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山西旅游导读
31240000000037

第37章 新兴旅游业的兴起及其前景(1)

(第一节)会展旅游

[本章导读]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省也涌现出一些新兴的旅游业,如会展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这些新兴的旅游业丰富了我省的旅游资源,并将在我省旅游形态中占据重要位置,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学习目标]

1.了解会展旅游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2.思考生态旅游对我省的意义。

3.列举我省工业旅游地。

4.了解我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情况。

会展经济看似是近几年才在中国涌现的新型经济形态和产业类别,但从传统经济眼光来看,会展经济实际上是人类最古老的经济形态之一。早在农业社会,农民将自己消费以外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交换其他的产品,这时的“集贸市场”实际上正是现代会展经济的典型的“展台”。而1851年英国的万国博览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比较正规的大规模展示活动,也是世界会展经济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山西,这片历史悠久的三晋大地,如何充分借助会展经济这一“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实现会展经济的崛起,正是本章着重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会展经济概述

(一)会展的涵义会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会展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集体性社会活动。会展的形成是人类物质文化交流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贸易的出现而出现并发展的一种市场形式。从传统的集市、庙会,到近代的样品博览会,再到现代展览会的和博览会,以及各种类型的大型会议、体育竞技活动、集中性商品交易活动等,都属于会展的范畴。

狭义的会展是展览及伴随其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会议的总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分工越来越细,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展览也出现了新的形式,不再是单纯的为了“展”而展,而是附之以经贸洽谈会、技术交流会、专业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报告会等各种形式的会议,形成了“有展必有会”的展会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二)会展的特点会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集中性。会展活动是人类物质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是简单的个体经济行为,而是一种集体性的大规模物质、文化交流方式。会展能够在一定时期,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里集中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论是传统的集市,还是现代的大型展览,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物、资金、信息的集聚。

2.互动性。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会展活动,交易双方相互接触,面对面进行交流、互通信息、洽谈,签约成交,做成交易。会展活动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会展中的实物或产品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同时,由于会展活动的参与主体具有明确的目的,使得通过会展传递的信息具有双向性、反馈快、准确、高效等特点。

3.经济性。从市场角度来看,会展是一种流通媒介,是一种处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媒介。就会展的发展历程而言,从原始社会的物质交换到传统的集市贸易进而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贯穿其中的正是交换这一环节。通过会展,可以将买主和卖主集中在一起,使他们相互接触、交流、洽谈、签约成交,从而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顺利地进入市场或消费者手中。通过会展活动,可以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因而具有经济性。

(三)会展经济所谓会展经济,就是指通过举办大规模、多层次、多种类的会展活动,即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展览会和各种形式的大型活动,传递信息,提供服务,创造商机,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一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以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会展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经济,是会展活动与其相关服务的总和。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对信息交流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是一条集贸易、交通、宾馆、餐饮、购物、旅游、通信等于一体的经济消费链条。

会展经济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既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既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更能带来间接的社会效益。成功的会展可以迅速提高主办城市的知名度,使宾馆、餐饮、购物、旅游、通信、装饰、零售、广告、印刷、物流等行业都能从中受益,大幅度提高经济收入,增加相关就业机会,大力促进当地产品的销售和输出。由于对举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全方位带动都很显着,会展经济常被形象地称为“城市面包”,作为新型的“绿色经济”而受到许多城市的高度重视。

(四)会展业“会展业”这种提法似乎是国内特有的,因为绝大多数会议或展览业发达国家都将会议业与展览业相对分开。这一点可以从国外许多国家对会展活动的管理体制和统计方法上看出来,即一般将大型会议活动归并到旅游部门下管理,展览业则单独作为一个行业来管理和统计。实际上,从产业发展目标的角度来说,采用什么提法并不重要,因为,尽管在主体内容和运作方式上存在本质的区别,但会议与展览会的进一步融合越来越明显。下面,我们依据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一下“会展业”这一提法的科学性。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观点认为,产业是指“其主要业务或产品大体相同的企业类别的总称Derek%French%and%Heather%Saward,Dictionary%ofManagement,Pan%Books,London”,亦即一个产业是由同类企业(指经营相同的主要业务或生产同类的产品)构成的。有鉴于此,许多经济学家虽十分赞成“会展经济”的提法,但同时又认为——从理论上讲,会展业不能构成一项标准的产业。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1.如果作为一项产业,会展业的投入和产出难以清晰地测算,因为会展产品是由若干相关的产业共同提供的最后的利润也流向了不同类型的企业;

2.会展业不是由同类企业构成的,会议策划或服务公司、展览公司、展品运输公司、展示设计和搭建公司等企业的业务和产品存在明显的区别;

3.绝大多数会展企业隶属于某个传统的标准行业,如展品运输公司隶属于交通运输业、展台设计与搭建隶属于广告业、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住宿接待属于饭店业等。

然而,在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会展业的确客观地存在着,并正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向前发展。只不过德国、美国、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将会议业(很多情况下称商务旅游)和展览业分开,国内却将会议业与展览业归并在一起。根据上述分析,作者对会展业做出了如下界定:

