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内环境。前面谈到,会展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成熟的旅游业和完善的城市基础之上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国内个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进行教育,形成了全国各级政府积极办旅游的火热局面。改革开放30年来的旅游业的接待经验以及近几年的每年的三个旅游“黄金周”,使得我国的旅游业经营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运作市场化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协调能力大大加强。我国旅游业发展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已经将旅游业锤炼得成熟起来。现在中国的旅游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来接待参展与会的海内外来宾。此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了显着的进步,城市职能也由单一的生产型城市转变为具有各种不同职能的专业化城市,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国际化大都市和新兴的国际知名城市如大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这些城市的特点是经济发达、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且有独特的都市景观。按照国际上会展业发展的经验,这些城市往往易成为国际会展活动的举办地。
综合上述对中国发展会展经济的内外环境分析,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会展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所谓机遇是指在国际上会议与展会举办地的重心已由欧美向亚太地区转移,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中国已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挑战则来自于国内会展活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专业化人才缺乏以及场馆设施的陈旧、老化。
另外,中国还受到亚太地区会展强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因此中国要发展会展经济,并在亚太地区会展市场上占得一定的份额,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二)山西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山西省会展业发展十分滞后,其年营业收入仅占全省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万分之7,会展业年增加值仅占全省GDP的万分之3,全国排名倒数第6,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即使是这样,全省36个会展单位太原就拥有25个,会展经济发展的分布也不均衡。
而制约山西省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包括:
1.会馆、展馆等硬件设施落后。目前山西省省会太原能承办大型会展的只有省展览馆和省煤炭博物馆。省展览馆是省内规模最大的展馆,建于1958年,其设计、配套设施等已明显落后。山西省博物馆馆长姚二云说:“虽然展架展桌等合规,但毕竟不是专业展馆。如仅承重设计不达标一项就不能满足承接机械、汽车等大型展览的要求。”而省煤炭博物馆建筑面积仅有5000平方米,国标展位300个,室外展场3000平方米,也难以满足要求。
正是由于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作为全国知名的煤炭大省,10年来山西省只举办过一次能带来几十亿元收入的煤炭订货会。2006年,太原举办了山西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车展,也遭遇了一场前所未遇的尴尬。当时,他们满怀信心迎来了全国汽车商巨头-
上海大众,并把设在省展览馆中央展厅3/4的空间都让给了上海大众。可到了车展开幕的前一天晚上,上海大众方面的负责人打来电话说,展厅条件太差,要撤展。
2.缺乏名牌展会和大型展会,省内企业只能外出参展。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会展公司也举办过大大小小的展会,但截至2006年,大多展会次数仅为两届。如山西跨国采购洽谈会、山西药品保健品展览交易会、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展示暨合作洽谈会、太原车展等,且多为行业性展会,规模以邀请全国参展商居多。由于山西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名牌、大型展会稀缺,我省企业只得外出参展。
3.专业会展人才匮乏。专业会展需要拥有精通展览策划、外语交流、展览服务、广告设计、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和先进的国际标准展览专业器材,为会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方面山西不仅极其缺乏,且地区分布极不均衡。资料显示,2004年全省会展业法人单位共有从业人员433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1.85%,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3.46%
,高级技师占0.92%,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第三届中国(太原)汽车展销会的一位负责人宋新明说:“参加车展的经销商想找水平高一点的公司搭建展台,在太原都找不到,只好从外面请。省内几家会展公司、广告公司也承揽组展业务,但观念陈旧,以为搭几个摊位、架两座彩虹桥、拉几条条幅就是办会展。”
4.旅游企业参与筹办会展程度低。目前山西共有旅行社566家,旅游星级饭店308家,但仅有极少数旅游企业同会展企业合作过。旅游部门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住宿和餐饮,参展商与观展人员的活动仅限于参加和观看会展,而对于弹性很大的游览、购物、娱乐只有一小部分人参与。缺少专业化、高品质的服务和针对性产品,参与程度极低。可以说在山西,会展与旅游的对接尚未实现,使得山西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旅游淡季闲置,造成浪费。当然,政府主导性过强,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会展业与旅游业二者的参与及对接。
(第二节)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一个外来语,即Ecological%Tourism的缩写。中外专家和各种旅游组织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生态旅游作出了不同角度的定义。这些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各不相同,反映出理论界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旅游才能称之为生态旅游?事实上生态旅游的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检验某一具体旅游活动是不是生态旅游的原则和标准,凡是符合这些原则和标准的旅游活动都应被视为生态旅游的范畴。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与自然保护区会议上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是:“倡导增加对大众关注的旅游活动。提供必要设施,实行环境教育以便游人能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资源,同时并不对生态系统或社区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
(一)生态旅游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早期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中,生态旅游的对象一直被认为是自然旅游资源,特别是受干扰较小或未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但是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活动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类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与自然和谐共生,逐渐形成和谐的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将人文旅游资源排除在生态旅游对象之外,显然是片面的。因此,原始的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都应属于生态旅游对象。
