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黄河干流的串珠状地形外,支流上也有不少河谷盆地,如洮河中游的临洮盆地、庄浪河的永登盆地、大夏河的临夏盆地、宛川河的榆中金崖盆地以及祖厉河的定西、会宁盆地等。这类盆地两端不一定都有峡谷阻隔,主要是流水侧蚀拓宽河谷的结果。东南部的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也有峡谷段和较宽的河谷盆地,较大的盆地有天水、三阳川、甘谷—武山、陇西—首阳等盆地。黄河流经的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300mm~600mm之间,加之蒸发强,径流量相对贫乏。虽系我国第二大河,年径流量仅为480亿m3,还不及长江一条中等大小的支流(如乌江549亿m3)。同时,黄河河床呈峡谷段、宽谷段交替出现,干流流程水量时增时减,流速时大时小,颇为独特(表5.2)。龙羊峡以上流经高原,水分消耗极少,水量较多。龙羊峡以下,有洮河、湟水来汇,水量显著增多。按利律站计算,兰州以上流域面积占利津以上集水面积的29.6%,而水量却占72%,是全流域最主要的增水区。兰州以下,特别是青铜峡至河口镇间,注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既无支流汇入,又由于灌溉农业发达,加之工业、城市生活用水量大,水量反而减少。例如兰州至包头段流域面积增加20%,径流量却减少60亿m3,至河口镇(247.8亿m3)比兰州减少了23%。河口镇以下的中游段,先后有汾、洛、泾、渭等支流汇入,水量才大为增加,至陕县站为423.5亿m3。花园口至利津为地上河,无支流汇入,两岸渗漏严重,加以引黄灌溉耗水量大,故水量又趋减少。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下游还曾出现过多次断流无水现象。
二、洮河
洮河在省境中部偏南,是黄河水系的一级支流、甘肃省第3大河。藏语称“碌曲”,意为龙水或神水。源出碌曲县西南西倾山与李恰如山间的勒尔当草原,上源名代桑曲,东南流经李恰如山东麓折向北流。汇西来之延曲后,东北流纳周曲、科才曲,再东流经碌曲、临潭、卓尼等县,汇下巴沟、车巴沟、卡车沟、大峪沟、迭藏河,至岷县茶埠急转向西北,汇羊沙河、冶木河,穿白石山区的石门、出九甸峡与海奠峡后入临洮盆地,右有南川河、东峪河,左有三岔河、广通河汇入,于永靖县注入黄河。洮河自源头至刘家峡水库,形如一横卧的“L”字形,全长673km,流域面积2.55万km2。
根据自然特点,洮河干流分为三段:岷县西寨以上为上游,河道长384km,平均比降为4.9‰,河谷开阔,地势平缓,水流稳定;西寨至临洮县的海奠峡(倒流河口)为中游,河道长148km,平均比降2.8‰,河道弯曲多峡谷,水流湍急,峡谷具有优良坝址,利于引水和发电;海奠峡以下为下游,河道长141km,平均比降2.5‰,谷宽滩多。海奠峡以上多土石高山,碌曲以西属山原草地,为天然牧场;碌曲以东两岸林木茂盛、产少量木材,宽谷有农田,峡谷具优良坝址,利于引水和发电。海奠峡以下的临洮盆地和支流广通河的广河盆地等,都是宽广平缓之地,气候适宜,水源条件好,灌溉农业发达。建有百万立方米以上水库4座,洮惠、溥济、通广、临康等渠道灌地均在万亩以上,农产丰富。
洮河流域穿越我国地质的一、二级阶梯,地跨两大地貌单元,即甘南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二者大致以西秦岭山脉分支延伸的白石山、太子山、南屏山一线为界,南部为甘南高原,北部属陇西黄土高原。流域东以鸟鼠山、马啣山与渭河、祖厉河分水,西以长岭山与大夏河为界,北邻黄河干流,南抵西秦岭山脉。沟门村站多年平均流量172m3/s,年径流量53.0亿m3,主要来自上、中游地区,岷县以上年径流量占全流域的72%,而控制面积只占流域面积的59%,平均每平方千米径流模数为25万立方米,高出黄河流域平均数的2.3倍。洮河对流经的甘肃省各县生产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其人均水量和亩均水量分别相当于甘肃省平均数的225%和272%。目前,流域内用水量有限,只是下游农业区对灌溉的依赖性较高,预计今后灌溉面积发展将不超过100万亩,需水4.7亿m3,加上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年需水量约6亿m3,只占地表水资源量的11%多。因此,洮河有大量水资源可以外调。洮河水力资源开发条件好,其理论蕴藏量为225万千瓦。目前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只有7.2%,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不到1%。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洮河年输沙量2910万t,平均含沙量约5.5kg/m3,仅为黄河流域平均数的1/6,是一条少沙支流。下游两岸黄土覆盖深厚,丘陵起伏,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洮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洮河年输沙量虽不多,但对刘家峡水库的影响却很大。刘家峡水库,于1968年10月正式蓄水运用以来,1972年汛后在洮河口的黄河干流河段形成了拦门沙坎,到1981年已淤成一道长达10km的沙坎,犹如在水下修了一座宽体缓坡均质土坝,坎顶距刘家峡大坝仅800m,对刘家峡水电站发电有明显影响。当刘家峡水库低水位运用时,由于沙坎上水深很浅,已有很明显的阻水作用。若遇洮河洪水,大量水草和泥沙随水流而下,直抵坝前,对拦污栅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加速治理洮河下游水土流失区,减少洪水泥沙入库,不但是洮河本身治理的需要,同时也是刘家峡水电站迫切的要求。
