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案例教程
3125500000004

第4章 求职前的准备工作(1)

教学目标:

了解求职前所需的各项准备

掌握就业信息的收集与使用技巧

掌握求职信与简历的撰写技能

案例分析

李立是某大学会计系的毕业生,这几年李立所在大学会计系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有口碑,李立在入学前就有所耳闻,入学后为此沾沾自喜。

毕业那年的一月份,身边的同学开始陆续签约,李立开始有些紧张,这些同学签约的单位自己怎么都不知道他们有到学校开招聘会呢?李立开始想这些同学可能是利用家里的关系找到的单位,或者是学院的老师把这些信息截留了,给这些同学开了后门。他到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去咨询,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回事,这些单位虽然没有在学校开招聘会,但通过其他渠道发布了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建议他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并进行筛选和整合。

李立开始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有针对性的搜集就业信息,此时才发现自己错过了许多机会。4月份,李立与上海市一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办手续时才知道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要评分,英语六级成绩达到425分可以加8分,但李立本来对此根本不屑,认为只要自己英语好考不考六级都无所谓,此时才发现原来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求职大多数以自荐为主,自荐即自我推荐,它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环节。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要让用人单位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选择自己,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正确地宣传自己、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即成功地自荐。只有成功地自荐,才能获得进一步面试的机会。

知识准备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认识和经验总结。它反映着客观世界各个领域物质运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争取自由的有力武器。但是在当今社会,各种知识浩如烟海,各门学科交叉渗透,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一个人要掌握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当然,也是没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和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现代职业岗位要求的求职者是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人。大学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合理的知识结构在选择职业和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社会的需求塑造自己,既要用丰富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内容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合理构成,它是优化组合而成的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的信息系统。一般来讲合理的知识本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复合知识。

1.基础知识。数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物理学(力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化学、外语、计算机知识、人文知识(哲学、文学、艺术、文化、伦理道德)、历史学、地理学及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知识。指大学生各自所学专业的知识,是大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一技之长,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直接显示体。

3.复合知识。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目前高教界存在的“专才”教育的缺陷而言的。如文科增设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理科增设大学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复合知识的重要性,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知识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合知识的学习。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模型

了解了合理知识结构的内容,下面介绍一下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知识结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宝塔型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如宝塔,上窄下宽,宝塔的底座意味着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然后从下向上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宝塔的顶部则是个人的职业目标。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广博和深厚,二是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精深,三是强调要明确个人的职业目标。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多数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型都是这种形式。

2.网络型知识结构。网络型知识结构是国外经济管理学派提出的知识结构模型。这种结构模式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中心,其他与该专业有较大联系的知识作为网络的各个结点,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种适应性强、能在较大空间发挥作用的知识结构形式。特点是追求和强调知识深度与广度的相互统一,复合型结构,比较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今年社会用人的信息来看,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才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

3.T型知识结构。T型结构是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适应性强、在现代社会广泛应用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中,横线代表一般知识跟基础理论知识。特点是既强调基础知识的宽厚,又强调专业知识的精深。这就要求大学生做到专、博结合,两者兼备。

(三)现代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共性要求

1.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作为知识结构的根基,是每个大学生的就业之本。大学毕业生无论选择何种职业,也不管向哪个专业方向上发展,都少不了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上已不可能再是从一而终,职业岗位随时变动的情况不可避免,因此,要不断适应变化,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2.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所谓广博精深,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范围的深入研究,对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历史和现状、国内外最新信息等都要了解和把握;同时,对其专业邻近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和熟悉,善于将其专业领域与其他相关知识领域紧密联系起来。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专业特色所在。这种专业特色可以使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成为从事该工作的人才。

3.现代管理和社会知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爆炸,新知识层出不穷,毕业生由于具有现代管理和社会知识适应社会和快速融入工作的能力相对较强而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所以,掌握一定的现代管理和社会知识也是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以上三点,其实在我们每年的用人信息中都能体现出来。比如许多单位用人方面都会提出相同的要求:学生成绩好、文笔好、外语好、计算机掌握熟等等。这反映了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成绩好”就是要求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文笔好、外语好”就是要求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掌握熟练”就是要求有一定的新知识储备。

