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入秦是一项跨流域引水的大型水利工程,它将大通河水从甘肃省天祝县与青海省互助县交界的天堂寺截引,东调到兰州市以北60km处的秦王川地区,开发灌溉农业,安置贫困移民,是甘肃省和国家“八五”、“九五”重点建设项目。引大入秦主体工程的成功建设,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部工程包括渠首引水枢纽、总干渠、东一、二干渠、69条支渠及斗渠以下的田间配套工程。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总长254.85km,69条支渠总长约840km。工程建筑物繁多,以隧洞群为主要特征,隧洞总长135.58km。另有倒虹吸3座,长l.75km,渡槽44座,长11.75km。设计引水流量32m3/s,加大流量36m3/s,年引水4.43亿m3。工程建设中创造了一系列辉煌成绩,如全长15.723km的盘道岭隧洞为国内和亚洲最长的输水隧洞;先明峡、水磨沟两座倒虹吸由两根直径2.65m的钢管并排组成,气势磅礴,凌空飞架,十分壮观,其中先明峡倒虹吸最大工作水头107m,属亚洲之最,水磨沟倒虹吸全长567.96m,属国内最大的钢制倒虹吸;庄浪河渡槽全长2194.8m,横跨庄浪河、兰新铁路、312国道及汉、明长城遗址,设计新颖,施工科学,为国内最大渡槽之一(图5.5)。引大工程原规划灌溉面积86万亩,采取节水措施可浇灌100万亩以上的土地。在可以预见的近期内,引大工程将全部建成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四、渭河和泾河
渭河,一称渭水,黄河最大支流。在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陕西省中部。干流源出渭源县鸟鼠山南的豁豁山,至渭源县清源镇东北汇合源出鸟鼠山的禹河,始称渭河(图5.6)。东流至武山县纳榜沙河、山丹河和大南河,经甘谷县北纳散渡河,到天水市有葫芦河、西河、永川河、牛头河等注入。再东流出陇山入陕西省境,经宝鸡、咸阳、渭南等地,纳千河、泾河、北洛河,南汇秦岭北坡诸水,横贯“八百里秦川”,至潼关入黄河。全长818km,流域面积6.25万km2,其中甘肃境内流域面积2.56万km2。年径流量84亿m3,甘肃境内23.9亿m3。
渭河水系走向与地质构造线走向相一致,如葫芦河与贺兰山—陇山地轴走向对应,榜沙河与秦岭褶皱带走向相对应,渭河干流与天水—循化深层断裂带相对应等。河流转折点受控于地层岩性,如榜沙河入汇口受花岗岩侵入体控制,由东西向转折为正北以直角汇入干流。支流水系受秦岭和祁连山、六盘山等地质构造的影响,呈不对称分布。南岸支流来自秦岭,河短流急,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北岸支流来自黄土高原,源远流长,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大。同时,北岸广大黄土高原下覆第三系泥岩,岩性均匀,水平稍倾层理,在此基础上发育多组树枝状支流水系,典型形态如葫芦河等。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km,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在甘肃境内河谷川峡相间,有九峡九川,最大的川地为陇西川,长71km;最长的峡谷是宝鸡峡,长130km。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km,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型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km。
流域地势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渭河源头豁豁山海拔3495m,东部六盘山海拔2900m~2700m,南部嘉陵江与渭河分水岭海拔2500m~2100m,北部与黄河分水岭2500m。流域气候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具有冬季雨雪少、无霜期短、春季升温快、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气温6℃~14℃,无霜期120天~220天。流域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受东亚季风环流和流域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冬春少雨的环流背景,降水量仅占年总量的20%。夏秋季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展西延,西南季风盛行,并伴有地形动力抬升作用,使降水量大增,4月~9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450mm~700mm,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如张家川年降水量为607mm,而通渭年降水量仅为440mm。径流量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月~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m3/s,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m3/s(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800m3/s(1898年)。