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学编成力量。力量是战斗力生成的根本要素,直接影响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随着信息化复合人才的与日俱增,力量编成中的信息含量和人才作用显得更加突出。根据武警总部决策,要着眼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执勤处突体系能力需要,构建结构合理、精干合成、优势互补、多能一体的遂行执勤处突等多样化任务力量体系。执勤力量重点建好“三员一兵一组”一线力量、本队应急力量、友邻增援力量、目标单位和地方治保组织联防力量,确保遇有情况,能整体联动、高效处置。处突力量要以机动支队为主体,以教导队、训练基地和院校为支援,以执勤分队力量为补充,确保能稳定本地、跨区支援、全域机动,有效遂行多样化任务。反恐力量立足信息时代反恐作战需求,进一步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反恐力量建设,大力加强数字化反恐分队和单兵装备,整合作战各要素,优化战斗编组,提高作战能力。抢险救援力量建设应以机动部(分)队为骨干力量、以执勤部(分)队为常备力量、以卫勤应急分队和工化分队为专业力量,完善跨区遂行任务调用机制,确保遇有灾情能迅速反应、快速到位。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大批信息化复合人才作支撑、起作用、保落实。
(二)打造信息化作战指挥人才,牵引武警部队作战指
挥模式由文电指令型向智能遥控型转变
信息化作战指挥人才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而且决定遂行多样化任务的成败。信息化条件下,单靠传统的文书传指、电话发令,已远远不能满足作战指挥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现场透明、实时感知、全程遥控的智能化指挥。近年来,武警部队执勤、处突、维稳、反恐和抢险救灾等军事行动组织指挥,特别是处置****“3·14”和疆独“7·5”暴乱事件组织指挥的成功实践,都证明智能遥控型指挥的可靠性和作战指挥人才过硬的信息素质。因此,必须全力打造一批高素质信息化作战指挥人才,以引领作战指挥模式由文电指令型向智能遥控型转变。
1.健全指挥体制。作战指挥体制在部队组织体制中处于“中枢”地位。其体制编制是否科学,对部队作战行动尤其是组织指挥具有决定性影响,也直接关系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及其成果巩固。信息化指挥人才在作战指挥体制中举足轻重,其结构必须满足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要求。一方面,应根据武警作战指挥特点,调整职能、精干机构、减少层次、明确职责、理顺关系,促进指挥体制向扁平网络化方向发展,形成扁平式指挥结构。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联合指挥机制,明确指挥权限和职责,完善协调运行机制,确保与地方党委、政府及其公安机关联合指挥互联互通、顺畅高效。再一方面,应把勤务管理、战备值班、行动指挥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各级应急响应责权,建立部队内部综合集成、集中统一、灵活高效的指挥机制。
2.创新指挥手段。依托“三网一系统”,进一步构建上下贯通、左右互联、全域管控、高效处置的勤务管控手段。立足功能完备、纵横贯通、实时控制,建立以现场态势信息为支撑、以行动筹划为核心、以力量协同为重点,贯穿武警总部、总队、支队三级指挥机构并延伸到末端,具备信息采集、智能分析、辅助决策、联合作业功能的一体化处突指挥手段。应针对反恐作战高层决策的特点,构建指挥平台与单兵的战术数据链,实现各级指挥员能够指挥到单兵、单兵能够实时将一线情况传输到各级指挥机构。武警部队着眼有效处置大规模突发事件和恐怖事件,建成了以各级指挥中心为固定指挥平台,以综合指挥车为机动指挥平台,集指挥控制、情报侦察、辅助决策和综合保障功能为一体,有武警特色的处突指挥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感知现场、智能决策、实时指挥、高效控制等功能。在处突中,各级指挥中心能够从网上快速搜索到事件基本情况及处置预案,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能够实时掌握机动部队行动位置,以多种通信手段实现“动中通”,将现场图像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精准掌控部队行动。近年来,部队在遂行抗击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抗震救灾、“8·8”舟曲救援、奥运及世博会安保等重大任务中,指挥信息系统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部队向上级直至中央报告情况、指挥部队行动提供了直观依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3.搞好指挥保障。一方面,应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为依据,制定完善与遂行任务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形成门类齐全、上下衔接、配套完善的预案体系,为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提供依据和遵循。另一方面,应大力加强作战数据、侦察情报、机要通信、信息保密、气象水文、兵要地志等要素建设,为部队配备野战指挥器材,全面提高指挥保障能力。
(三)打造信息化管理人才,牵引武警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由管理粗放型向集成精准型转变
信息化管理人才的施管方法是否科学,对转变和优化战斗力生成模式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部队编成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军事管理内涵大大拓展,粗放式管理模式已跟不上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向集成化、精准化转变,使其充分发挥应有功效,保证战斗力持续生成,继而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由管理粗放型向集成精准型转变。
