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学校,尤其是现代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这是古今中外千百年来共在的事实和共识。” [23]知识应是基础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必然以知识传授为起点和前提,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没有知识的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校教育何以以传授知识为基本任务?首先,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要求。人类社会要不断延续发展,其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把人类社会历史创造的科学文化代代传承。如果放弃这一活动,每一代人都要从头开始做起,社会就会停滞,甚至倒退。因此,社会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文化传承的机制。而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一开始就是为了专门发挥传承文化的功能。学校中,教师传授知识,学生习得知识,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学习化社会的出现,意味着全社会各领域各机构都将担负文化传承的功能,这更加重了而不是减轻了学校教育的责任。因为水涨船高,它应该把知识传授—文化传承这件事情做得更好,更需要注重。除非社会消亡、教育消亡、学校消亡,否则,就要注重知识传授。
其次,是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如果根本没有知识或轻视、削弱知识,那么,学生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主动学习态度、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便是无源无本,教师纵有孙猴子的本领也变不出来,道理很简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4]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因此把知识放在“第二位”。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对历史、对社会、对自然科学无知的人,不会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不会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怎样“有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何而来?“道德”“纪律”等也都需要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才能达到自律、自觉的程度。与上同理,在科学知识基础上形成理想、道德、纪律等,也不是无条件的。 [25] 知识也是课程目标所强调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等)的基础。因此,要真正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绝不能把掌握知识看成是第二位的事。 [26]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看,客体对主体发展具有促进功能。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当人们掌握具有特定性质知识的时候,知识所内含的特定内容和掌握方式,就以改造了的形式转化为个体经验的一部分。这些内化了的知识经验,不仅成为一种认识、实践的工具和能力,而且也极大地影响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还发生着种种体验即情感。其次,为了适应知识特定性质和完成活动的特定条件,学生就必须按照客体自身的特殊规定性及其所要求的特定方式进行活动。这一过程所引起的学生相应的机能活动,形成着他们行为的新的方式、形式和类型,引起了他们的意识和心理结构的相应变化,从而使相应的活动能力与一定的技巧、技能、鉴赏力、判断力等得到发展。人们经常谈到,科学理论知识诉诸人的理性,内在地要求人们按照逻辑的规则、分析的方式展开掌握过程,从而对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它调动人的理性,不断追求更深刻、更本质、更普遍的认识,从而促进理智感的形成。而很多类型的人文成果,更多地诉诸人的情感和体验,激发开拓人的想象,启发人的联想,“教”人们形象整体地把握现实,丰富、积累、充实人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想象力的发展、以体验和感悟的方式敏锐洞察事物的内在形式、形象思维方式的形成等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形成较高层次的道德、审美的需要和追求。 [27]也就是说,知识作为客体是主体认知、情感、价值观及审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并且对人形成较高层次的发展和水平具有基础性功能。如果否定了学校传授知识的功能,削弱了教师主导作用下的知识教育,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中、“合作”中尽管也能得到某些方面的发展,但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完全达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不可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最终是无法落实的。
再次,知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中心。首先,它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提供一种新的高级的基础,使之都达到真正现代化阶段。因而,就都真正高出于、区别于古代封建教育、教会教育,现当代某些时期、国家、地区教育体系中的德育、智育、体育。所谓“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本质上都是作为“知识”的“基本成分”而相互联系的。其次,它关涉教育目的,反映着提高素质的性质和程度。它也关涉课程设计,即要“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它还关涉教学方法,坚持科学知识的教育,课堂教学就决不能轻易削弱,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学习就要刻苦,等等。因此,科学知识教育抓住了,搞好了,就能使整个教育水平提高,反之,如果轻视科学知识,那么,整个教育就保证不了高水平,甚至会走偏。 [28]
三、对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之争的反思
对于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历史、现实和未来告诉我们,学校教育什么时候以知识为主体,学校教育就会良好发展;反之,什么时候“轻视知识”,学校教育的发展就会出现偏差,甚至是倒退。因此,我们强调,知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
(一)知识是学校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
在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物质产品极为丰富,出现了剩余产品。这样就使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部分人对劳动人民积累的各项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多种科学知识的体系。为了把这些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保存下来,也为了使后人了解历史事件,单靠口述和简单符号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以传递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学校。同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者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的后代。一般地说,他们都需要学习军事、司法、敛财、巫术、文化艺术以及种种有关生产斗争的知识,例如天文、建筑、数学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来完成。后来,人类学校的发展都说明了唯有把知识作为根本的内容,学校和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社会发展阻滞等后果。