所谓会展业,是指现代城市以必要的会展企业和会展场馆为核心,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支撑,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展览活动,吸引大批与会人员、参展商、贸易商及一般公众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旅游观光,以此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综合性产业。关于这个定义,我们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会展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它能给会展活动的举办地带来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2.与旅游业一样,会展业不像传统产业那样容易被界定,但这恰恰说明了会展业的综合性特点,而不能改变其客观存在的产业本质;

3.国内提出会展业的概念,主要是出于会议与展览活动的高度融合,并且都伴随着人员的大规模流动和消费、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拉动机制极为相似等原因;

4.这个定义是以需求为取向的换句话说,会展产业的界定标准是其服务对象——与会者、参展商和专业观众,而不是提供相同业务或产品的企业。

二、会展经济的发展概况(一)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现状中国会展业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是改革开放为中国展览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之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并在短短20%年中成长为一个新兴产业。会展业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诸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总经理陈若薇介绍,1997%年、1998%年和1999%年全国举办的展会总数分别为1063%个、262%个、326%个,其中国际展和国内展各占半数,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一批在国内外影响越来越大的国际专业展开始脱颖而出,如:北京国际汽车展、北京国际通信展、上海国际家具展、上海国际模具展、珠海国际航空展等,它们在展览规模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准,并被列入全球行业展览计划,参与全球行业展览竞争。目前,经外经贸部批准的具备主办和承办来华展和出国展资格的展览公司近200%家,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竞争态势,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由贸促会独家办展的垄断局面已经打破。与此同时,各类为会展服务的运输、搭建、广告等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喜人局面。由于在经济、人才、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突出,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成都等城市的展馆建设日臻完善,会展功能开始突现,展览业蓬蓬勃勃、蒸蒸日上,占据了我国展览业的半壁江山。在上述城市的带动和示范下,会展业的产业连带效应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从沿海走向内地,从国内走向国际,我国展览业开始向纵深发展。

1.存在的问题(1)人们对会展经济的认识不够。会展经济在中国是新近才出现的概念,国内大多数人对其了解不够,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的认识了。中国对待会展还是抱有一种孤立的态度,认为开会仅仅具有会议的功能,没有认识到会展活动的举行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级经济活动。它不仅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地区形象的树立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福利条件的改善。

(2)举办会展活动的硬件缺乏。会展活动因其档次、规模的不同而对场馆的要求各异。我国由于会展经济不发达,虽然各个城市都建有各式场馆,但是大多数是那些面积小、功能单一的场所,并且设施陈旧落后,服务业也没有与之很好地结合。如,北京最大的国际展览中心面积只有6万平方米。而在德国,中等规模的博览会其展馆面积就达20万平方米以上。我国现有场馆状况对于进一步开展会展活动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3)专业化组织协调人才缺乏。我国会展活动的主办者大都对会展经济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从会展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来看其素质还有待提高。这些非专业化的组织者对于会展经济的信息掌握不充分,不懂得将会展活动与旅游等服务性行业结合起来进行,往往是亲自安排在会展过程中参展人员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这不仅降低了会展活动组织的效率,还会因为对旅游业的不熟悉而降低参展人员在会展活动中对举办地的满意程度,影响会展活动的效果。

(4)会展活动的档次普遍不高。我国的会展活动近几年来日渐活跃,全国各省市县每年都有会展活动举行,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办会展了。可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全国举办的名目繁多的会展活动中,真正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社会、国际影响力的并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展市场秩序混乱,鱼龙混杂,会展过多过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会展“泡沫”现象。一些城市日日有展,甚至“一日多展”。许多展览和会议既无特色,又无实质内容,重复办展现象严重,使参展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二是我国举办的会展大多规模不大,如我国专业展览会的规模大多在2万平方米以下,超过5万平方米的每年不足10个。我国最大的北京国际机床展虽然有6万平方米的面积,但是仍然不足西方会展发达国家的1/5;三是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我国展览缺乏明确定位,大多产生一种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受,有些展会甚至成为处理滞销商品的场所。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会展活动的理解,无形中降低了会展经济的社会地位。

(5)会展活动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我国目前还未设立专门的会展活动的管理机构,一般都由会展的组织单位向政府的相关部门申报、审批。但由于这些政府机构不是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对所申报的会展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估计不够或完全不加以估计,再加上这种审批的手续繁杂、时间过长,导致了一些档次不高、影响力不大的会展活动的出炉,而一些真正具有经济价值、社会影响力的会展活动则因审批效率过低而丧失了良好的市场机会。

2.环境分析(1)国际环境。中国应该说拥有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据国际会展协会出版的一份材料表明,在过去10%年里,欧洲会展业的市场份额由80%降到了60%,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在全球会议市场中的份额已经从3%增加到了7%。尽管全世界会议总数大致没有变化,但是亚洲已经日益取代了会展传统强国欧洲国家和美国。中国是亚太地区最具发展势头的一个大国,拥有广博的旅游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一直以来中国被西方发达国家视为最具潜力的市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同时各国的企业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打入中国市场,到中国进行商贸洽谈及各种博览会的商务旅游者将大大增多。虽然目前中国在亚洲的会展经济所处的水平与其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国际会展协会联合会1998年将中国大陆国际会议接待数量排为全球第34位,亚太地区第12位),但是如此巨大的国际会展市场空间必定会赋予中国大量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