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建设者中,还包括那些热情关心支持风景区建设的许多的海内外志士同仁,因为在当地人民的心目中他们已经被列为真正的武夷人。著名建筑学家、南京工学院的杨廷宝教授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这位老科学家、老建筑艺术家对武夷倾注了满腔的爱心,为武夷山景区的建设风格和全面规划,他不顾八十高龄,两次赴武夷实地考察,集中外园林建设之精华,穷毕生学识与智慧,解决了风景区建设风格的难题,创造性地树起了武夷山自然风景与建筑和谐一致、相得益彰的范例。据说杨教授在身患癌症弥留之际,仍眷念着武夷山水,给后人留下殷殷嘱托。杨教授逝世了,但他那热爱祖国,毕生装点神州河山的奉献精神,他那在全国旅游建筑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武夷山庄以及他制定的为世人称道的武夷风格,不就是留在世界和人们心中的永久的丰碑么?
美哉,武夷山!当你踏过上千石阶登临天游峰为武夷壮丽美景而振奋的时候,当你荡舟九曲溪为造物妙趣和美丽的传说而陶醉的时候,当你食宿于武夷山庄、幔亭山房,为扑鼻的香茶、可口的佳肴、幽雅和谐的建筑而赞叹的时候,请千万不要忘记这些美丽的背后有着无数赤诚的热爱美、辛勤地默默无闻地创造美的有名的和无名的人们。但愿……
(1992年6月于太原)
2、小西天记游
小西天位于隰县西侧的凤凰山巅。出城里许,有河曰昕水横贯南北。隔河遥望,对面山峰形似巨鸟,头顶彩冠,两翼舒展,像要挟风鼓势,扑地飞来。这就是凤凰山。相传宇宙洪荒时期,一对寻求幸福的凤凰结伴遨游,其中一只被这里的佳丽风光所迷,误撞山峦,重伤扑地,化为此山。小西天依山傍势镶嵌于凤凰山巅,红砖碧瓦,恰如凤冠。仅此一势,占尽山川之妙,就已先声夺人。
踏石涉河,但见山势陡峭壁立,小西天居高临下,愈含飞动之势。一双巨翼,像要把人揽进怀里。山前有潭若葫芦,因连“西天”,遂名“天池”。水中多挺拔树木,高数丈,像要与山峰比高。树下潭碧水清,锦鳞群集,时隐时现。阳光经树枝筛向水面,波光粼粼像洒下片片碎金。“通天桥”骑在葫芦把上,造型古朴生动。青山秀树,曲水拱桥,使小西天显得雄奇而又幽雅。
跨过“通天桥”,上天石阶云梯般挂着,共240余级,陡而窄,无扶栏,中凿有石洞,楣书:“道入西天”。气喘吁吁中,我们终于攀上峰台。小西天分上下两院,依山造型,浑然一体。下院为寺庙主体。拥山而座的无量殿是僧人诵经的禅房,内有木雕天宫和数十尊铜佛像,无量佛端坐中央。佛龛前烟雾缭绕,可知香火旺盛。桌上还放置了签筒、卦书,以供信者摇签卜卦。门首一年迈僧人木然静坐,经交谈方知他原在五台山出家,建国前夕迁移至此,伴山守寺,孤身苦修近四十年,可谓虔诚之至。文管所的同志告诉我们,小西天文物能保存得这样完好,有和尚不小的功劳呢!原来“文革”期间,发了狂的红卫兵要扫除一切“牛鬼蛇神”,曾几次要砸烂小西天,是和尚拼命拦阻,才得以保全。只有一扇门板被拆去,又是和尚四处访寻几年,终于失而复得。看着老态龙钟的和尚,怜悯中不由添了几分敬意。北房名“经舍”,珍藏着明版藏经七千余卷,有人计算过,若将经卷全部展开长可达二百七十余里,据说如此之古、之多、之全的经书全国仅有四处。为妥善保存,每年春季,僧人都要拿出在阳光下一页页翻晒,以防虫蚀霉烂。