(二)学校教育能否“轻视知识”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外都曾出现过“轻视知识”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且都对本 [29]的教育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历史的教训是沉重的,经过反复检验也证明,“轻视知识”的思潮从未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有过“轻视知识”的惨痛历史教训。1958 年,我国教育界开始批判“智育第一”,1959年又开始批判追求升学率;到了“**********”期间,发展到“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极端”。在极“左”路线下,知识分子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属于反动营垒。“革命造反派”歌颂“白卷英雄”,鼓吹“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知识越多越反动”“大学大家来学”,一度“消灭”了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30] 这些“轻视知识”的思想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给我国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国外也经历过“轻视知识”的历史教训。美国20世纪初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播,对美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轻视科学知识的教育,认为在中小学、特别是小学,不必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主张代之以儿童经验、生活常识、活动技能,使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其影响所及,自然是教育质量下降,这使得美国人自己不得不起来纠偏,20世纪60年代的新课程改革就是想大跨度地提高科学水平。由于多种原因,包括追求高级智力,强调态度、方法,忽视具体知识等,改革没有成功。但此后以至今天,他们一直在努力扭转局面。布什政府于2002 年公布了枟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枠( No Child Left Behind )的教育报告。这个报告突出强调学校责任,高标准、考试、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消除处境不利的学生的成绩差距,强调通过阅读来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及形成基本的能力。他们投资476 亿美元用于这项教育改革。苏联20世纪20年代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也轻视甚至否定科学知识的教育,废除教科书,取消课堂教学,代之以生产劳动、社会课堂。到了30年代,他们不得不改弦易张。他们此后的教育质量之高是举世公认的。到今天他们还在致力于加强科学知识教育。 [31]这些“轻视知识”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要牢牢记在心中,更要在实践中避免。
任何事情都有其产生原因。从辩证的观点看,新课程改革中对科学知识教育的怀疑、动摇、轻视乃至否定,也并非全无道理。****三先生认为,提出“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主张,其主观动机当然是好的。但是,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根本且永远不存在“过于”的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要不断加强的问题。主张不要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要多注重多种思想品质的培养,多注重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思想,却严重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常识。
首先,它忽略了中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知识之于学生的发展,就如同经济之于社会发展一样,是基础,是中心。“不让马儿吃好草却要马儿跑得好”,轻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谋求多种素质的发展,只是天方夜谭。教育史上“形式教育论”,我国“**********”时期的“政治第一”等主张,其教育后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在学校教育中,可以说任何学科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情感,形成了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在学校教育中,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
其次,把知识传授与知识传授的具体形式混为一谈。知识传授是作为一个命题和观点而存在的,具有原则性的特征。而知识传授这一观点或原则的实现必然要通过具体的知识传授方式或形式。当前,知识传授的具体形式中的“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等,只是简单的给予和接受,而没有经过打开、展开、简化、压缩等一系列的建构工作,教学所传递的是对于学生而言无直接意义的符号。另外,知识传授过程中还存在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知识教育虽然天然具有“教育性”,但是这些“教育性”需经过教师的指点、引导、启发才能更好地实现。当前知识传授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只顾自己的学科知识的呈现,其他不加过问等问题。我们认为此类现象恰恰说明:对知识传授不是注重得“过于”的问题,而是正相反,注重得还很“不够”。因此,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改善知识的传授,而不能放弃或否定知识的传授。
最后,忽视了国情和教情。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观念的引进,导致许多人判断失误,感觉我们国家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我们似乎也要反思工具理性的危害。而没有真正认识到我国尚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加快现代化建设,提升人们的理性能力是急需的任务,从而认为学校知识已经不再重要,可以解构知识教育了。这是被国外大量新潮的理论观点遮蔽了视听所致。
由此,我们的结论是: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的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要不断加强的问题!知识传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三)知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还是阻碍
知识观的争论中,涉及了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有学者在谈到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时认为,“高分低能”“学习越好素质越差”“知识与素质是分离的,甚至成反比”“知识越多能力越低”等。同时,这些说法或观点已经开始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这些观点如果作为学术探讨,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却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