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人生是长跑
31076100000009

第9章 孩子读大学,妈妈成陪读

第二篇 成年篇

2012年9月1日,正是全国各地大学开学的日子,河南省内的高速公路上却发生了一起多人伤亡的车祸,后据媒体报道,这辆因与前面的大货车追尾而发生惨祸的小轿车是河南郑州一个家庭送女儿去大学报到的。

这个家庭的女孩儿考上了河南省内的一所大学,大学离她的家也就100多公里,可女孩儿的爸爸、妈妈、大姨、二姨和舅舅都挤上了那辆小轿车,为的是送女孩儿去大学报到,可不承想路上的车祸,让女孩儿与妈妈、大姨、二姨当场殒命,爸爸和舅舅也身受重伤,女孩儿的大学梦也戛然而止。这个事故的发生虽然特别有偶然性,但是中国父母热衷于送孩子到大学报到的热情却仍然有增无减。

前几年,北京某著名高校曾遭到媒体集体吐槽,说学校的管理极不人性化,新生报到的那几天,许多来送孩子的家长晚上没地方休息,又不舍得去住宾馆,只好在学校的操场上过夜。

初秋的北京冷风沁骨,可没有人去体谅这些家长,给他们一个栖身之地。

为此,学校也为难地表态,每当新生报到的时候,学校里人满为患,以学校的能力实在接待不了这么多的家长。不过,学校虽然表示在这几天让家长满意难度很大,还是做了一系列的调整。2012年就有一些学校把校园里的体育馆对家长开放,这样家长至少在那几天有了一片屋顶,不用再风餐露宿,在冷风里面瑟瑟发抖了。

尽管学校在尽量想办法解决家长来送孩子入学报到时的困难,但我仍然无法理解家长们为什么需要如此兴师动众、浩浩荡荡地组团来送孩子入学。

就孩子来说,进入大学校园基本上已成年,由于现在的孩子从小就会到各地旅游,应该也不太会存在第一次出远门的问题,到大学报到应该是这些孩子长大,证明自己有独立能力的第一个机会,为什么家长们不肯放手?

我曾经跟很多大学生聊过这个话题,大多数孩子不赞成父母来送自己报到。他们说:“父母好烦啊,走到哪里他们都不放心,好像我们永远长不大似的,老担心我们什么也干不好,老想把什么事都替我们做好,其实他们这样做,我们真的很不喜欢。”

尽管孩子们并不喜欢父母陪他们来大学报到,可陪孩子来的父母一年比一年多,而且,不光是父母,有时候一个孩子报到,他的身后得跟着七八位家人,什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姑、姨妈、舅舅……几乎只要有时间的家人都会跟着孩子到大学报到。

有一次,我在一所大学校园里遇上领着七八位家人来送孩子报到的父亲,我问他怎么这么多人来送孩子入大学?

这位爸爸骄傲地说:“都是因为荣耀嘛,孩子争气考了名牌大学,这些家人都是来感受一下这种荣耀的。”

我问一位妈妈为什么来送女儿?这位妈妈说,就是不放心女儿,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家,什么也不会弄,爸爸、妈妈来可以帮她做很多事,再说也可以到校园里来看看是不是安全,主要还是不放心孩子。

父母们如此积极主动,可到了校园里孩子在做什么呢?我在一所大学校园里看到,报到的队伍很长,但大多数是父母在排队,因为太阳下面很晒。有的学校规定,入学手续都只能学生本人来办,于是,父母让孩子在树荫下玩着iPad等着,自己在太阳下帮孩子排队,等排到了再招呼孩子过来办手续。

好容易手续办完了进入学生宿舍,跑里跑外、打水擦地、收拾床铺、拉蚊帐的都是父母,我们的大学生这时候都成了天之骄子,有的玩儿iPad,有的玩儿手机,就是没有伸出手来帮父母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做点儿什么的,可这毕竟是他们报到啊。