由下院西北角穿石洞而出,便是上院。普贤、文殊殿卫士般左右对峙,大雄宝殿气势巍峨地坐落中间。这里才真正是小西天的精华所在。朱门吱呀启处,闪闪金光夺屋而出,辉煌而壮观。药师、弥陀、释迦、毗卢、弥勒五佛仪态俊逸,端坐莲台;南北两侧十尊弟子表情各异,呼之欲动;瑰丽的梁柱上悬塑的八大金刚,神采飞扬,威武雄壮。殿之上方,更是一派琉璃世界。天宫楼阁层层叠叠,曲折回环。云雾萦绕中,龙凤盘旋,兽走禽飞,各路神仙,神情飘逸,使人目不暇接。陪同的一位女同志解释道:佛教有十八层地狱和三十三层天之说。这里雕塑的就是三十三层天中的各种胜景。接着她指点着雕塑娓娓动听地讲了几个佛祖得道成仙的小故事。殿内佛像多约千尊,大似巨人,小可置掌,布局严谨,疏朗有致。人物塑造更显神工,线条流畅,富有韵律,形体自然,表情生动,或慈祥端庄,或温柔娴静,或洒脱自如,或顾盼含情,各具神情,栩栩如生。我们一边观看,一边赞叹,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而自豪、骄傲。
与大雄宝殿遥相对应的是高高耸立的摩云阁。阁内供着观音菩萨,俗称“送子娘娘”。这里披、挂、立、靠着不少红布锦帐和木牌,上面大都写着“妙手回春”,“保佑灵验”之类,想象得出这些善男信女们虔诚祈祷时愚昧可笑的模样。摩云阁底座是个圆形平台,十分宽敞。登台放眼,远处的堆景山绿浪起伏,郁郁葱葱;隰县城以鼓楼为中心四方伸延,几栋楼房拔地而起;块块坡地田园麦泛青,菜吐绿,草拥黄,浓妆淡抹,充满春的气息;昕水像一条闪亮的银带,从北方远处扯来,又向南方远处飘去……天高云淡,山幽风清,令人心旷神怡。
回到招待所,我们还在热烈地谈论着小西天山势的奇特,建筑的灵秀,雕塑的精湛,同时也为小西天因地处偏僻而少为人知深感遗憾。但主人的一番关于小西天旅游规划的介绍,又使我们在脑海里勾勒着小西天未来独具特色的旅游盛景,我们热切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1987年5月)
3、山与水的传说
浩渺天地之间,高高矗立着一座山。山之左,宽宽荡漾着一湖水。山傍着水,靠水的滋润,经历了万千风雨雷电而青色不改;水绕着山,凭山的护卫,抵住了无数浪击涛卷而素洁未变。时光荏苒,沧桑磨砺,山已溶于水,水早浸入山。山之肌体,潜流着水之血液,水之深层,铭印了山之身影。山无水会失色,水无山会丢魂。
这是多风的季节,忽一日,有风起于青萍,水面荡漾着涟漪。水看着山的倒影,忽而弯曲,忽而模糊。水暗暗想,他怎么变了,头那么大,脚那么轻,躯那么曲,怎么不像往日那样高俊挺拔?山发现躯体中的血流时断时续,再看,水之星眼有色,仿佛淌着眼泪,水之眉梢微黄,似藏无限哀怨。
玉皇掌人间万物生灵,不见水之清音盈笑,细究而知其然,即命风神止风,召水至曰:你再看看。水细观发现:山虽遭风雨侵蚀,嶙峋貌丑,却依然挺拔威实,骨坚如旧。玉皇诫曰:要相信自己。只要你们心心相印,任何力量都不能,永远不能使你们改变。
4、雷霆之瀑——尼亚加拉记游
十多年前赴美加考察,因任务变化阴差阳错地唯独遗下尼亚加拉大瀑布,遗憾之余更加剧了到此一游的渴望。此次南美考察,途经加拿大,专题作了行程安排,昂奋之心自是不言而喻。
由市郊酒店出发,约一个半小时抵尼亚加拉镇,此镇因位于尼亚加拉瀑布岸边而得名。这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城镇。镇内建筑设计奇巧,各个标新立异。街心十字路口周围楼座奇形怪状、七扭八歪,均感摇摇欲倾。其中一幢高层外墙有一消防员攀上滑下,让人心悸不已,细观方知是专门做的仿真设计,给人以强烈冲击力。细细品味,这种设计其实匠心独具,不仅使整座城镇富有动感,整体活了起来,而且与瀑布景区文化内涵十分吻合,使人在观瀑前已情不自禁地进入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出镇即是尼亚加拉河岸,只觉闷雷般瀑吼动地而来,尼亚加拉大瀑布景区已在眼前。
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美加交界处。河流源于美国纽约州的伊利湖,止于加拿大安大略湖,全长不足60公里,因水资源丰富,流量达每秒6700立方米,相当于黄河水流量的3倍还多。中游至加拿大界突现大断裂层,水面落差达100多米,极大的水流被陡崖折断,奔涌而下,形成雄奇壮美的瀑布奇观。
