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山西旅游导读
31240000000025

第25章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3)

道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个神或曰太上老君,或曰元始天尊。说没有宇宙之前,便已有太上老君,它是先天地而存在的。

道教认为除了“人”所居处的这个世界之外,另有神仙居住的境地,神仙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道教所从事和宣扬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辟谷、行跷、仙药、服气等等。

道教认为人只要经过一定的修炼就有可能长生不老,成为神仙。魏晋以后,道教的一部分逐渐与上层统治阶级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而民间流行的道教,有的转化为秘密宗教组织,成为农民起义的精神纽带。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的创立与发展从历史渊源来看,道教是从古代的鬼神崇拜发展而来的。但是它又不仅仅是鬼神崇拜,而是掺杂了秦汉时期的神仙信仰和黄老道术而成的。因此,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道教在东汉时期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宗教。

东汉顺帝年间(126年-144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学道于鹤鸣山,依据《太平经》作道书24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并依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创立了道教。因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在当时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东汉时期道教还有一个教派叫“太平道”。由河北人张角创立于汉灵帝时期。后成为汉末农民起义的思想动员工具。但是随着黄巾军起义的失败,转为民间秘密流传。

魏晋以后,道教的一部分与上层统治阶级相结合,要求道教徒要忠孝、信义、和顺。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两个支流。而到唐宋时期,因为统治阶级的扶持,道教的影响力达到鼎盛时期。到明朝中叶后,因为上层阶层的崇佛抑道,道教彻底成为中国民间宗教。

二、道教的发展及重要遗迹山西道教活动及传播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及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在古代建筑、绘画、雕塑、石刻等领域有独特的成就,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一)永乐宫道教的重要流派全真道的三大祖庭之一的山西芮城的永乐宫,是道教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山西宗教发展史上道、佛、儒三教的融合的重要特点。

山西在宋元时期是全真教龙门派的重要基地,是道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南宋时,山西所处的北方为金朝所统治,其间主要有全真道、大道教、太一道等。至元明时期,全真派与南方的正一派并列为道教北南对峙的两大道派。丘处机开创的全真龙门派最为盛行,累代不衰。

位于山西最南部的芮城县城北2.5公里龙泉村五龙庙附近的着名道观永乐宫,就是龙门派弟子们在上述背景下创立的业绩,相传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故里。

道教全真道派尊吕洞宾为北宗五祖(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之一,奉为纯阳祖师,世称吕祖。他是八仙中影响最大、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最多的仙人。

唐代时就将他的故居改建为吕公祠,金朝末年改祠为观。元代重建扩建后,改称大纯阳万寿宫,因地处永乐镇,故又称为永乐宫,与天都天长观(明以后称白云观)、终南山重阳宫齐名,成为元代以后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

1958年,因国家在黄河上修建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北岸的永乐宫正处在水库蓄水区。从保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出发,经国务院决定,自1959年开始,至1965年结束,将永乐宫全部建筑及其壁画,历时7年从原永济县永乐镇迁移到芮城县新址,按原貌复原,为中国美术增添了令世界瞩目的光彩。

永乐宫是我国古代一座艺术宝库。除宫门外,在500米长的中轴线上耸立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座规模宏大的元代殿宇。整个修建工程和壁画的绘制,前后费时约100余年,据壁画题记所示,至正十八年(1358年)才全部完工,差不多与元代共始终。

永乐宫的元代道教壁画,满布在四座元代建筑物里,总面积达960平方米,其中以三清殿的值日神像及纯阳殿的“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最为精美。它题材丰富,画技高超,继承了唐宋沿流下来的道教人物画优秀传统,又进行了大胆变革和创造性的发挥。600多年前艺术匠师们的精心杰作,堪称中国美术史中精美绝伦的精品,不能不令当今中外画师叹为观止。

三清殿,又名无级殿,面阔7间深4间,建筑规模最大,为永乐宫的主殿,是供奉道教“三清”的神堂,原来殿中央台上的塑像早已毁坏。“三清”是道教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尊神。道教有“一气化三清”之说,指“三清”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

纯阳殿,又名混成殿,俗称吕祖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是为奉祀吕洞宾而建。分布在纯阳殿东、西、北三面壁上画的是“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从吕洞宾降生起,择取有关他的传说故事,绘成组画52幅,合起来构成一部画传。

(二)龙山石窟龙山道教石窟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6公里的晋源区西镇村西的龙山东峰顶,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也是最珍奇的道教石窟。