父母在宿舍里忙完了还不算,一会儿去超市采购一大堆东西,吃的、喝的、用的全有,给孩子囤着,生怕孩子缺着。所以,每年大学开学的日子,高校周边的大小超市都得备足了货,就这样还经常一天之内货架就空了。

孩子上大学本来是他人生中最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锻炼,可在中国父母的方式中,孩子们不仅失去了这难得的、可能人生最初的独立机会,还更加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到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别看我上大学了,我还远远没有长大,我还很需要父母。”

有这样的父母,中国的孩子想要迈出独立的一步该有多难啊。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在父母组成亲友团到大学里送孩子报到已不算是事儿。2012年秋天,武汉某大学一位来自东北的男生来到校园报到,与其他同学都是带着行李箱入学不同,这位男生不仅带着行李箱,还带着他的妈妈。

由于考上的是外省的大学,这位从小没离开过妈妈的男生说什么也不想去报到,一心想要复读,明年考一所本省的大学,因为他不想离家太远。妈妈不想让儿子失去这次入读武汉这所重点大学的机会,百般劝儿子去报到,最后,男生同意去大学报到,但条件是要妈妈提前退休,陪自己到武汉去读大学。

最终为了儿子的大学学业,这位妈妈选择了提前退休,陪儿子来到了武汉就读。

据我的调查了解,现在做大学生的陪读父母的家庭也不在少数,为了让孩子专心地读大学,不少父母辞去了工作,来到孩子读大学的城市,在孩子的学校周边租房定居下来,就是为了能够更近距离地照顾孩子的生活。

有的家庭不得不为此夫妻两地分居,妈妈陪读,爸爸工作,或妈妈工作,爸爸陪读,只有节假日一家人才能团聚一下,陪读父母的增多,直接拉动了高校周边民房的租金,一个月一两千元的租房费是必需的。

中国的父母们真是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对于已成年的孩子,还要寸步不离地悉心守候,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够放心,可他们这样做什么时候孩子才能长大?

对于父母的陪读,很多孩子显然很受用。

小文是个大二的学生,他在北京读书,妈妈从河南老家来陪他已经两年了,他说,刚刚到学校的时候,夜里经常想家睡不着觉,跟同学交流的也不多,感觉很孤独,后来,他经常半夜给父母打电话,说坚持不下去了,不想读了,把父母吓坏了,很快,妈妈就决定来北京租房,陪他一起读书。

现在爸爸在老家工作,妈妈在这边陪他,过节的时候爸爸也会来看他,让他心里踏实了很多,每个周末都可以在家吃到妈妈烧的家乡菜,他很开心,情绪也好多了。

音音是学民乐的大三学生,她的父母从她考进音乐学院就决定来北京陪读,为此父亲还提前退了休,家里所有的家当都搬来了北京,父亲还在北京的一家大超市找到了工作,有父母的陪伴,音音感觉自己一点儿也不孤单,班里的同学各忙各的,很少交流,刚开始她有些失落,因为交不到朋友,可后来父母来了,音音除了上课,总喜欢在家里待着,对与同学的交往也不那么看重了。

虽然不少孩子都觉得父母来陪读是一件好事,但我觉得这真的不是一件特简单的事儿,本身父母应该想想这孩子读大学主要是来干什么来了?

我想孩子读大学应该有这样几件主要的事儿需要掌握:

第一,掌握知识和专业技能;

第二,学会与人交往,积累人脉;

第三,参与社会实践,获得生活体验;

第四,独立生活,掌握生存能力;

第五,生活艰苦一点儿,磨炼意志。

我想至少这五件事需要孩子在大学阶段完成,可现在父母的做法基本上让孩子失去了这些机会。

父母送孩子到大学报到,替他跑前忙后,把一切都替他安排好,不仅让孩子无法检验他是否能独立,还培养了孩子的惰性,现在有些大学生有多懒,看看他们的内务就知道。

不是宿舍里一片狼藉,就是宁愿花钱找保洁工也不愿意自己动手打扫一下卫生,在网上交友,在网上购物,有的学生懒到连食堂都不想去,不是叫外卖就是吃泡面,可他要是为了钻研学习如此用功也就罢了,常常的如此节省时间是为了上网玩游戏。