据导游介绍,围绕尼亚加拉大瀑布,美加两国绞尽脑汁完善各类观瀑配套设施。除在两岸建有观瀑台外,还采用升降机等方式开辟了地下观瀑,使游客在各个角度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奇诡和风采。因在加拿大界,美方游览方式只能凭想象勾划了。听着导游神采飞扬的解说,不时联想到我省黄河壶口瀑布的开发,陡生不少感慨。作为已是中华民族之精神象征和“黄河魂”的黄河壶口瀑布,以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闻名于世,具有与尼亚加拉诸多相似的景观特征,同时还有较其更多更丰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因种种主客观原因,至今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进出难,游览难,开发配套难等使其不能尽发应有光彩。这使人不禁想起旅游业发展一定是与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话来。的确,旅游开发只有当它摆脱纯经济目的,并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做到开发建设的健康、充分、可持续。
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线路安排可谓独具匠心,充分考虑到游客的心理需求,由远到近,由浅入深,神秘面纱一层层揭开。
一曰远眺。入景区沿河堰至瀑布中心约里许,无须引导,闷雷般的瀑鸣像一股无形的力,会摄着你的心,诱着你的目,拖着你的脚步寻声而去。身旁,宽阔的河谷,齐整的河堰如人工斧凿一般蜿蜒铺陈向东而去。谷底水流湍急,受惊似的挤拥奔突。因加方岸低,看不见上游河床。对岸半降的星条旗隐约晃动,似有凄意(正值“9.11”事件十周年,美举国开展悼念活动)。但见一座茂森的山丘堆在河岸,把河床中分为二,鲜亮地垂下两匹宽大的白绢。东瀑距近,瀑流清晰可见,谷底乱石堆积,急瀑直落乱石,溅起千堆白雪。西瀑宽大稍远,看不见瀑幅垂挂,只见一汪银白。天空洁明如镜,瀑布上方水雾蒸腾飘浮,在阳光照射下,像扬着一团金星银粉,又像一抹绚烂的彩虹。此刻,在你的脑际会幻化出无数幅绚丽的彩图,这些彩图又会随着想象朝着主瀑上方海市蜃楼般的幻境飘飞。
二曰近观。主瀑两岸,错落有致地矗立着四座高大的观景塔,这是美加两国精心设计的观瀑设施,也是最佳角度。加境河床宽畅,建有三座□望塔,最近的施格林塔高100米,距主瀑最近。登塔观景,尼亚加拉河银波闪闪,像一巨幅明镜平铺在绿野上。眼前马蹄形瀑布沿锅状陡崖三面垂落,像一幅巨大的弧形银幕。河水青白泛绿,滔滔而至,倾泻而下,吼声随水流而入,又经斗形凹崖聚拢,喷发而出,沉闷有力,震得地动山摇,身在塔台,恍惚立在舟上。吾从事旅游业多年,自觉赏瀑无数,仍被这丰硕的水量,雷霆气势所震慑。巨大瀑流以万马奔腾之势由百米之崖倾落,谷底浪涛涌溅,水沫四喷,腾起团团水雾。艳阳也似对巨瀑无限青睐,透过碧空把万道射线照向瀑帘,在瀑前形成五彩斑斓、美轮美奂的幻境。宇宙、力量、神奇、壮美等词汇杂乱无序地在脑际频闪,一种对大自然的赞美、敬畏之情自心底油然而生。此情此景,才能使你更深刻地理解古代当地印第安人给它起名为“雷神之水”(尼亚加拉意为“雷神之水”)的质朴而神圣的含义。
三曰仰视。这是体验之旅,也是观瀑最精彩的片段。由下游堤岸拾阶穿洞,每人领取一个套头塑料雨衣,鱼贯上到河面名为“雾中少女”的船上。船体不大可立七八十人,且无盖无遮,游客身套塑衣拥挤在一起,浪涌船晃,不时像风吹麦浪般前仰后合。古时不论何地何民族,大凡对大自然的神秘感到敬畏时,总会伴随种种美丽的神话传说,这里也不例外。据说数百年前,当地印第安人把“雷神之水”奉若神灵,每年收获季节都要举行盛大祭拜仪式。届时要把各村落少女集于瀑前,由酋长对天引弓发箭,箭落处距哪位少女最近,这位少女就是上天选择的圣女。然后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把素妆丽扮的圣女送上独木舟,顺流而去。至今人们仍眷恋这段神话的圣洁美丽,都说尼亚加拉大瀑布上空弥漫的雾气和彩虹,就是圣女们的化身。
