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此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从医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器官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他在给美术学生治病时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这些搞艺术的学生的视力大不如人,有的甚至还是色盲。阿费烈德便觉得这就是病理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重复,他把自己的思维触角延伸到广泛的层面。
在对艺术院校教授的调研过程中,结果与他的预测完全相同。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道路,原来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缺陷不是阻止了他们,相反促进了他们走上了艺术道路。
阿费烈德将这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
40岁得子的一对农民夫妇对儿子非常宠爱,儿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小便爱发脾气,做事也毛毛糙糙。
儿子上学了,从来也不知道爱惜衣服,回家时不是弄脏了衣服,便是把书包忘在田里,回家后就只知道哭鼻子。母亲即使每天跟在他身后,也没有办法。
一天,父亲拿着铁锹,在儿子回家的必经路上挖了很多坑,又在坑上搭起一座座独木桥。孩子回家时,走到桥边,不知所措。田野里没有人,只有风从树林中吹过,孩子想哭,却不知道哭给谁听。没有后路,孩子只好小心翼翼地走上桥,他胆战心惊地走过一座座独木桥后,学会了认真对待小桥。
回家后,孩子得意洋洋地告诉父母今天的经历。母亲不理解。父亲解释说:“他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当然不会注意脚下,现在路途艰险,他自然会集中精神走好路了。”
这是个聪明的父亲,他明白孩子如果从小能经历很多的挫折,那么他长大后,就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
李泽楷应该说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但是拥有巨富的李嘉诚毫不娇惯他,从小就让他接受苦难教育,他用生活的道理教导儿子。
李泽楷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回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没有完成,于是没有交作业。当老师问他,你为什么不交作业的时候,他骄傲地说:“我为什么要作业?为什么要给你做作业?”作为香港最好的圣保罗小学的班主任,他当着同学的面惩罚了这个调皮的学生。
这让李泽楷非常难过,仿佛受到了奇耻大辱,连续几天不愿去上学,也不愿说话。在他妈妈几次三番的安慰下,他才说出是因为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让他觉得很没面子。
李嘉诚问小泽楷,老师为什么会批评他,泽楷很无辜地说:“就因为我没交作业,他就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我,我不愿意去学校了,我怕同学会笑我!”
李嘉诚语重心长地说:“老师批评你,是因为你做错了,只要你改正了,老师还会喜欢你,如果你因为老师批评了你几句,怕同学嘲笑,你就觉得受不了不去上学,同学们更会笑话你!”
小泽楷若有所思地问李嘉诚:“爸爸,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
李嘉诚没有回答他的话,带着李泽楷去看路边报摊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温习功课,然后抚着小泽楷的头,微笑地问:“现在知道怎么做了吗?”
小泽楷点点头:“我应该把作业都做完,然后去跟老师道歉,并保证以后一定按时交作业。以后再碰到困难我知道怎么解决了,要和困难做朋友,我才会长大!”
我们大家都知道,温室里的幼苗不可能茁壮成长,挫折和苦难才是它们最好的“教育”。李泽楷正是在那次事件以后,才开始慢慢地爱上挫折,懂得了只有面对挫折才能成长。虽然李泽楷拥有一个香港首富的父亲,但他只是凭着自己的双手,在短短的十年间,白手起家,自立门户地直追父亲李嘉诚,成为香港第二巨富的“小超人”。
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总会被各种或大或小的困难或挫折困扰,然而倘若我们只是把它看做是上帝对我们的一种关爱,又有什么因此消沉的理由呢?当你觉得手足无措时,想一想跨栏定律,要清楚跨栏定律向我们揭示的内涵: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成就,通常取决于他遇到多大的困难。
心灵感悟
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杆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超限效应: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的演讲非常精彩,自己深受感动,准备捐出身上所有的钱。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打算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一直继续着他的演讲,唾沫横飞。他厌恶之至,立即改变初衷,决定一分钱也不捐赠。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在心理学上,这种由于人的机体受到刺激过多、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而引发的心理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母亲反复告诫孩子要收拾好自己的屋子,孩子却将母亲的话当做耳旁风,依然故我,屋子杂乱如前;妻子苦口婆心地劝诫丈夫要戒烟,可丈夫依然我行我素地吞云吐雾;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学生不要经常迟到,可那些经常迟到的人,仍然在上课很久后才姗姗来迟;公共汽车上,售票员多次提醒乘客要注意看管好自己的财物,可遗失手机钱包的事件屡有发生;领导一次又一次地训诫员工要提高工作效率,他们依旧拖沓懒散……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世界万事万
物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超出这个尺度,事物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言:“当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
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家长都知道对孩子批评多了不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信心,于是就拿起了表扬的“武器”。要知道,孩子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时间长了,再美妙的赞扬也会腻味。到时,表扬不但不会激起孩子上进的欲望,一方面会让他找不到度量自己的标尺,看不到前进道路上的泥泞;另一方面,还会让他产生反感,觉得自己活在谎言当中,于是出现各种叛逆行为。
身为父母,我们总是会担心孩子自卑、经不起挫折、一旦摔倒就爬不起来,总是希望他能在任何时候都自信、优秀,于是就想通过“反复表扬”、“持续鼓励”的方式来帮孩子树立自信心,使他一直保持积极的状态、良好的情绪,向好的方向努力。
这种急切的期待和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认为“只要不断表扬、鼓励孩子就能达到效果”的想法是错误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同样的刺激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对刺激对象的作用会逐渐减弱,这种现象一旦出现,不仅不会出现父母期望的效果,有时反而会引起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生从内疚到不安的变化,对家长的说教感到不耐烦、反感讨厌。甚至被“逼急”了,他还会产生“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假使家长担心只批评一次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换一种角度和说法进行批评,缓解孩子的厌烦心理和逆反情绪。
