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唐诗与山西
31052900000015

第15章

河中城是唐代屈指可数的大城之一,鹳雀楼又是天下名楼,楼中多有名人歌赋诗词。河中又是名流荟萃、进士云集的地方,敢于题诗鹳雀楼者是需要有一定胆识与名气的,张乔虽非进士,然诗名“十哲”,闻名天下。此刻虽落第登楼,情绪不佳“动悲歌”。但全诗悲而不哀,颇有气势,不愧名流才子。“野燕”群飞,“五陵秋色”黄河渔火、“牧笛”清脆、波涛浑厚,颇写出河中自然环境的雄奇壮观景象。

大中(847-859年)末,进士刘沧赴任龙门(今河津市)令,张乔以诗送行《送龙门令刘沧》,诗中有“峭壁开中古,黄河落半天”名句写出黄河流出龙门口的壮观景象;“耕稼满云烟”二句则写出田园耕耘的晋南民风民情。

141.郑谷诗赠友人

郑谷,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进士,《全唐诗》有诗四卷,其中四诗属咏晋诗。

郑谷与河中(今永济市境)诗人司空图、王驾友善。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攻占长安(今西安市)唐王朝流亡四川。约在中和元年至三年(881-883年)间,王驾赴四川赶考,金榜无名,失意北归,郑谷也未中第,失意人送失意人,郑谷作《送进士王驾下第归蒲中》诗:

失意离愁春不知,到家时是落花时。

孤单取事休言命,早晚逢人苦爱诗。

度寒风沙归路远,傍河桑拓旧居移。

应嗟我又巴江去,游子悠悠听子规。

大顺元年(890年)王驾考取进士,郑谷游河中,作《题第士王驾郊居》诗:

前山微有雨,永巷净无尘。

牛卧篱阴晚,鸠呜村意春。

时浮应寡合,道在不嫌贫。

后径临陂水,菰蒲是切邻。

诗写河中农村景象,清奇自然,疏野开朗,亲切感人。

日本东鉴和尚在中条山学法,谷游山作《赠日东鉴禅师》诗相赠:

故国无心渡海潮,老禅方丈倚中条。

夜深雨绝松堂净,一点山萤照寂寥。

该诗是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但此诗于司空图与郑谷两人名下皆予收录,诗题与诗文完全相同,故必有一伪。司空图辞官归隐中条山中王官谷,以其才学名望,东鉴禅师极有可能与司空图有深交。但郑谷也不止一次到过河中,且与司空图交往颇深,与这位异国禅师交往赠诗也在情理之中。事隔千余年,该诗作者究属何人,恐怕难以说清楚了。

142.韩偓忧唐

韩偓字冬郎,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龙纪元年(889年)进士,父韩瞻与大诗人李商隐同年进士,又同娶王茂元之女为妻,因此,二人关系密切。大中七年(853年)李商隐将赴梓州,十岁韩偓即席为诗,李商隐大为赞赏,作诗云: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偓中进士后,为河中(今永济市境)从事。时值唐末,河中亦值多事之秋,光启三年(887年)河中军乱,杀节度使王重荣,重荣兄重盈平息兵变,坐镇河中。乾宁二年(895年)王重盈死,重荣子王珂在岳父河东(今太原)李晋王支持下,得为河中节度使。重盈子王珙亦想为河中节度使、王氏兄弟争权,河中所辖诸州无所适从。大约在此时,韩偓受王珂指使到州(今隰县)说服州刺史,作《隰州新驿赠刺史》和《隰州新驿》二诗,其第二首云:

盛德已图形,胡为忽构兵。

燎原虽自及,诛乱不无名。

掷鼠须防误,连鸡莫惮惊,

本期将系虏,末策但婴城。

……

从道义上说,王重荣有大功于唐,受封琅邪郡王“盛德已图形”。王珂为重荣子,继位理所当然,又是朝廷任命,名正言顺,王珙没有理由争夺权位,即“胡为忽构兵”,王珙玩火必当自焚,“燎原虽自及”。王珂诛乱师出有名,“诛乱不无名”。诗劝刺史慎时度势,择善而从。韩偓当于此进赴太原,作《并州》诗云:

戍旗青草接榆关,雨里并州四月寒。

谁会凭阑潜忍泪?不胜天际似江干。

并州乃至全国到处是战乱,大唐业巳风雨飘摇,没日在即,故而诗人“凭阑”、“忍泪”。为唐朝命运担忧。

143.吴融咏义士

吴融,山阴(今属浙江)人,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全唐诗》有诗四卷,其中五诗属咏晋诗。

天复元年(901年)朱温图谋篡唐,引四镇之兵七万于河中(今永济市境)京师大恐,昭宗皇帝西逃凤翔。朱温兵进京城,唐朝天下危在旦夕,吴融来不及随驾,客居阌乡(今属河南)约在此时,往游首阳夷齐陵(今永济市长旺村)作《首阳山》诗:

首阳山枕黄河水,上有两人曾饿死。

不同天下人为非,兄弟相看自为是。

遂令万古识君心,为臣贵义不贵身。

精灵长在白云里,应笑随时饱死人。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备受孔子推崇,后世敬为忠臣义士。吴融作此诗于此时,绝非只为歌颂先贤,而是效命唐朝的誓言。

吴融另一首诗为《豫让》:

韩魏同谋反复深,晋阳三板免成沉。

赵襄当面何须恨,不把干将访负心。

战国初,知、韩、魏联合攻赵襄子于晋阳(今太原市境)以水灌城,大水距城墙上部仅三板,形势危急。赵以谋士说韩、魏、赵、韩、魏结盟城下,三家反灭知氏。豫让时为知氏臣僚,决心行刺赵襄子,为知伯报仇。结果行刺未遂而自杀。李白亦有“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的诗句。吴融歌颂豫让与歌颂伯夷叔齐一样,志在表达自己对唐朝忠贞不二的决心。天复三年(903年)帝还京,召融还京,并授以翰林承旨之要职。

144.韦庄游晋诗

韦庄,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乾宁元年(894年)进士,有《浣花集》与《又玄集》传世。韦庄既是晚唐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大词人。其词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对宋词影响较大。

唐广明元年(880年)韦庄应举,时值黄巢起义军攻陷京都。庄仓惶出逃,避地河东。在山西作诗十一首,今录其中三首。

其一垣县山中寻李书记山居不遇留题河次店

白云红树绕琅东,名鸟群飞古画中。

仙吏不知何处隐,山南山北雨蒙蒙。

此写秋季垣县风光,“白云红树”“名鸟群飞”“山雨蒙蒙”,真是江山如画。据其《绛州过夏留献郑尚书》一诗分析,韦庄大顺二年(891年)夏天是在绛州(今新绛县)度过的。这年秋天,韦庄离开绛州,经长子县到达潞州,又南经壶关,有《壶关道中作》诗:

其二《壶关道中作》

处处兵戈路不通,却从山北去江东。

黄昏欲到壶关寨,匹马寒嘶野草中。

兵荒马乱,大道难行,绕道晋境,“匹马”“黄昏”“寒嘶”,野草丛生,路断人稀,萧条苍凉。

天井关为晋豫之间要塞,韦庄由壶关(今壶关县)下洛阳、至天井关作诗:

其三《天井关》

太行山上云深处,谁向云中筑女墙。

短绠讵能垂玉瓮,缭垣何用学金汤。

砍开岚翠为高垒,截断云霞作巨防。

守吏不教飞鸟过,赤眉何路到吾乡。

此处以西汉末年“赤眉”义军比唐末黄巢起义军。“金汤”“高垒”“巨防”写天井关的雄壮,加之官兵守严,“不教飞鸟过”。但天险巨防如天井关者,也无法阻挡黄巢义军的兴起,这是对唐朝衰落的哀叹,作者对起义军的憎恨也就不言而喻了。

145.喻坦之游晋

喻坦之,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咸通”十哲之一,虽名动一时,才华出众,但命运不佳,屡次赴京赶考而不中。“孤拙竟何营,徒希折桂名……五言非琢玉,十载看迁莺。”十载赶考,见到的只是别人“折桂”“迁莺”,何其悲伤!一次落榜后,打算北游并州,友人曹松作《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诗:“北鄙征难尽,诗愁满去程……并州戎垒地,角动引风生。”

今人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以为坦之一生终未能考中进士。这位曹松,一生奋斗,到了七十余岁时,才与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四人于光华四年(901年)考上进士,四人皆七十余岁,时号“五老榜”。李频与喻坦之交情频深,亦有诗《送友人游塞北》:

朔野正秋风,前程见碛鸿。

日西身独远,山转路无穷。

……

喻坦之游晋,有《代北言怀》诗一首:

困马榆关北,那堪落景催。

路行沙不绝,风与雪兼来。

草得春犹白,鸿侵夏始回。

行人莫远入,戍角有余哀。

诗写雁门关以北风景。时当秋季。黄沙弥漫,风雪交加,军营号角频吹,一派战争的气氛。这样的地方是有危险的,故曰“行人莫远入”。雁北的自然“落景”,亦是诗人的人生落景。诗人怀才不遇,生涯坎坷,社会环境给诗人的感受是没有生命力的沙漠,看不到春天与夏天,只有漫无边际的风雪相伴,是自然界的“余哀”衬托了诗人内心的“余哀”。

146.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智伯与韩、赵、魏四家把持晋政。四家之中,智伯最强,以势压人。前455年,为了扩大势力,智伯强迫韩、魏、赵献出部分地盘。韩、魏二家慑于智伯势力,各献“万家之邑一”。赵襄子与智伯有旧仇,拒不献地,智伯大怒,联合韩、魏攻打赵氏。赵氏退守晋阳(今太原古城营一带)三国联军一年多攻不下晋阳城,便用汾、晋二水围灌晋阳城。

唐末诗人周昙作《智伯》诗:

三国联兵敌就擒,

晋阳城下碧波深。

风涛撼处看沉赵,

舟楫不从翻自沉。

智伯本来就要水淹晋阳,灭亡赵氏,却不料大水淹了自家,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周昙又有《张孟谭》诗:

强兵四合国将危,赖有谋臣为发挥。

城内蒿铜诚自有,无谋谁解见玄机。

诗中“张孟谭”系赵氏家臣,他在晋阳城危在旦夕之机,夜间出城以利害关系劝说韩、魏二家。二家本来就恨智氏,联兵攻赵本出无奈,经张孟谭一说,三家达成联合,决堤放水,反攻智伯。智伯毫无防备,战败被擒。赵襄子杀智伯于凿台(今榆次市郭村)三家便把智伯氏领地瓜分掉,智伯名智而无智,实属愚夫。

周昙意犹未尽,有《再吟》诗:

攻城未下惜先分,一旦家邦属四邻。

徒逞威强称智伯,不知权变是愚人。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水灌晋阳”、“三家分晋”史事。山西从此有了“三晋”之称,同时,赵、韩、魏三家分晋,成为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标志,可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47.狗咬赵盾

赵盾是春秋时晋国正卿,因劝谏晋灵公荒淫残暴行为,引起昏君晋灵公不满,灵公暗中支使刺客行刺赵盾。刺客知赵盾是晋国忠臣,不忍行刺,又有欺君之罪,违君命与杀忠臣,两难选择,只好撞死在槐树上以明志。灵公见行刺不成,又设酒宴,埋伏兵士,图谋席间杀赵盾。赵盾卫士提弥明察觉不妙,撞进内庭,把赵盾拉出宴席。晋灵公老羞成怒,既而放出恶犬“狗咬赵盾”,提弥明只身打死恶犬。终因寡不敌众,提弥明为灵公卫士们杀害。

唐末诗人周昙作了《赵宣子》诗:

门人曾不有提弥,连嗾呀呀孰敢支。

临难若教无苟免,乱朝争那以獒为。

诗意是:如果没有提弥明,谁敢打死君王的恶狗。如果赵盾遇害,晋国将亡国于恶犬。

提弥明被杀死,灵公卫士继续追杀赵盾。危急关头,一位跑在前面的卫士回身拦住众卫士,打倒几个卫士后,护卫赵盾脱险。这位救赵盾的卫士叫灵辄。

周昙又咏《灵辄》:

失水枯鳞得再生,翳桑无地谢深情。

朱轮未染酬恩血,公子何由见赤诚。

先时,灵辄曾因饥饿倒在翳桑之下,生命垂危。正遇上赵盾打猎,用饭食救活了灵辄。后来,灵辄当上了晋灵公卫士,危急关头,灵辄奋不顾身,与成群卫士格斗,救赵盾不死,用以报答当年一饭之恩。今新绛县北3公里的侯庄有“哺饥坂”,路旁旧有灵辄祠墓,今已不存。侯马市赵村亦传为灵辄故乡,村中有“灵辄故里”碑。

148.唐人咏白登之战

“白登之围”,是汉高祖奇耻,然以陈平奇计得脱,又成千古之谜,遂成后代诗人吟咏的大为题材,唐代周昙有《前汉门再吟》:

北伐匈奴事可悲,

当时将相是其谁?