现在有些大学生真的让很多大学老师无法忍受,一边上课一边谈恋爱,一边上课一边嗑瓜子,老师要是批评两句,马上就去校长那儿投诉,真的是既没教养又没风度。

这就是我们的家长组团送到校园的大学生,本来这一代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就很差,社会交往能力也很弱,可父母仍要把他们的这些机会都拿掉。父母陪读表面上是双赢,父母守在孩子身边心里踏实了,而孩子也有了感情依托,但在我看来却是双输,父母放弃了自己的生活选择陪读,甚至为了陪读夫妻分居两地,生活失去了安宁,孩子因为有了父母的陪伴,更加疏于与同学的交往,独立的意识更加得不到成长,独立生存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弱,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没有好处。

一些父母选择陪读还因为不放心孩子,怕孩子在外面学坏了,不好好学习。我想说的是父母能跟孩子一辈子吗?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大多数孩子已满18岁,是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作为一个公民,他连是非都无法判断,连好的坏的都无法区分,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

但是,这种判断能力绝不是要靠父母来替他把握的,他需要靠自己在社会上的经历,在生活中的体验,去锻炼这种能力,建立自己的是非观的。父母的一路包办,只会让孩子失去这种机会,进而无法赢得自我判断是非的能力。

而缺乏是非判断的能力常常让孩子误入歧途,近几年北京某检察院就已经办了多起高材生的犯罪案。前不久,在北京某重点大学就读的大学生白某,就因在学校的自习室和其他高校的自习室、宿舍疯狂盗窃被批捕,这位昔日中考、高考均是状元的高材生,其实并不是为了金钱而选择盗窃,因为他所偷的东西都没有销赃。由于学习压力比较大,他感到用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己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情绪,所以,就选择一再对自己的同学或别的学校的学生下手。

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白某一直是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学习尖子,可由于抗压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与人交往与相处,白某的思想一直比较封闭,虽然,每次盗窃后他都很后悔,可是为了那种心跳的感觉,他屡屡不能控制自己,他以为自己没有去销赃就不应该算犯罪。事实证明,这位高材生实际上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别看他已经21岁,却非常的不成熟,甚至有些天真,这实际上跟家长的过度呵护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很多家长对孩子缺乏信任感,不相信他们有独立的能力,不相信他们会独自面对生活,甚至不相信他们离了家长照样可以过得很好,而送孩子去大学校园报到或直接陪读就是父母的这种不信任感的一次集体爆发。

而因为长期以来都是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生活,除了负责把学习搞好,其他一概不需要操心的孩子,其独立生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实在有些不尽如人意。有的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基本上是生活的低能儿,除了会考试,自己的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这也难怪家长不放心。

我有一个朋友的儿子到美国留学,待了半年回来,带回了两个装得满满的大箱子,朋友以为儿子给家人买了很多礼物,可打开一看全是换下来的脏衣服,因为儿子不会自己洗衣服,出去洗又很贵还浪费时间,所以,孩子索性就把脏衣服全都攒起来带回国来让妈妈洗。

南京的一位大学生入学时带了400双袜子,因为他不会洗袜子,只好脏了就扔掉,只穿新袜子。

有些家住本地的大学女生,每天打扮得时尚漂亮,内务却无法让人恭维,内裤、袜子统统都攒起来,周末带回家让父母给洗,这样的例子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实在不胜枚举。

可是是谁让这些孩子已经成年却无法打理自己的生活?是谁没有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自立的习惯,让他们具备至少把自己的生活能够承担起来的能力?唯一的答案就是父母。

在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生活水平比我们高多了,物质方面也比我们更丰厚,但西方国家的孩子普遍都懂得自立,由于父母和孩子的生活都相对独立,他们的孩子成年以后对父母的关照并不多,但也很少见处处依赖父母,离了父母寸步难行的孩子。如果有这样的孩子,那他的社会评价一定不好,他自己也会在同龄人当中觉得很没面子。所以,长大以后就得走出家门独立是西方孩子普遍的人格特征。

