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31007500000021

第21章 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敌其力,而消①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注释

①消:消灭。

释义

假如不能和强大的敌人正面交锋,就应该主动攻击敌方强大力量的根基与赖以生存的力量。消灭了事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对面,那么事物本身的正面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了。

典故

春秋末期,中原霸主晋国君主权力逐渐落在智、赵、韩、魏四家之手。公元前455年,三家直奔赵家杀来,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兵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坚守城池。智伯瑶想出一条毒计:挖决晋水河堤淹死晋阳军民。滔滔晋水,不一会,就淹没了大半晋阳城,晋阳军民十分危急。门客张孟谈对赵襄子说:"智伯瑶的力量在于和韩、魏结盟,假如我们把韩、魏拉拢过来,一起反对他,这就成了釜底抽薪,必定会打败智家。"几经波折,赵、魏、韩三家终于达成协议,一同起兵攻击智家。智军惊慌失措,全军覆灭,而智伯瑶也被赵襄子一剑杀死了。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汉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发兵叛乱。他们首先攻打忠于汉朝的梁国。汉景帝派周亚夫率三十万大军平叛。这时,梁国派人向朝廷求援,说刘濞大军攻打梁国,我们损失了数万人马,已经抵挡不住了,请朝廷急速发兵救援。汉景帝也命令周亚夫发兵去梁国解危。周亚夫说,刘濞率领的吴楚大军,素来强悍,如今士气正旺,我与他们正面交锋,一下恐怕难以取胜。汉景帝问周亚夫准备用什么计谋击退敌军。周亚夫说,他们出兵征讨,粮草供应特别困难,我们如能断其粮道,敌军定会不战自退。荥阳是扼守东西二路的要冲,必须抢先控制。周亚夫派重兵控制荥阳后,分两路袭击敌军后方:派一支部队袭击吴、楚供应线,断其粮道;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袭击敌军后方重镇冒邑。周亚夫占据冒邑,下令加固营寨,准备坚守。刘濞闻报大惊,想不到周亚夫根本不与自己正面交锋,却迅速抄了自己的后路。他立即下令部队迅速向冒邑前进,攻下冒邑,打通粮道。刘濞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扑向冒邑。周亚夫避其锋芒,坚守城池,拒不出战。敌军数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乱箭射回。刘濞无计可施,数十万大军驻扎城外,粮草已经断绝。双方对峙了几天,周亚夫见敌军经数天饥饿,士气衰弱,已经毫无战斗力了。他见时机已到,调集部队,突然发起猛攻。精疲力竭、软弱无力的叛军不战自乱。叛军大败,刘濞落荒而逃,在东越被杀。

按语阐释

古人按语说: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而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顷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曰:"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曰: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沸腾的水和猛烈的火势是势不可挡的,而产生火的原料薪柴却是可以接近的。强大的敌人虽然一时阻挡不住,何不避其锋芒,以削弱他的气势?《尉缭子》上说:士气旺盛,就投入战斗;士气不旺,就应该避开敌人。削弱敌人气势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战。所谓"攻心",就是运用强大的思想攻势。吴汉在大敌当前时,沉着冷静,稳定了将士,乘夜反击,获得了胜利。这就是不直接阻挡敌人、用计谋扑灭敌人气势而取胜的例子。宋朝的薛长儒在叛军气势最盛之时,挺身而出,只身进入叛军之中,采用攻心战术。他用祸福的道理开导叛军,要他们想想自己的前途和父母妻子的命运。叛军中大部分人是胁从者,所以自然被他这番话说动了。薛长儒趁势说道:"现在,凡主动叛乱者站在左边,凡是不明真相的胁从者站在右边。"结果,参加叛乱的数百名士兵,都往右边站,只有为首的十三个人慌忙夺门而出,分散躲在乡间,不久都被捉拿归案。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弱敌人气势的一个极好例子。还有人说,敌人再强大,也会有弱点,我方突然击败敌人的薄弱之处,再击败敌人主力,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体运用。战争中也常使用袭击敌人后方基地、仓库,断其运输线等战术,同样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