(二)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持系统的、全局的观点,从整体上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力,避免在短期功利目标指导下,因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有效地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建立生态、社会、经济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利益目标体系传统旅游发展模式由于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旅游资源过度开发、资源品位急速下降、生态环境质量迅速恶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大幅缩短。因此生态旅游强调建立复合型利益目标体系,即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合理化:生态旅游的运作既要符合生态规律,又要遵循旅游市场的经济规律;既要促进当地社区健康发展,又要兼顾旅游投资者的利益;既要保证旅游地生态环境不会因旅游活动而发生难以逆转的改变,又要保证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不会因必要的限制而出现难以接受的下降。
(四)提倡鼓励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资源利用方式与当地社区在利益上有内在的一致性:利益分配上,社区居民通过正常有效的渠道,直接参与到旅游开发的各个环节中,确保旅游收益公平合理分配;旅游吸引上,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到旅游服务与项目中,容易形成原汁原味的、和谐的原生文化氛围,增强旅游吸引力;社会发展上,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会极大地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上,从旅游中受益的社区是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强大动力。
二、生态旅游在中国我国生态旅游相对起步较晚,但资源丰富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发展速度迅猛。1993年,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上,《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一文的通过,标志着生态旅游的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得到确认。1994年,“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成立。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的“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则标志着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的开始。
发生在1999年的生态旅游界的三大盛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定1999年为“生态旅游年”,我国首次承办了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昆明成功举行。各地借机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在我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生态旅游实践活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随着环保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地处西部或者边远贫困山区的区域凭借当地良好的资源特色开展生态旅游,并成为西部和贫困地区的优势产业,为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生态旅游这种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旅游形式更是成为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环保类型发展起来的。我国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着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
(一)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
(二)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
(三)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
(四)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五)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
(六)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
(七)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
(八)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
(九)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三、山西魅力生态游山西的自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位居全国前列。据专家考证,山西省的山、水、林、洞四项综合指标水平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7位,在江淮以北各省中居首位。山西的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分别列全国第4、第7、第10位。从类型上来看,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有生物资源、山地景观、瀑布河流景观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火山景观6种。据统计,山西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8个,省级森林公园12处,拥有森林景观面积38万公顷,在华北地区占首位,并有北岳恒山、佛教名山五台山等60多座名山,峡谷陉道30余处,高山草甸超过10余处,溶洞100处左右,湖泊近20处,冷泉30余处,温泉15处,瀑布20余处,避暑地20处,珍稀自然景观10处,自然旅游景观共计400余处。有黄河壶口瀑布、太行大峡谷、宁武冰洞、运城“中国死海”等资源等级颇高的独特性旅游点,有贯穿全省南北的中国最大的大陆板快裂谷——
-汾渭裂谷,有第四纪火山群——大同死火山群还有五台山、管涔山、壶口、碛口国家级地质公园等。山西复杂的气候也幻化出一幅幅独特的自然景观。五台山东台、历山舜王坪观“东海日出”可与泰山媲美。五台山西台观月,黄河孟门山的“孟门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佛光”更是令人神往。此外省内动植物资源亦相当丰富。有陆栖脊椎动物400种,占全国总数的19.12%,其中哺乳类75种,鸟类295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14种。主要经济动物有毛皮类20种药用类70种。羽毛类动物和肉用野生动物也有不少种。其他有益珍贵动物,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31种,占全国保护种数的21.5%。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7种,褐马鸡为我国特有珍禽,是山西的省鸟。树木种类至今仍然繁多。高等植物有160多科,3000多种。南部、东南部是以次生落叶灌木丛和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夏绿阔叶混交林地区。中部以中旱生的落叶灌木丛和针叶林为主。北部和西部是暖温带及温带灌木丛和半干旱草原。野生经济植物,目前已知道的有1000多种。其中树木400多种,牧草400多种,药用植物90多种,油脂植物70多种,芳香油植物40多种,淀粉与糖类植物50多种。
(一)山西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1.山岳山西多山,山地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0%以上。许多山峰高度都在1500米-2500米,属中山类型,十分适宜盛夏避暑和闲暇时攀登游览。2000米以上的山峰大约有30余座。省内名山众多,且知名度甚高,共计60余座。如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古老山系——北岳恒山,道教名山及风景胜地北武当山,岩溶地貌发育的太行山,保存有华北地区唯一原始森林的历山,松林密布的灵空山,栖息着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褐马鸡的管涔山、关帝山和芦芽山,这些名山特色各异,有的以险峻出奇,有的以秀美制胜,有的可访古探幽,有的则是避暑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