1.加强集中管理。推动武警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实行集中管理是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基本要求。如美军在海湾战争前的信息化建设中,都是各军种独立发展,结果在战场上暴露出明显弊端,军种之间难以相互沟通协调。战后,美军调整了思路,花巨资重新规划通信网络建设,加强了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管理,改建了国防信息系统局,统管全军通信建设。伊拉克战争后,美军于2005年在国防部、军种部、战区司令部和各专业司令部先后设立首席信息官,进一步加强了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管理。美军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由分散到集中的经验,值得我们武警部队研究借鉴。应紧密结合遂行任务实际,大力构建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管理体制,进一步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筹划,制定完善有关制度和技术标准,努力使上下左右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
2.坚持精细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信息时代科学管理的创新模式,有益于提高管理效益。其核心是信息化、系统化、标准化和程序化,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系统化为前提,以标准化为基础,以程序化为途径,确保管理过程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精细管理追求精准、精确、精湛,效益最优。这就要求信息化管理人才应按照管理要素信息化、管理对象数字化、管理系统网络化的目标,对管理进行具体细化,把管理工作的任务、成效和责权利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部门、具体人员,形成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担子的良好局面,确保管理功效充分发挥。近年来,武警部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军械库、兵器室的网络管控,枪支弹药管理双重直控、双人互控、上下联控,做到了一人取不出、外部盗不走、动用能感知、应急有保障;总部、总队(师)两级机关普遍应用GPs定位系统对车辆运行情况进行管控,大大减少了车辆事故。利用连接到基层的信息网,及时将各种教育信息和授课方案分发到基层中队,开展心理咨询、官兵谈心等活动,使部队教育和一人一事思想工作取得空前高效。
3.实行系统管理。信息条件下的部队建设和遂行任务管理层次更多、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应针对武警部队高度分散、点多线长、任务多样等特点,注重运用系统的方法、观点、思路来筹划战斗力生成和提高,克服传统管理理念束缚,树立大系统、大管理、大协作理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有序发展,防止自行其是、自成体系。要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各种需求,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等关系。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具有武警特色的“管理综合集成分析系统”,把科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知识、经验判断和计算机分析相结合,增强管理综合效益,形成整体战斗力。
(四)打造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牵引武警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由传统训练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
在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向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进程中,专业技术和技术人才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专业技术和技术人才作支撑,就没有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是军事训练。人的科技素质再高,武器装备科技含量再大,离开了军事训练,人与武器装备就不能达到有效结合,提高战斗力与实现生成模式转变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在教育训练中的骨干作用,摒弃落后的训练方式和消极保安全思想,凭借先进技术手段助推训练质量提升,确保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由传统训练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
1.探索组训模式。一定的体制编制只是从形式上将人与武器结合起来,而深层次的真正结合必须通过长期训练实践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在加强装备研制和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训练模式,即依托作战指挥自动化信息系统,开展单元合成训练,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实现各类信息融合共享、指挥控制实时高效、战斗行动自主协同;采取指挥所演习等形式,组织侦察情报、指挥控制、通信保障、装备保障、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单要素、多要素、全要素集成训练,实现内部系统互联、信息互通;按照指挥机构全、指挥手段全、参战力量全、保障要素全的要求,认真确定训练编组,进行全系统全要素整体融合与动态检验性训练,并大力开展首长机关指挥对抗训练,不断提高指挥谋略水平和业务技能。
2.更新训练内容。按照信息时代遂行多样化任务要求设计训练内容,把掌握信息技术和系统运用、组织实施信息作战摆到重要位置。大力强化信息主导、综合集成、资源共享等理念,运用信息化建设新成果促进军事训练,把学习信息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战法作为重要内容突出出来,使之成为战斗力生成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