龙山石窟主窟开凿于元太宗六年至十一年(1234年-1239年),由道士宋德芳(道号披云子)主持兴建。

在峰顶峭壁上共凿有8个洞窟: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大法师龛、七真龛及两座辩道龛。龙山石窟有道教石雕、浮雕云和双凤藻井、仙鹤等许多浮雕。石雕风格朴实、凝练、庄重、衣饰简洁素静、褶皱分明,与佛教石窟雕像风格迥异。有的龛内两侧、前壁留有元代题记,是研究道教发展史和道教石窟的珍贵资料。

石窟自上而下,由西向东分为三组,虚皇龛位于龙山之顶,洞内雕有道教元始天尊及两尊诸虚皇道君神像;三清龛位于虚皇龛之下,龛中正面居中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石雕坐像,通高1.5米,两壁6尊真人和6尊侍者雕像;卧如龛位于三清龛东侧,洞中石台上雕披云子宋德芳卧像,神态自然,泰然安详,后面侍者作肃立状,龛顶雕有4龙盘旋,乃为道教全真龙门派修道用气之法“玉龙盘体法”的写实性雕塑。

自西向东巨石之间三天大法师龛内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子张衡、孙张鲁石雕塑像,另有8侍者像作肃立状。其雕像形态、技法均具有唐代特征。玄真龛内有雕像3尊,主像玄真子张子和为道教正一派中着名人物,其雕法、形态与三天大法师像相同。无凿辩道龛内雕有披云子与其师弟李志全、门人秦志安讲经论道石像,龛右侧小门有一持书童子侧面而立听道不忍离去的情景,极富生活情趣。

龛壁有保存完好的赞颂披云子功绩的赞词和自赞诗的题记,完全是元代道教徒修行生活的真实写照。龙山石窟中最有游览和探古价值的是七真龛,也称玄门列祖龛,有9尊雕像,门侧各雕青龙、白虎、仙鹤、云龙,既象征神山仙境,又真实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讲经论道的情景。龛中全真七子雕像与披云子宋德芳均是香港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中借用的历史人物,极富传奇色彩。

(三)北岳恒山道教历来崇尚自然,崇拜名山大川,山西山多,备受道家青睐。主峰位于山西省浑源县的恒山,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气势雄伟。道教称第五小洞天叫“北岳常山洞”,人称北岳,又称太恒山、元岳等,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中国历代帝王对恒山的祭祀十分重视,唐宗宋祖等都曾到过恒山巡视、祭奠,或差使臣到恒山朝圣。这里不仅是国家级着名游览风景名胜区,更是历史悠久的重要道教活动场所。

(四)北武当山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位于吕梁山脉中段,方山县境内。其陡壁悬崖上只有一条千级石蹬如天梯般直达峰顶。沿途庙宇,各抱态势。灵官庙悬于崖畔,鲁班亭立于老母洼庙顶端。至南天门,“武当山”三字跃然入目,穿过南天门即是北武当山峰顶。

每逢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这里香火缭绕,游人云集。隋唐时就是华北、西北颇有影响的道教圣地。相传湖北武当山真武大帝出巡至此,将行宫选建在这里,始名真武山,后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改为武当山。为不与湖北武当山混淆,故名为北武当山。它以奇险峻秀而驰名,素称三晋名山。

三、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纯阳宫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有座纯阳宫,自然也是纪念吕洞宾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清乾隆时增筑巍阁三层,包括四座院落。面阔三间的吕祖殿极为壮观,巍阁形状奇特,俗称“九窑十八洞”。整个布局为八卦形。解放后又增设了假山、关公亭,曾是山西省博物馆二部。

玉皇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东13公里金村乡府城村后土岗上的玉皇庙,以300尊道教诸神塑像艺术地展现了我国道教神仙系统而闻名中外,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有三处院落,殿堂楼阁厢房110余间。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十二元辰真君塑像和二十八宿星君塑像,是我国仅存水平极高的元代雕塑珍品。这些塑像和历代碑刻是研究道教史和道教雕塑艺术的宝贵资料。

霍泉水神庙位于山西洪洞县城北17公里霍山脚下的霍泉水神庙,是传说中霍泉水神的祀祠,始建于唐,元大德七年(1303年),洪洞一带大地震,水神庙被震塌,延佑六年(1319年)重建,至今保存完好。

水神庙内主体殿宇大郎殿,亦称明应王殿。殿堂上覆重檐,下绕回廊,气势雄伟。殿内供霍泉水神大郎李冰塑像,殿下有4位侍臣立像。殿内的元代壁画是元泰定元年(1324年)的作品,绘画技法非常娴熟,人物飘逸生动,线条流畅有力,构图章法巧妙,至今完好无损。其规模虽不如永乐宫壁画宏大,但艺术价值却不相上下,是研究元代社会水利、煤炭、戏剧史的珍贵资料。