由于地形高差大,全流域内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由上游到下游,年平均气温2.3℃~7.0℃,降水量613mm~312mm,无霜期46天~145天。洮河中上游多峡谷、险滩,水流湍急,浪花飞溅。每逢冬天,气候寒冷,飞起的浪花旋即结成冰珠,落到水中不融化,所以河面上就形成了许多细碎滚圆的冰珠,称为“珠子凌”。这些珠子凌浮在水面,顺流而下,似串串珍珠在波涛中流动,故有“洮河流珠”之说。洮河除了流珠奇景之外,还为书画爱好者孕育了文房四宝之一——砚台,被称作“洮砚”。洮砚是中国三大名砚之一,具有坚细莹润、色泽雅丽、发墨细快、保湿利笔等特点。北宋著名鉴古家赵希鹄说:“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后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这种砚石出自古洮州(今卓尼县)翱河东岸喇嘛崖。该地山陡水急,三面环水,水势激险,砚石就在悬崖峭壁之间,采掘极其不易。正因洮砚如此名贵,才使得历代书画家倍加珍重,并常咏诗相赞。北宋黄庭坚写道:“旧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岷石”即洮砚,因洮河流经岷州,故称。黄庭坚还有一首《以团茶、洮州绿石砚赠无咎、文潜》诗,赞曰:“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请君元祐开皇极,第入思齐访落诗”。黄庭坚在这里是勉励文潜(即张文潜)用自己赠送的洮砚为皇帝著业撰文,载入史册。张文潜回赠黄庭坚的诗中说:“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由此可见,洮砚世世代代被文人墨客所深深地喜爱着。
三、湟水和大通河
湟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又名西川、西宁河。源出青海海晏县大通山南麓的包呼图山,顺北西西向流经大通—达坂山与拉脊山之间的纵谷。至湟源县纳发源于日月山之药水河,至湟中县又纳水峡河,至西宁市有北川河、南川河与沙塘川分别自南北流入。此下经平安、互助、乐都、民和,汇入的支流更多,以在享堂汇入之大通河为最大。至甘肃省兰州市与永靖县间注入黄河八盘峡水库。两岸汇入较大支流有40余条,除大通河外,多与干流垂直,呈羽状水系。干流全长374km,流域面积3.29万km2。由于流域有不同的岩性与构造区,因而发育成一系列峡谷和盆地形态。峡谷有巴燕峡、扎马隆峡、小峡和老鸦峡等。峡谷一般长5km~6km,其中老鸦峡最长,达17km,两壁陡峭,谷窄而深。盆地有西宁盆地、大通盆地、乐都盆地和民和盆地,其中以西宁盆地为最大。湟水穿流于峡谷与盆地间,形成串珠状河谷。下游河谷宽阔,富水力资源,灌溉便利,孕育和发展了湟水流域的农业文明。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春秋时期以前,湟水流域“少五谷,多禽兽”,人们主要依靠射猎为生。周考王五年(前436)羌人无弋爰剑由秦国逃到河湟后,把从秦地学到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传播到这里,河湟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了。西汉赵充国屯田河湟,引水灌溉农田6万余亩。当时为了有利于屯田区的交通,还横跨湟水建桥约70座。直到宋代何灌在西宁等地兴修水利时,汉唐故渠仍然可考。至清乾隆年间,湟水两岸已有引水渠道约200条,灌田38万亩。清代初年西宁道佥事杨应琚描绘湟水流域“漠漠皆良田”、“溪外一片沙鸥白,麦中几片菜花黄”,清人张思宪也有诗句赞曰:“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杨拂柳烟。把钓人来春涨满,溶溶分润几多田?”在湟水的哺育下,河谷地带曾经是草木丛生,绿树成荫,“宛如荆楚(江南地区)”。“湟流春涨”曾是西宁胜景之一,近年来由于污染致使湟水河水质日趋恶化,只能通过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能重现当年的“湟流春涨”、“鱼翔浅底”景观。
