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女人养生养脾胃
31042700000013

第13章 挤压肚脐知脾胃健康

肚脐像一枚小小的印章,静静地待在我们的腹部。在大多数人眼中,肚脐是生命的起点,也可能只是身体的一道伤疤。很少有人在意它,更少有人将它和脏腑、大脑等人体器官相提并论。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肚脐逐渐成为时尚的象征。一些追求时尚的年轻女性,在肚脐上穿洞、打上脐钉,绘上刺青,并且大胆裸露腹部。这个一开始最不起眼的身体部位,逐渐成为吸引人们注意的一部分。

其实,肚脐是值得赞美的,或许你的牙齿早已脱落,青丝已成白发,唯有肚脐,不离不弃。它是生命的起点,一直在那里陪伴着我们,直到我们退出人生的舞台那一刻。更为重要的是,肚脐处有一个人体要穴——神阙穴。

胎儿在母体的时候,依赖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婴儿出生后,脐带被剪断后,形成了肚脐。古代养生家认为胎儿在母体内的“脐带呼吸”为先天呼吸,胎儿离开母体后,脐带即被切断,与先天的联系也被切断,开始用后天的肺进行呼吸。肚脐也就成为了我们曾经与先天沟通的标记。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体最早的经络汇聚于肚脐,因此肚脐也是先天经络系统的核心位置。

肚脐是先天与后天的关键联系点,是先天经络系统的核心,没有肚脐,生命将不复存在。中医就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的说法。认为神阙穴是调整脏腑、平衡气血阴阳的枢纽,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同样,通过检测肚脐也可以了解我们体内脏腑气血的状况,而挤压肚脐就能知到脾胃是否健康。

挤压肚脐知脾胃健康

用手挤压肚脐正上方的部位会有疼痛感,同时肚子有饱胀感的话,是胃腑出现了气滞,胃经气血阻滞不畅的体现。有的人还会伴有饮食减少、嗳气、腹痛等现象。

双手同时挤压肚脐,肚脐周围疼痛,是胃肠蠕动减慢的体现。胃肠气血不足,就会出现腹痛、闷胀、嗳气、泛酸,甚至恶心、呕吐的症状,有的还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引发胃肠痉挛或者胃肠炎症。

用手指挤压肚脐,感觉跟有水一样,是脾脏调节水液代谢功能失调的体现。长期不予理会的话,身体“水道”不通畅,可使水湿停聚,造成湿阻困脾,会导致水湿痰饮瘀血的生成。

挤压肚脐时,如果感觉肚脐左上方有硬块或者肚脐周围有硬块,是脾胃或肠腑气血瘀滞,经络堵塞的现象。有的人还会感觉有气,或发出响声,或感觉有东西滚动,出现这些现象,都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温养肚脐保脾胃

由于肚脐皮薄凹陷,无皮下组织,皮肤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很容易受寒邪的侵袭,因此,保养肚脐宜温养。温养肚脐有调和脾胃、益气养血、舒经活络、延缓衰老的功效。常采取按摩和灸法,以按摩法最简便,以灸法最有效。

按摩肚脐的方法是:双手搓热后,将左手置于右手之上,将右手掌心贴于肚脐上侧位置,按顺时针方向按揉60次,逆时针方向按揉60次,可反复按摩。按摩时施加一定的压力,动作需和缓,以腹部有微热感、无明显不适为宜。然后以肚脐为中心,使按摩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扩大到整个腹部的时候,手掌施加的压力需适当小一些,以产生热感为度。排便正常的人,按顺、逆时针方向各揉按60次。胃火过盛,或便秘的人按顺时针揉按180~200次,脾气虚弱,或者腹泻的人按逆时针180~200次。按摩肚脐可以在最好在早起和晚上睡觉前进行。需注意的是,胃肠有急性炎症、恶性肿瘤或皮肤有外伤的人,不能采用此方法按摩肚脐。

艾灸也是温养肚脐的常用方法,艾灸时采取仰卧的姿势,弯曲双膝,把艾条的一端点燃,放在距离肚脐2~3厘米处悬灸,持续灸20~30分钟即可。在《类经图翼》里,还提到了一种隔盐艾灸的方法。取纯白干燥的食用细盐填平肚脐孔,再覆上一层姜片,然后施灸。隔盐艾灸适宜在秋、冬、春,三个季节使用,由于夏季在中医五行里是属火的,而艾灸也是属火的,这个时候用的话就容易使胃腑上火。

除了这两种灸法,还有一种“隔药饼”艾灸的方法。准备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这四种药,取相同的分量混合后,研为碎末。然后在药末中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水,制作成约半厘米厚,直径为两厘米的圆形药饼,置于阴凉处晾干。准备艾灸时,取一个药饼,用针在药饼上刺几个孔,放在肚脐上,就可以施灸了。这四味药物有补养气血、健脾和胃的功效,能治疗脾虚引起的腹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体倦乏力等现象。

杨力提示:

肚脐有污垢堆积的时候,不要轻易去抠。肚脐的皮肤柔嫩,容易把肚脐抠破而受感染,引发疾病。清洁肚脐前彻底洗净双手,最好用香皂搓洗手腕至指尖约20秒。将纱布用热水浸湿,清洗一下肚脐,迅速擦干。准备好棉签、纱布、75%的酒精或者婴儿油。取一支棉花棒,放入酒精或婴儿油中完全浸湿,轻轻擦拭肚脐,直至污垢清除。然后将纱布用热水浸湿,拧干后擦拭肚脐。最好于洗澡后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