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宝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据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同样面临着“猛可”的困惑。

手表定律告诉人们:生活中只有拥有一个行为准则、树立一个价值取向,在做事时才会从容自如、灵活掌握。如果有两个或多个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则会让生活变得无所适从。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手表定律并不陌生,因为它几乎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