乘船逆流而上,但见两岸岩壁渐束,天空渐暗,瀑声渐大,风裹雷鸣迎面扑来,顿觉冷气袭人。船越近主瀑晃动越大,游客你拥我扯无法站立。及至瀑底,天空骤然昏暗下来。瀑声隆隆,震耳欲聋,似要天崩地裂。瀑流汹涌澎湃,自天而降,像银河倒悬,惊心动魄。瀑急风大,风借瀑势,旋卷得乱雨飞溅,打得人眼脸生疼。瀑底浪跳涛涌,像一锅沸水,船在一片惊惧的尖叫声中左转右旋,一时间,像突然跌落在雪窟里和云里雾里,头上巨壶灌顶,冲得脑际一片空白,脚下地动山摇,心因惊悸飞到九霄云外,人整个像傻了一般。来时都是备带着相机的,只可惜谁也想不起、也无暇无力把这一场景记录下来,失了这一生中最惊险奇特的形象记忆。
不知呆傻了多久,魂才回到身上,心亦慢慢定了下来,颠簸摇晃中,瀑景在眼前一一展开。尼亚加拉大瀑布主瀑位于美加断崖西部顶端,因水量极大,长年冲刷,崖体已切割成马蹄锅状,从谷底看像一个巨型漏斗。宽达七十多米的瀑幅从三面漫涌垂挂,形似晶莹的冰窟。南面连接尼亚加拉河道,也是瀑流最大最宽处。上游极佳的生态保护,使水流十分清澈,丰厚湍急的瀑流倾泻而下,形成一幅肥润剔透的画屏。瀑流洁白晶莹,薄处白里泛青,莹似羊脂,厚处白中隐绿,润如翡翠,碧空般的洁净,玉样的晶莹直漫心田,使人油然生出一种说不出的亲甜。不觉间,惊惧慢慢退去,脚下的狂涛似乎也不再显得那样张牙舞爪。天空好似敞亮了许多,白云低垂,与水雾连在了一起,艳阳丝丝缕缕透射进来,在云缠雾绕中幻化出万般光彩,撩拨着你的心绪,使你情不自禁地放飞无限想象;我在想,李白游黄河,平生“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观庐山瀑布,顿发“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东坡观长江,大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情怀,悠悠千年,至今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英国作家狄更斯、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古巴诗人玛丽·何塞·埃雷迪亚等世界文豪都曾对尼亚加拉大瀑布有过描述和吟颂,但总觉不如中国诗词吟唱抒怀那么亲切豪放。倘若李白、苏轼能有幸亲历这雄奇景观,一定会诗兴大发,以全球胸怀,立宇宙之巅,挥洒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传世名篇!我在想,尼亚加拉大瀑布作为大自然的惊世杰作,历千百年而容颜不改,成为世人怀古赏景,修身养性的名胜之地,完全得益于人类对孕育自身的大自然的崇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认知,得益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然吾之省域国土,为解一时之困,为求一期之利,而忘却长远利益,违背自然规律,在建设——破坏——再建设——再破坏的恶性循环中,使原本锦绣壮美的表里河山损伤得百孔千疮,以至有水皆污,有河多干,山水失了灵气,发展少了资源。同处一个地球,同样山河胜景,竟有如此差别,吾土吾民任何稍有良知之人,都应在赏景之余,扪心自问,有所感悟,并在比较鉴别中实实在在地走向自省、自励、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