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特殊要求

主要阐述以下四个类型职业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特殊要求。

1.科研类职业的要求

该类职业主要指基础理论研究、信息情报研究、学科应用技术研究等职业。该类职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具有丰富、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严谨和科学研究方法并能运用于实际研究中,掌握大量的本专业的当代研究的前沿信息,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各种实验方法和调查方法并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教育类职业的要求

该类职业包括大学教师、中学教师以及各类职业教育教师、干部培训教师等。要求求职者具备的知识结构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和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了解与本专业相近的新兴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情况,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达到真正的“博学”。

3.管理类职业的要求

该类型职业包括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外贸管理、行政管理等社会工作。此类职业者在其知识结构上除具备上述共性要求外,还必须很好地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基本的法律,了解税务、工商、外贸的管理知识。

4.工程类职业的要求

该类职业的范围包括各行业中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的职位。它要求就业者在知识结构上应具备: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具有较新的现代专业理论,熟练地掌握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技术知识及一定的管理知识。

能力准备

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竞争说到底是知识与能力的竞争。在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大学毕业生无疑是具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一点得到很多企业的认同。所谓能力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知识及其他素质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践所表现出的多种技能的整合力。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多一种外语能力或多一种计算机能力、多一种写作能力或多一种公关能力,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特殊兴趣。一般来说,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对其毕业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能力要求,但无论什么专业的毕业生要顺利就业并尽快有所成就,都必须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大学生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思维能力是人的能力结构的核心,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正确与否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因此,大学生应当重视培养自己科学的思维方式。

2.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或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2002年吉林省就业中心负责同志将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为五大缺陷,其中大学毕业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是其中之一。有人对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的表达能力的现状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各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的占12.3%,而有70.4%的大学毕业生的表达能力令人很不满意。因此,加强大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3.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也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它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关键,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

小潘是某学院毕业生,毕业前被某市法院面试通过,但法院要求小潘在法院实习一段时期后再决定是否录取。小潘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好,但他平时不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实习期间的一件事使他失去了被单位最后录取的机会。一天,审判员要求小潘用一个既高又细的瓶子向一张大桌中间放置的墨盒中倒墨,结果小潘不但没有将墨汁倒入墨盒,而且墨汁倒了一桌面。其实,只要小潘将墨盒拿起来放置在桌边上,就很快将墨汁倒入墨盒而不是倒向桌面。由于小潘不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连这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最后法院未录取他。简单的事例说明,大学生一定应多培养动手能力,要多参加学校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

4.适应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无法想象一个不能接纳社会的人能够改造社会。大学毕业生在跨出校门之前大都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远大抱负,但他们真正在生活的激流中奋勇前进时,往往会发现: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发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适应。大学生在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同时,适应社会的意识较弱,适应能力不够。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人们的职责与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大学毕业生只有注意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5.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人与人之间实现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能否正确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的效能、心理的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功。美国着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一方面要靠他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现代成功学认为,一个成功的人是40%的智商和60%的情商,而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情商的主要体现。因此,大学毕业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交际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自信而不自以为是,谦虚而不自卑。

6.组织管理能力

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都相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组织管理能力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其他专业人员也应具备。近年来,毕业生中的党员、学生干部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其重要原因就是用人单位看中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7.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形成的一种合力,它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多方面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微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8.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就是对未来行为目标的决断和选择的能力。人的一生往往会碰到各种需要自己当机立断、痛下决心来决断的事情。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何去何从,最终要靠自己拿主意。在未来的工作中,各种问题以及他们的变化进展都需要自己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处理。因此,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案例

某网络公司招聘软件开发人员,招聘条件为: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王某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科生,但他平时爱好广泛,肯钻研,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还辅修了计算机专业,通过了微软认证,并积极参加学校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当得知这一招聘信息并经过冷静分析后,他勇敢地敲响了网络公司招聘人员的房门,递交了自己的简历和相关证书。

招聘人员一看是个本科生,又非计算机专业,就想婉言谢绝。但看过他的简历和相关证书后,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丰富的科研开发经历反映了他的实力。于是,招聘人员向公司总经理专门打了报告,请求特批录用。总经理了解情况之后,特批予以录用,待遇与录用的研究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