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渭河年输沙量5.5亿t,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上游以及北岸泾河、北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以悬移质为主,是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t、3.09亿t、0.97亿t。河道来水含沙量大,不仅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同时淤库淤渠,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问题。渭河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现因河道淤浅,陆运发达,已无航运可言。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000渐变为1/6000,常有洪泛发生。
°泾河是黄河的三级支流,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老龙潭(图5.7)。东北流出崆峒峡入甘肃省平凉市,北纳颉河、小路河、大路河、潘杨涧河,至泾川县南汇汭河,北纳洪河、蒲河、马莲河,南流入陕西省境,有达溪河及黑河注入,形成辐射状水系,再东南流至高陵县南汇入渭河。泾河是黄河中游的较大支流,全长455km,流域面积约4.54万km2。甘肃境长171km,流域面积3.12万km2。干流河出崆峒峡至陕西彬县早饭头,河谷长209km,跌水少,多沙滩,河谷宽。其中平凉—泾川间右岸滩地平坦,为泾河最大的川区。早饭头—张家山间河流穿行于峡谷中,坡陡流急,多有险滩,水力较丰。张家山以下,两岸为黄土阶地,属关中平原,地势地坦,水流平稳,比降仅1%,土壤肥沃,宜于灌溉。因其流域面积大,年径流量达21.4亿m3,加之输沙量大(居全国江河支流之冠),其径流和泥沙都是黄河支流中较多的河流,与黄河关系密切。因此,习惯上多将其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视为一级支流,常与渭河本流并称为泾、洛、渭河。
泾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550mm,65%以上集中在5月~10月,径流主要靠夏秋降雨补给。因流经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流深切黄土高原和丘陵100m~150m),植被稀少,多暴雨,故以洪水猛、泥沙多著称。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洪、枯水流量相差悬殊,1933年8月5日张家山站最大洪水流量9200m3/s,1977年4月15日最小流量只有1.94m3/s。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含沙量141kg/m3,为黄河的3倍多,最大含沙量1430kg/m3,年均输沙模数为7150t/km2。春秋时代,即有“泾以渭浊”之说。战国时称泾水为“填閼之水”,及至秦、汉,已是“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了,并有泥水(马莲河)、泥阳等地名。唐代,杜甫在诗作中也多次写有“浊泾清渭河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肠断秦川流浊泾”等诗句。泾河流域水利开发很早,秦时开郑国渠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上游平凉、泾川等地也远自唐代即已开渠兴利。现在上、中游修筑水库,下游扩建泾惠渠灌溉工程,增加了灌溉面积。耕地占全流域面积近1/3,是西北地区著名的产粮区,董志原素有“陇东粮仓”之称。20世纪50年代初设立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在南小河沟进行流域综合治理,为流域水土保持起着典范作用。流域内还蕴藏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油母页岩、建筑材料等矿产,有被命名长(武)庆(阳)的油田。
(第三节)内陆河水系
根据统计,源于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的大小河流共有57条,分属石羊河、黑河及疏勒河三大水系。在三大内流水系中以黑河水系(下游称额济纳河)流域面积最大,长度最长(800km),径流量最大(40亿m3),并北流注入阿拉善高原索果诺尔与嗄顺诺尔。此外,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尚有苏干湖独立水系。
一、石羊河
石羊河古名谷水、马城河、白亭河,河西走廊第3大内陆河。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在干旱区中降水条件相对较好。全水系自东而西,主要支流有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南营)河、西营河、东大河及西大河(下游名金川河)等8条河流组成,均源出祁连山东段。径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兼有冰雪融水成分。石羊河全长250km,下游原来注入民勤县北部的青土湖和白亭海,即汉代的休屠泽和野猪泽,但是现在终端湖已经干涸。石羊河在史书中记载得比较早且相当详细。《汉书·地理志》记载威武郡姑臧县注:“南山,谷水所出,北至威武入海,行七百九十里”。《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古代地理著作均将其称为马城河。五代时期,因石羊河终端湖为白亭海,故称其为白亭河。近代称谷水为石羊大河,因传说有石羊在河边饮水而得名。
