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山川锦绣:地理卷
31055900000021

第21章 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3)

河西走廊西部气候极干燥,生境条件严酷,形成了暖温带典型荒漠植被。在广阔的洪积砾石或砂砾质戈壁上,分布较广的地带性植被有红砂、珍珠猪毛菜、泡泡刺等群落。处于暖温带荒漠的西祁连山—阿尔金山,由于具有极端干旱的温带大陆荒漠气候,最大降水高度高,生长季湿度随海拔高度变化大,发育着独特的山地垂直带谱。其特点是山地荒漠带和山地草原带甚为发达,成为植被主体,而中生的山地森林和山地灌丛则完全缺失,垂直带谱主要由4个植被带组成:

(1)山地荒漠带分布在海拔2500m以下,群落组成特点为红砂,泡泡刺荒漠占据着基带的下部,其上部则为合头草荒漠,向上又为蒿叶猪毛菜、尖叶盐爪爪荒漠所代替。河谷地多为水柏枝灌木。

(2)山地草原带海拔高度约2500m~3300m,下部多荒漠成分如蒿叶猪毛菜、多根葱和沙生针茅组成的荒漠草原群落,上部主要是克氏针茅、冰草草原和紫花针茅、冰草草原。

(3)高寒草原带海拔高度约3300m~3800m,既有山地草原成分也有草甸成分,还有高寒草原成分,为三者的混合。

(4)高寒荒漠带海拔高度约3800m以上,主要为高山岩屑坡稀疏植被,由垫伏驼绒藜、水母雪莲花、矮亚菊、垫伏蚤缀等组成。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

一、甘肃的生物多样性

甘肃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诸方面。

1、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

就自然景观而言,地球上的各个部分都有其特色,不能互相取代。但一般来说,辽阔的国土会拥有较多独特的自然景观。甘肃拥有4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远不如新疆等省区,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就自然景观的多样性、独特性而言,并不比其他省区为差,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省区之一。从高耸的青藏高原、嵯峨的西秦岭山地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广阔无垠的戈壁沙漠,这些地域类型的交错与过渡,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以植被类型为例,包括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草原和荒漠、亚高山灌丛、高山草甸等7大陆地生态系统。这种区域植被的差异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无疑决定了甘肃物种的多样性。

2、地理成分复杂,动植物种类繁多

植物地理区系是生物多样性的又一重要指标。由于复杂的自然条件加上悠久的自然历史演化,甘肃省植物组成表现出各种地理成分交汇、新老成分同时存在等特点,成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亚洲中部荒漠植物亚区的交汇带。从阿尔金山向东,沿祁连山至乌鞘岭为亚洲荒漠和青藏高原高寒荒漠的过渡带。乌鞘岭经永登、景泰、华池一线是植物分布的南北交汇带。自乌鞘岭南下,经永登、康乐、宕昌等地达徽县、两当南部一线是中国—日本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的过渡带。前者在省境主要以油松、华山松、白皮松、铁杉等为优势种组成混交林和次生林;后者则主要是以云杉和冷杉两属中的一些种为优势的大面积原始纯林或混交林,甘肃冷杉属的种类大都分布在这里。显然,正是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不同生态习性和不同区系来源的生物种属提供了各种适宜的生存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约有高等植物4500余种,蕨类植物39科78属292种,分别占全国的80%、70.6%、26%,有被子植物198科980属4000余种,分别占全国的66%、32.6%和16%。甘肃也是脊椎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的省区,有鱼类6目8科36属49种,两栖类9科24种,爬行类58种,鸟类17目54科564种,哺乳类8目98属175种。全省分布有野生陆栖脊椎动物822种和亚种,112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82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35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保护种类。属于国家规定一类保护的珍稀动物共有24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扭角羚)、赛加羚牛(高鼻羚牛)、野马、野驴、野骆驼、野耗牛、梅花鹿、白唇鹿、黑颈鹤等。属于二类保护的动物有24种,如小熊猫、藏羚、盘羊、毛冠鹿、藏雪鸡等。属于三类保护的动物有42种。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特有种属丰富

