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说你懂心理学
31287500000025

第25章 教育心理学:教子有“心”,自然有“方”(3)

雨晨妈妈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明智的,她没有因为孩子闯祸而愤怒,也没有让孩子承受闯祸后的“恐惧”,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让孩子记住“前车之鉴”。

而现实中很多父母却做了一个“穿西装的野人”,每每发现孩子的错误,不分青红皂白,便冲着孩子大喊大叫。事实上,这种方式收效甚微,因为人们的判断遵循“情绪判断优先定律”,孩子只能记住当时的“恐惧”,而忘了对错误的判断与反省。

所谓的“情绪判断优先定律”,即指情绪会优先于理性,影响人们的判断,无论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都会首先影响到人的行为。同样道理,父母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比如在孩子处于不愉快状态时,他就会将所有外界信息“拒之门外”,这时父母无论说什么,他都很难接受。但是,如果父母先体谅孩子的感情,宽容和安慰孩子,先处理好他的情绪,使他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下,那么问题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

有的家长太溺爱孩子,孩子长大了自私任性,甚至殴打家长;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孩子同样问题多。只有把爱和要求合二为一,孩子健康发展了,教育才有意义。

心灵感悟

情绪会优先于理性,影响人们的判断。因此父母在和孩子交往时,要学会“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才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期望定律:期望是一种有效的“指挥”

期望定律,指当我们对某些人或事物寄予积极的期望时,这些所期望的人或事物就会朝着我们所期望的好方向发展;当我们对某些人或事物寄予消极的期望时,这些所期望的人或事物就会朝着我们所期望的坏方向发展。

身为父母,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你是否气愤地责骂过他“笨蛋”、“傻瓜”?当孩子不听话淘气时,你是否生气地训斥过他“没出息”、“没素质”?当孩子没有达到你为他制定的目标时,你是否很失望地唠叨“你什么时候能给我们争口气呢”?如果这些你都做过,那你可要检讨了。其实,每个孩子都可能是天才,关键在于你对他寄予何等的期望。

古希腊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喜欢雕塑。有一次,他用一块洁白无瑕的象牙雕刻了一个美丽的少女。王子对雕塑爱不释手,每天都以怜爱的目光深切地注视着象牙美女,甚至茶不思饭不想,坐在“她”面前,呼唤着“她”,梦想着她能够成为真正的少女。最后,王子的诚心感动了天神,天神使这位象牙少女拥有了真正的生命,和王子生活在一起。

这里讲的仅仅是个神话,却说明了一个现象:我们的热切期望,会使被我们期望的人达到我们的要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称这一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验证。

1968年的某一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要进行一个试验。

他们从l~6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这18个班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之后,他们给每个班级的教师发了一份学生名单,并且告诉老师,跟据测验的结果,名单上列出的学生是班上最优异、最有发展可能的学生。出乎很多教师的意料,名单中的孩子有些确实很优秀,但有些孩子平时表现平平,甚至水平较差。对此,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鉴于罗森塔尔是这方面的专家,教师们从内心接受了这份名单。尔后,罗森塔尔又反复叮嘱教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准教师自己知道,声称不这样的话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又来到这所学校,并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复试,奇迹出现了:他们提供的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都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融洽,而且更乐于与别人打交道。

这就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其实他们提供的名单是随意挑选的,罗森塔尔根本不了解那些学生,而且也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他撒了一个“权威性的谎言”。

不过,这个谎言成真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罗森塔尔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权威,人们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因此,教师们认为名单上的学生很有发展的潜能,因而寄予了他们更大的期望。虽然教师们始终保守着这张名单的秘密,但在上课时,他们还是忍不住给予这些学生充分的关注,通过眼神、笑容、音调等各种途径向他们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这些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变得更加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奔涌,结果真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了优秀的学生。

可见,期望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教育过程中,“期望定律”常常可以发挥强大而神奇的威力。

爱迪生小时候仅仅上了3个月小学就被开除了,因为学校认为他“智力低下”。但爱迪生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很有信心,她对爱迪生说:“你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坚持好好读书。”

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鼓励,在母亲的教导下,学到了比一般孩子在学校里多得多的知识,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电灯、电影、录音机等都受惠于爱迪生的发明,归根结底归功于爱迪生母亲的期望效应。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身为父母,我们不妨让孩子经常从父母的教育态度中感受到父母的心理预期,得到父母的尊重,他们就会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反之,如果我们过低地估计了孩子的能力,放弃对他们的期望,断定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将来不会有出息,那可真要耽误孩子终生了。换言之,只有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才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心灵感悟

期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话:“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孩子发展得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厚脸皮定律:孩子也有自己的“面子”