湟水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地质构造处在祁连山褶皱带内。由于地质构造的制约和水系发育的综合结果,形成“三山两谷”的独特地理景观。流域北界走廊南山—冷龙岭,南界拉脊山,中部的大通—大坂山为支流大通河与干流湟水的分水岭。湟水最大支流大通河(又称浩门河),源出祁连山托勒南山南麓、青海省刚察县的木里山,河源高程4520m。上游唐莫日曲、莫日曲、阿泽合曲三支流汇合东流,经夺龙滩称大通河。干流穿行于大通山与冷龙岭之间,经青海省门源县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再经永登县河桥,至享堂汇入湟水,入湟口高程1727m。河道长561km,流域面积1.5万km2。大通河比湟水干流长187km,如从汇入点计算,则比干流长256km。若按“河源惟远”与流量大小等原则,大通河无疑为湟水正源。走廊南山—冷龙岭与大坂山之间为大通河狭长条状谷地,山高谷深,林草繁茂,人烟稀少,当地多以经营放牧业为主,依然具有青藏高原的特点。大坂山与拉脊山之间的湟水干流宽谷盆地,丘陵起伏,黄土深厚,人口稠密,居民以农为主,农业历史悠久,水资源短缺,水的利用程度很高,呈现出黄土高原特点。由此形成了在一个流域内,干流和支流并行,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迥然不同的两种地理景观。
大通河流域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两侧依山傍岭,干流峡谷与盆地相间。河源至尕大滩水文站为上游,尕大滩水文站至连城为中游,连城至大通河河口为下游。上中下游各有一段构造沉降带而形成宽谷。上游宽谷海拔高,有大面积高位沼泽。中游浩门川(门源县城附近)与下游八宝川(连城、窑街间两宽谷为重要农耕区。位于永登县西南部的八宝川盆地,平坦宽谷长约30km,宽约3km,面积约640km2。八宝川原名八堡川,据传是以明、清时代坐落于境内的八座城堡而得名。地理文献中一般称之为连城盆地或河桥盆地,由大通河侵蚀第三系红层而成。盆地由上覆薄层黄土的中、高山环绕,内部由大通河东岸的5~6级阶地组成的河谷平原缓缓倾向南方。谷地海拔最低1700m,山地海拔最高3615m。两侧发育沟谷百余条,大部分为“V”形谷,表明当地处于较强烈下切阶段。因有大通河水灌溉,俗称“小江南”。
湟水流域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并有盆地、高山影响,所以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且地域差异大。愈向上游气温愈低,降水量增大,蒸发量减小,多湖泽湿地。流域年平均气温0.6℃~7.9℃,最高气温34.7℃,最低气温—32.6℃。年降水量300mm~500mm,局部地区可达600mm。湟水干流谷地,6月~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多暴雨。无霜期西北部山区为31天,东南部丘陵区为130天~180天。湟水流域的水资源,据民和、享堂两水文站实测,年平均径流量为46.3亿m3。流域年输沙量2241万t,年平均侵蚀模数736t/km2,大通河年输沙量只323万t。由于人口、耕地分布不均,各地水资源利用的差别甚大。湟水干流平均每亩耕地只有地表水341m3,再加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已感严重不足。而大通河流域平均每亩耕地有地表水4748m3,却远没有开发利用。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余缺,青、甘两省都提出调引大通河水的规划设想,如甘肃省的“引大入秦”、“引硫入金”等工程。
根据1956年7月至1990年6月34年系列水文资料计算,大通河(享堂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05亿m3(下同),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200mm,是黄河流域花园口站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的2.6倍,为湟水干流地区控制站民和站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的1.6倍、黑河干流地区的5.5倍、西大河流域的6.3倍。因此,相对于黄河流域及大通河邻近地区来讲,大通河流域的河川水资源量较为丰富,是甘肃省天祝县、永登县和红古区工农业主要水源。大通河径流依靠山区降水及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含沙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不大,经流变差系数为0.2~0.3,且有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减小之势,如武松他拉为0.28,尕大滩为0.25,天堂寺为0.2l,享堂为0.20。最大年径流与最小年径流之比为2~3,亦有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减小之势,如武松他拉为2.95,尕大滩为2.63,天堂寺为2.26,享堂为2.10。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包括下列方面:一是水资源量比较丰富,且流域内用水量不大,属丰水地区,为跨流域调水,以丰补欠缓解流域外缺水的严重局面创造了条件;二是干流来水过程与农业灌溉需水过程基本一致,所需调节工程规模较小;三是干流水力坝址众多,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大,电站掩没损失小,地质条件好,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