在学校教育中,恰当利用“超限效应”,可以使老师的训导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有的老师在批评完犯错的学生后,又觉得意犹未尽,接着对学生进行重复批评。其实学生在第一次受到批评时,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如果因为同一件事受到再三的批评,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
有一位班主任为了规劝一名经常犯错误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找他谈话,费尽唇舌。可这个学生偏偏将他的话当成耳边风,屡教不改。后来,这个班换了一位班主任,他对这名学生一句也不劝导,只说了一句:“我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的!”结果,这名学生就因为这句话痛改前非,开始勤奋学习,与先前判若两人了。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超限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爱孩子、表扬孩子、给孩子压力,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讲究个“度”。
心灵感悟
在孩子慢慢成长之路上,他们不仅需要我们的批评教育,更需要我们合理的表扬与鼓励。身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门艺术,让它在孩子身上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瓦拉赫效应:找到发挥自己潜能的优势方向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能从自己的优势而非劣势中获得成功。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的成才经历就像一部童话。他上初中的时候,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道路,和化学没有一点关系。一个学期之后,老师对他的评价是:“……难于造就成为文学之才。”父母一见这条路行不通,又让瓦拉赫改学油画。然而,他的油画成绩在班内排名倒数第一。面对这样一个笨学生,大部分老师都觉得他成才无望,而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具有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于是就建议他改学化学。这一次,瓦拉赫的智慧之火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这位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突然就成了公认的化学领域“前途无量”的高材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瓦拉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于1910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发挥自己潜能的方向,辅之合理有效的学习,就能够取得应有的成绩,后人将这种现象叫做“瓦拉赫效应”。
在家长培养子女方面,“瓦拉赫效应”启示重大。在孩子们中间不存在所谓的“差等生”,就算他(她)如今表现平平,甚至不尽如人意。可任何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只是多种智力因素程度不一的组合而已。评价孩子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哪些方面聪明以及该如何发挥聪明的问题。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能从自己的优势而非劣势中获得成功。
曾有一个孩子因考试发挥失常,高考落榜了,可是他久久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整日无精打采,对学习与未来丝毫不感兴趣。
有一天,孩子的爸爸拿出了一张白纸与一支笔,让他想想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每想到一处就在纸上画一个黑点。
孩子拿起笔,一直在白纸上画了好久,当他画完之后,爸爸拿起那张白纸,问他看见了什么。
孩子答道:“黑点啊,全都是讨厌的缺点!”
爸爸笑了笑,说:“除了黑点以外,你没看见那么多空白处吗?”
孩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爸爸继续问:“当你在这张纸上写字时,你是在空白处写还是在黑点上写?”
孩子有些不解地答道:“当然是在空白处写了。”
爸爸意味深长地对孩子说:“当你在纸上写满字时,可能黑点刚好就被盖住了,就算没盖住,人们看到的也只是上面写的内容,而非黑点。”
这时,孩子才恍然大悟,此后,他开始发奋学习,不再意志消沉了。
现在,大部分教育体制只教导孩子要改正缺点,在未取得优异成绩时,家长与老师总是把原因归咎于孩子的缺点。以前,我们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认为一个人只要肯下功夫,早晚有一天会达成目标。事实上,就算下了非常大的功夫,长年累月磨成的最多也只是一根粗糙的针而已,根本就不能用来绣花。而且,别忘了,社会也需要铁杵,倘若生来就是铁杵,就该去做铁杵擅长做的事情,为何还要千辛万苦地浪费时间和成本去变成一根粗糙的针呢?道理非常简单,就如同瓦拉赫一样,他拥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潜质,当他是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时,他就有充足的理由放弃文学与绘画而选择化学。
要想让孩子像瓦拉赫一样,家长们就应当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事实证明,引向成功的有效教育,都是先清楚孩子“在哪方面聪明”。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必须冷静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其发展的优势方向。与此同时,还要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这样或许就会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一旦孩子学有所长,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加,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还会带动别的方面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还应当对孩子充满爱心与信心。可以说,瓦拉赫的成才过程,离不开父母始终对他充满的爱心与信心,总是鼓励与支持他尝试各个方面的学习,他也是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才找到了自己在化学方面的天赋。当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们不妨像瓦拉赫的父母那样,去帮孩子分析原因,并鼓励孩子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何况,孩子学习潜能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有的孩子上小学时成绩一般,可到了初中或者高中,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甚至非常突出,就是这个道理。
心灵感悟
孩子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