甘肃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对于动植物的发展演化也是有利的。在第四纪冰期时,本省未直接受到北方大陆冰盖的破坏,生物演化只受到山麓冰川和范围有限的冰缘气候的影响,所以特有种属异常丰富,分布也比较混杂。尤其是西秦岭山区基本保持了自第三纪以来的温暖气候条件,成为亚洲大陆著名的喜暖动植物的避难所之一,保存了一些古老的物种,有些还是活化石即孑遗成分。如植物中的银杏、杜仲、珙桐等,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等,它们均受到国际上的极大关注。

在特有植物中,单种科有连香树科的连香树、珙桐科的珙桐、水青树科的水青树和大血藤科的大血藤。分类上孤立、形态上特殊的单种属,主要有独叶草、串果藤、车前紫草和异野芝麻等。代表起源古老或残遗的少种属(指全属只含2种~6种的属),有秦岭藤、马尿泡、双果芥和龙头草等。

二、主要动植物资源

1、森林和草场(地)资源

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据第五次全省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省林业用地面积802.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9.9%,远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12%的水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衔山10大片。全省活立木蓄积量1.993亿m3。其中天然林蓄积1.628亿m3,人工林蓄积1439.1万m3,疏林蓄积435.77万m3,散生木蓄积505.67万m3,四旁树蓄积1272.38万m3。

甘肃草场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三种。其中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衔山、哈思山、关山等地,这些地方海拔一般在2400m~4200m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特别是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甘南草场以水草丰美著称,有“亚洲第一草场”之誉。

2、植物资源

甘肃境内野生植物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主要资源7大类:(1)油料植物有100多种,如文冠果(木瓜)、苍耳、沙蒿、水柏、野核桃、油桐等。(2)纤维和造纸原料植物约近百种,如罗布麻、浪麻、龙须草、马莲、芨芨草等。(3)淀粉及酿造类植物20多种,如橡子、沙枣、蕨根、魔芋、沙米、土茯等。(4)野生化工原料及检皮类有20多种,如栓皮栎、五倍子、槐、猫屎瓜等。(5)野生果类100多种,如中华猕猴桃、樱桃、山葡萄、枇杷、板栗、沙棘等。(6)野生药材951种,有大黄、当归、甘草、红黄芪、锁阳、肉苁蓉、天麻等。(7)特种食用植物10多种,其中比较名贵的野生植物有发菜、蕨菜、木耳、蕨麻、黄花菜、地软、羊肚、蘑菇、鹿角等。

3、动物资源

甘肃境内共有野生陆生脊椎动物822种。其中两栖动物32种,爬行动物63种,鸟类572种,哺乳动物163种。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康县、成县、天水、两当等地。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出产大熊猫、金丝猴、麝、猞猁、扫雪等世界珍贵动物,并对梅花鹿、马鹿、麝进行人工饲养。此外,还有鱼类资源102种,其中大鲵、山溪鲵等十分珍贵(图6.2)。

主要畜种禽种有马、驴、骡、牛、羊、骆驼等。甘肃养马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汉武帝时期,西北边境设有官马场36处。民间养马亦较繁盛。自汉至今,一直是我国养马业的重地。建国后,还先后引进和改良了阿尔登、整顿河、卡拉巴依马等品种,养马、驴、牛等得到了发展。禽种,除对静宁鸡、太平鸡、临洮鸡等杂交改良外,现主要有来航鸡、澳洲黑、狼山鸡等优良品种。水禽有北京鸭、麻鸭等品种。

4、药材资源

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包括野生),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药用植物951种,动物87种。目前经营的主要药用植物有450种,如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红花、贝母、天麻、杜仲、灵芝、羌活、冬虫草等,特别是“岷当”、“纹党”产量大、质量好,是闻名中外的出口药材。近年,又先后引入生地、人参、黄连、山芋肉、元胡、伊贝等外地药材多种,有计划的扩大了药材栽培面积,并在甘肃的文县建立了香獐自然保护区、在肃南县办起了养鹿场。

三、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自然保护区是一个泛称,实际上,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与管理,有些国家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超过整个国土面积的5%~10%。

甘肃省自1963年在文县白水江支流让水河流域设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以来,全省目前已建立自然保护区58处,保护区面积约99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处(表6.1)面积685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44处,面积310万公顷。这些保护区保护了甘肃省90%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的湿地生态环境,使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白唇鹿、雪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免于灭绝,并且种群数量稳步发展。但也存在类型单调、分布不均、许多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域无人问津或继续遭到破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