解州关帝庙位于关羽故里山西运城市以西20公里处的解州镇,是国内规模最大、最为壮观、保存最完好的关帝庙。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进行扩建,后又经历代多次增建或重建,恢复、保持了隋代的形制,前后两院自成格局,并有100多间廊房连接,布局严谨,排列对称,主次分明,气概非凡,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宫殿式庙宇建筑群。

天宁寺山西交城县卦山的天宁寺大雄宝殿,一旁建有关帝庙,另一旁为观音殿,意味着关帝与观音可平起平坐。佛教许多寺院中将关羽列为伽蓝(寺庙护法神)。道教把关羽奉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乃至招财进宝、庇佑商贾等多种法力。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很乐意用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来教化臣民,这也是武庙遍天下的原因所在。

真泽宫真泽宫坐落于长治市壶关县紫团山区神郊村,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背靠青山,面对翠微峰,五进院落,规模宏大,建制完整。山门、阴宫、阳宫、望河楼、真泽寝宫、圣公圣母大殿、钟鼓楼、戏楼、梳妆搂等,共计200余间,另有碑碣38通。美丽的传说、精美的建筑,引得四方人士前来参观。

玉皇观玉皇观位于长治市长治县南宋乡南宋村,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创建年代不详。五凤楼及西配殿主体为元代遗物,但楼顶琉璃脊兽、龙凤、人物、花卉为明代作品,精细华丽,完好无损。楼内顶部藻井全用斗拱组成,结构精巧。玉皇大殿屋顶的明代琉璃构件同样精美艳丽。观内尚有钟鼓二楼、配殿、厢房、享亭、斋舍、二垛殿等,布局紧凑严谨。

静乐宫静乐宫在长治市区东北5公里的郊区,坐北向南,呈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有影壁、门亭、过殿、玄帝殿,两侧配以泰山圣母殿、药王诸仙殿及角殿、两庑等建筑。牌匾、雕刻、斗拱、图案等美观精致,规模宏大。这里红墙绿瓦,古朴典雅,是一处供奉道教之神的地方。

龙祥观在长治市平顺县城西北40公里的王曲村,东倚高山,西临漳水,周围林木葱茏,景色优美。建筑坐北向南,依山建造,始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由礼部尚书奏请,皇帝赐额“龙祥。明清时期扩建修葺。现存山门、三清殿、昊天阁、西配殿等。

延庆观坐落在临汾市古县城东北屏风山上的延庆观,创建于宋宣和二年(1120年),竣工于辽延庆初年(1124年),故名延庆观距今已有800余年。观内三清殿古朴典雅,殿前的一株古枞,高18米,围4米余树冠黛青色形似巨伞,异禽常栖。殿东为神龙祠,石崖间泉水汩汩潺潺,清冽甘甜,冬不结冰。水入鱼池,又有锦鳞游泳,人称“活水龙吟。祠南有翠云亭。观外五六百株翠柏,气象瑰丽迷人。

太符观位于吕梁市汾阳市城东北13公里上庙村太符观,始建于金代承安五年(1196年),正殿玉皇大帝及其侍者泥塑7尊,躯体高大,形象逼真可能是明代作品。左右配殿内悬塑满壁表现后土圣母在文武侍从护卫下出巡的场景,造型艺术令人赞叹。其配殿大于正殿的设计打破了庙宇建筑的惯例,实为罕见。殿内有狄青墓碑一座保存完好。

龙泉观吕梁市中阳县柏窳山位于县城东5公里处,峰峦秀丽叠嶂巍然。窳内松环柏抱之中有一处依山而筑的古建筑——

龙泉观,创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十年(1170年)重建距今至少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元、明、清相继重修与扩建,逐步形成现在巍峨雄宏、鳞次栉比的道观建筑群,主要包括为昭济圣母庙建筑群和真武庙两组,有殿堂楼阁60余间,占地3000余平方米,巍巍壮观。

清虚观清虚观位于平遥城内东大街,三进院落,大小殿堂10余座。始建于唐高宗(650年-683年)末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名为清虚观。观内龙虎殿结构奇特。门神青龙、白虎塑像高达5米,气势雄伟。1998年,被开辟为平遥县综合博物馆,所藏宋铁佛像、水陆画、道教木刻神像、28橱“纱阁戏人”、“透灵神碑”等堪称中华瑰宝。

玉皇庙玉皇庙位于晋城泽州县,该庙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是庙里自成体系的300多尊道教诸神彩色泥塑,尤其是二十八宿(亢金龙、女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氐土貉、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泥塑,为国内孤品,表情与神态栩栩如生,反映出中西雕塑艺术合流的轨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思考题]

1.试向游客介绍五台山作为佛教名山之首的重要地位。

2.简述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3.试论关羽作为“三教合一”(佛、道、儒)代表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