“厚脸皮定律”是指:人由于后天长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久而久之,其羞耻感会逐渐降低,变得对别人的不尊重行为习以为常。其实,脸皮就像手心的肉,如果经常磨它,它就容易形成茧子,以后再磨下去,感觉也就不敏锐了。

自尊心对于一个有追求、有抱负、有尊严的人来说,是一种基本素质。可是,不少父母却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伤害孩子的自尊。

有不少性格冲动的父母,一见孩子做了淘气的事,“你这个混球”、“数你不懂事”、“你就不知道干好事”之类的话随口而出。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又马上火冒三丈,“笨蛋!就数你考得差!”“以后还会有什么出息!”等难听的话接踵而至,没轻没重的。

父母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样笼统地辱骂和否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不管你怎么爱孩子,辱骂与吓唬孩子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对孩子来说,遭到辱骂会感到紧张、恐惧、没有安全感,心理会受到很大伤害,自尊心遭到践踏,产生自卑心理,会失望、对抗还容易产生敌意。

父母的过头话也会降低自己的威信。有的父母在孩子有过错时,连骂带吓唬:“你再不听话,不给你吃饭”,“你敢顶嘴,给我滚蛋,别回家”,“还这样打断你的腿”,“再这样,我宰了你”,等等。这些都是气话。可如果他真的再犯了,你难道真的这样做吗?孩子摸清了父母的威胁只是吓唬,就不再惧怕,甚至不以为然,置若罔闻。

吓唬还可能逼着孩子说谎。有时孩子还不明白错误的原因,只知道这样做又会遭到辱骂,就想法掩饰自己的过失。为了蒙混过关,就编谎话,越编越熟练,结果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厚脸皮效应”提醒我们,孩子如果被骂“皮”了,对什么都无所谓,弄到羞耻心荡然无存的地步,就很难教育了。父母只有注意孩子的自尊,孩子才会有羞耻感。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人一旦丧失了最宝贵的羞耻心与自尊心,便很难再有所作为。父母为发泄自己的怒气,随意说出的侮辱性的话,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摧毁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勇气。

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感到头痛,不知如何把握批评与惩罚的“度”,不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那么,我们先来看看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经历。

12岁那年,年少的里根在家附近踢足球,可是,一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一块玻璃。邻居对里根说,我这块玻璃是花12.5美元买的,你把它打破了要赔偿。那是在1925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

里根没办法,只好回家找爸爸。爸爸平和地对里根说,玻璃是你打碎的,那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里根照办了。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通过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终于挣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

后来,里根成了美国总统,在回忆录里讲述了这个故事,他说,这次惩罚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懂得了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里根的父亲没有谩骂,也没有喋喋不休地指责,反而实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不要不依不饶地训斥孩子,应该让孩子自己谈一谈错在哪里。平静地听孩子说,给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要知道,孩子叙述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反省过程。

当然了,这并不等于家长只能做听众,必要时也可以对孩子进行惩罚,但是,惩罚要讲究科学,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并因此而感到愧疚。像里根的父亲那样,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让孩子通过努力改正错误,弥补过失。

实际教育过程中,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体会:当我们被频频告诫要尊重孩子,给孩子民主和自由的时候,我们正陷入一种困境,即孩子经常做出一些恼人的事情或者提出无理要求,例如,央求父母买这买那、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过度迷恋上网及游戏等,我们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劝阻是那么无力?为什么我们的语重心长在孩子面前是那样的苍白?

其实,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约束,不忍心对孩子说一声“不”,这样的教育就是放弃责任的教育。

例如,有的孩子常常打断大人的谈话,提高嗓门、拽着别人的衣服插话,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如果你在家里常迁就他的这种行为,他自然不会想到,在外面应该有另一套行为规则。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保证家庭和社会的行为规则一致,拒绝孩子私下的犯规行为实际上是在帮助他掌握统一的“游戏规则”,提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有,要像里根的父亲那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我们希望孩子能这么做。有些孩子上学忘记带课本,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回家就对父母哭闹,责怪父母把他的东西乱放,他找不到了,或早上起来晚了,忘记带了……为什么不及时给他送到学校?其实,父母应该拒绝孩子这种推卸责任的要求,让他试着承受对自己不负责带来的不悦感。

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这些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像里根的父亲一样平和、理智。科学地批评和惩罚,不但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会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同时也使孩子懂得更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心灵感悟

人人都有自尊,我们只有注意孩子的自尊,他才会有羞耻感。脸皮就像手心的肉,如果经常磨它,它就容易形成茧子,以后再磨、再磨,感觉就不敏锐了。

跨栏定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比正常的器官机能更强。

最早的发现是从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当他再去分析另外一只肾时,他发现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