干流上游杂木河,源出祁连山脉东段冷龙岭东段的主峰大雪山。坡陡流急,杂木寺平水年年均流量7.90m3/s,年均径流量达2.49亿m3。自塔儿庄出山,入河西走廊东段为中游,过武威接纳冲积扇缘泉水复向东北,名石羊大河。红崖山以北为下游,原分为大东、大西两河,现筑成东西干渠。继续东北行,最后没入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盆地北部。河流补给山区降水占61%,地下水占31%,冰雪融水占8%;平原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和灌溉入渗补给。出山口多年平均径流量50.5m3/s,年径流量15.91亿m3,6月~9月占70%左右。上游祁连山区降水丰富,有64.8km2冰川和残留林木,是河流的水源补给地。山区河流呈树枝状,干流出山时,切穿山体,形成峡谷,今多为水库坝址。出山后进入走廊平地,河道在冲积、洪积扇上漫流呈放射状,水流渗漏严重,河水断流。地下潜流在冲积扇前缘出露,汇集成红水、白塔、羊下坝、海藏寺等泉水河,形成武威和永昌诸绿洲,灌溉农业发达。流域下游是民勤绿洲,史前曾存在过古终端湖泊—猪野泽,2万年前高湖面海拔达1317m、水域面积约1680km2。终端湖如白亭海及青土湖等近期均已消失。
流域东以乌鞘岭与黄河水系域为界,西以大黄山与黑河流域为界,总面积4.16万km2,广大地区属暖温带半荒漠、干旱荒漠及荒漠绿洲景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急剧倾斜,南面东大河上游的冷龙岭最高峰岗什卡大坂海拔5254m;北部被浩瀚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最低处在民勤县东北,海拔1287m。由东向西,全流域建成100万m3以上水库15座,其中以大靖峡、黄羊河、南营、西营、红崖山及金川峡等水库较大。除大靖河外,中部6条河于武威城附近汇成石羊大河干流入红崖山水库(图5.8)后进入民勤盆地,西大河及东大河部分在永昌城北汇成金川河入金川峡水库后进入金昌盆地。
二、黑河
黑河曾名弱水、羌谷水、鲜水、张掖水等,沿线是古代酒泉、张掖等地通往居延的重要通道,故关于它的记载相当早且比较详细。我国最早的地理文献《尚书°°禹贡》篇,有“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的记载。《汉书·地理志》金城郡临羌县下注称,西有弱水。张掖郡觻得县下注:“羌谷水出羌中,东北至居延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明代将弱水称之为张掖河或黑河。
黑河是河西地区最大的内陆水系,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全长821km(甘肃境内345km),由源于东起山丹西至酒泉的走廊南山的山丹河、洪水河、黑河、梨园河、摆浪河、马营河、丰乐河、洪水坝河及讨赖河等支流组成。黑河中上游名甘州河或张掖河,源于祁连山脉走廊南山的南坡,甘、青省界附近的白沙沟脑海拔4400m处。东南流经纵谷草地,沿途纳许多支流,至青海省祁连县黄藏寺纳东南来的鄂博河(八宝河,源于金瑶岭),转向西北进入甘肃省境,穿走廊南山80km横谷,水深流急,至莺落峡口出山。莺落峡站平水年年均流量50.0m3/s,年径流量15.8亿m3,为河西诸河之冠。莺落峡以北为中游,入走廊平地于张掖市乌江堡以北汇山丹河,因受龙首山屏障转向西流,经临泽县汇梨园河,至高台正义峡出合黎山与金塔南山间的缺口后即为下游。黑河水系由35条独立出山河流(或沟道)组成,其中集水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主要支流有大马营河(山丹河上游)、童子坝河、民乐洪水河、梨园河、摆浪河、马营河、丰乐河、酒泉洪水河、托来河(北大河上游)等,均源于祁连山中段,以雨水补给为主,冰雪融水次之,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113m3/s,年径流量35.6亿m3。其中,6月~9月水量,深山河占70%以下,浅山河占30%以上。
黑河下游流经金塔盆地东端,水量大减。至鼎新后有讨赖河(北大河)自西来会(今已无水),复东北流,进入居延海盆地干三角洲。金塔县天仓到内蒙古额济纳旗湖西新村称弱水或称额济纳河,河道宽浅流缓,过青山头后,分东、西两河。东河(纳林河)入索果诺尔(东居延海),为淡水湖(图5.9);西河(木林河,出常干涸)流入嘎顺淖尔(西居延海),为咸水湖。
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东、南分别与石羊河、大通河流域相邻,西与托来河、疏勒河流域相接,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接壤。祁连山水系呈辐射—格状分布。流域范围涉及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三省(自治区),国土总面积14.29万km2。其中甘肃省6.18万km2,青海省1.04万km2,内蒙古自治区约7.07万km2。随着中游用水的不断增加,部分支流逐步与干流失去地表水力联系,形成东、中、西3个独立的子水系。其中西部子水系包括托来河、洪水河等,归属于金塔盆地,面积2.1万km2;中部子水系包括马营河、丰乐河等,归属于高台盐池—明花盆地,面积0.6万平方公里;东部子水系即黑河干流水系,包括黑河干流、梨园河及20多条沿山小支流,面积11.6万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