君臣束手平城里,

三十万兵能思饥。

又胡曾有《平城》:

汉帝西征陷虏尘,

一朝围解议和亲。

当时已有吹毛剑,

何事无人杀奉春。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韩王信于马邑(今朔州市)降匈奴,高祖率大军“北伐匈奴”,被匈奴围困于平城(今大同市)白登(今大同东北采桥山)七日后方解围出。白登之围后,汉用刘敬与匈奴结和亲约,以汉公主嫁匈奴,刘敬因和亲功封奉春君。胡曾诗意在批评和亲之策与和亲之人刘敬。周昙诗则批评将相无能,使汉帝蒙尘平城。唐代亦有公主和亲之举,周、胡二诗人意在借汉讽唐。

高祖被围白登,陈平定密计,使画工图美女送阏氏,阏氏恐汉进美女而己失宠,阏氏说服冒顿退兵。谢观作《汉以木女解平城之围赋》:“汉七年,海内己清,恃兵强兮,深入平城,将跃武於穷边绝域,欲用兵于四夷八荒,举国兴师。娄(刘)敬之言莫听,七日不食,陈平之计方行。於时命雕木之工,状佳人之美……用於阏氏之所忌……落日而鸣鼙自怨,中夜之重围暗失去……”谢赋是对陈平秘计的又一种见解,很具戏剧性。

白登之围乃汉初着名战争,史言匈奴“精兵四十万骑,”汉兵“三十二万”,双方兵力总计达七十二万。

149.路德延因诗致祸

唐诗人路德延,宰相路严之子。德延幼年以《芭蕉诗》闻名京城,唐光化初中进士,但因其父路严“奢事不法”被朝廷诛死而受到牵连,虽黄榜高中而生计艰难。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帝朱温至河中(今永济市)以义子朱友谦为河中节度使。朱友谦赏识路德延才学,委以掌书记之职,待为上宾。路德延不以父罪为鉴,“浮薄骄慢,动多忤物”,为同僚所不齿。节度使朱友谦也对路德延有些反感。德延失宠,内心不悦,乃作《孩儿诗》五十韵以刺长官。友谦见诗大怒,借醉酒将路德延扔进黄河。

……

情态任天然,桃红两颊鲜。

乍行人共看,初语客多怜。

……

排衙朱榻上,喝道画堂前。

……

展画趋三圣,开屏笑七贤。

……

寻蛛穷屋瓦,探雀遍楼椽。

……

明时方任德,劝尔减狂颠。

全诗500字,见于《全唐诗》和《太平广记》诗中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后有人评说:“诗实佳作也,尔后虽有继和者,皆去德延远矣。”然德延恃才傲物,以致殒命,不亦然乎!

处在唐末五代战乱年代,天下大乱,人人自危且河中又是梁晋争夺的焦点,路德延作《孩儿诗》有些不识时务。

150.两将军与两才子

卢纶,唐河中(今永济县)人。“大历十才子”之首。

浑瑊,唐代名将,位列三公,富贵一生。

贞元元年(785年)浑瑊坐镇河中,登门拜访穷困潦倒的诗人卢纶,二人相见甚欢遂署为元帅判官,待为上宾。卢纶感激浑将军知遇之恩,二人相处十四年,亲密无间,《全唐诗》载卢纶咏浑瑊诗多首,今录其一以见二人之交深《九日奉陪侍中宴白楼》:

露白菊氛氲,西楼盛袭文。

玉筵秋令节,金钺汉元勋。

说剑风生座,抽琴鹤绕云。

謏儒无以答,愿得备前军。

浑将军有子五人,皆兄爱弟敬,二子为达官,不堕将军忠义门风。卢纶四子四孙皆登进士,位列台阁。史云:“子姓贵盛,功名着闻,唐之名臣亦罕其匹。”“非德积庆钟,安能及此。”

浑将军有大将气度,卢才子有君子之德。

与浑瑊、卢纶将军与才子相反,有王重荣与剧燕一双将军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