独立,让孩子更加有自信,也更加有抗打击能力,能更加主动地去迎接挑战,直面生活中的困难。现在很多中国已成年的孩子对自己缺乏自信,不能对抗压力,动辄逃避竞争,只想躲在父母的羽翼下享受现成的生活,对未来缺乏追求,这首先跟他们缺少独立的意识和独立的能力有直接关系。

想让孩子拥有独立的意识,父母首先要给他机会,让他尝试各种不同的经历,让他自己去面对、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明白父母的责任是有始有终的,父母对他的关照在他成年以后就要告一段落,剩下的路他要自己去走,他才可能真正地找到自己的人生。

别担心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吃亏,其实只有生活最会教育人。孩子的人生经验一定要在生活中历练才能越来越丰富,父母的经验对孩子来说常常是间接的,而自己所经历的才是最直接的,这会让他铭记一辈子。吃点儿小亏、磕磕碰碰,对孩子来说只会让他锻炼得更结实,就很多孩子的成长经历来看,经历点儿小磨难的孩子一定比什么都一帆风顺的孩子生存能力更强一些,而父母的过度保护只会让孩子更加脆弱,更加容易出问题。

其次,独立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现在许多孩子并不是不想独立,而是缺乏独立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常常来自于父母的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开始得越早越好,一方面它是一种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给了孩子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懂事而且承担意识特别强,成年以后更不需要父母再为他操心。

有的父母也许会说,我也想让孩子早点儿独立,可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懂得独立呢?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承担”,让孩子承担他自己的那份责任,承担他自己的生活,承担他自己的学习,以及承担他自己的选择,尤其在孩子成年以后,父母应减少对孩子的承担,该让他自己做的,父母要舍得让孩子自己尝试,做不好你可以帮他,但决不要替他去做。父母应该把承担责任的机会让给孩子,让他们懂得为自己负责任。当孩子意识到了他的责任,他就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可当孩子自己有了责任感,父母就真的不再需要为他们担心了。

王展是北京某大学的大三学生,回忆起当年他只身一人从遥远的甘肃兰州到北京的大学报到,他至今还颇有感慨。他说,那是他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儿,父母本来拿定了主意要来送他,可却让王展挡住了。

他希望自己经历一次,检验自己是否离开了父母也能生存下去。一路很顺利他来到了北京,在收拾宿舍时很多为自己孩子忙乎的家长很同情地看着他,以为他的家长没钱陪他来北京的大学报到,王展坦然地说:“我的父母都是政府公务员,他们完全有条件陪我来,可是我拒绝了,我认为上大学是我自己的事儿,从现在开始我就要自己承担,否则,我怎么算是长大了呢。”

王展到学校以后很快就办好了自己的手续,还开始帮别的同学的忙,他觉得这个过程真的很享受,他终于有证明自己可以独立生活的机会了。

实际上在大学校园里像王展这样自己报到的孩子也很多,他们的独立很容易让他们赢得同学和老师的尊重,会为他们的校园生活带来愉快的开端。

孩子走进大学是他第一次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的标志,父母把他送上远行的火车或者飞机就可以了,想要到孩子的大学看看,完全可以等他放假的时候再来,让孩子自己有勇气走进大学校园报到,这绝对是对他的一个考验。如果他独自面对,他会学会处理很多事情,会主动与同学交往,会懂得为自己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生活氛围。而父母陪他来,只会让他学会依赖和等待,依赖父母解决问题,等待父母把一切给他安排好,这真的无助于孩子的校园生活。

让孩子自己走吧,相信他能够独立地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把信任还给孩子,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锻炼的机会了。孩子长大了,终究要学会自己走路,既然未来的路你不能一直陪伴他,那么,越早让他自己上路就越对他有帮助。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父母要懂得这也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