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芦沟桥的炮声,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范长江立刻投身于各地的战地采访中。他的抗战新闻作品充满着爱国热诚和战斗激情,他把自己的才华和经验无私地奉献给抗战新闻大业,显示出一位民族革命战士的无私与无畏。他的很多作品,既是战场风貌的生动速写,又总是能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地分析许多战略战术问题,起到察缺补漏,有益现实斗争的作用。
4.1新闻报道是战斗的武器
在芦沟桥、长辛店,前方军民正展开英勇斗争。大公报适应战时需要,调整工作机构,成立新的通讯科,长江出任主任并负责战地报道工作。几个月里,长江足迹遍及山西、河北,观察形势,报道战况。长江向太原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彭雪枫将军提出,由大公报派记者赴晋北采访,宣传八路军英勇抗日事迹。经彭雪枫向延安请示,毛泽东主席当即复电同意。这是大公报与共产党八路军的首次正式合作,这一工作的促成,长江功不可没。
抗日烽火熊熊燃烧,上海、太原等战略重地相继失守。长江亲身经历冀北、晋北等地的战斗和撤退,深深感到国民党在指挥中的种种缺点。他对国民党此一时期战略部署的主要评价是:战略是被动的;高级指挥官屡失战机;对受伤战士救护不力;缺少精神、物质上的鼓励,民族革命意识不强。
这一时期,他的通讯由于来自亲历战争的感受与归纳,所以更能如实地反映实际、指导实际。对于国民党当局在战争初期的战略战术失误,则能给予公正、大胆的揭露与批评,又一次体现出长江公平正义、敢作敢为、正直勇敢的新闻工作者本色。他的批评报道,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有事实,有评论,一针见血、振聋发聩,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南京失守前夕,国民党迁都如同逃亡,狼狈不堪。范长江写道:
“他们丧失了宁静,丧失了理智,弄成动摇人心、贻笑外人的现象。”“下关码头堆着千千万万的箱笼,没有秩序,没有区分,没有适当的管理。这一部、那一署,通通挤在江岸上。公物固然有些,而其中最大部分,都是官吏私人的家具和行李,成包的箱柜,不用说大小悉搬,似乎还顾虑内地物质匮乏,铜床沙发亦在急运之列。许多人同声叹息的是,各码头都有不少的桌椅澡盆梳妆台。天上不断的下雨,如山的什物都在露浴之中。保护的最好的是私人行李,而公物则听它们自己的造化。”
长江呼吁,为了抗战,为了保障子子孙孙不作奴隶牛马,人民要求刷新政治机构,要求舆论有批评政治腐败部分的自由。要求后方的政治机关能如前线将士一样,发出强大的支持抗战的力量。
4.2新闻报道是社会的预警
1938年初,范长江与《新华日报》采访主任陆诒同志一起,来到第五战区李宗仁司令部采访。
这一阶段范长江所写的战地通讯,有不少是新闻报道中的精品。主要篇章都收入《西线风云》和《长江战地通讯专集》中。关于台儿庄战役及稍后进行的徐州突围的报道,堪称其中的典范。
在台儿庄其间,范长江共写通讯三篇。《台儿庄血战经过》一开头便说:“以矶谷和坂垣为对方的台儿庄大会战,不是等闲的战争,因为他们两人是侵略中国的中心策动人,而他们所统率的第10及第5师团军队,又是强有力的劲旅。自3月23日起,至4月7日止,这仅仅18日的战争中,矶谷、坂垣竟至全军溃败,这主要的不能不归功于新战术应用的成功。”《慰问台儿庄》写台儿庄已成一片焦土,敌军伤亡惨重,我军缴获甚多。《台儿庄血战的故事》写我军英勇战斗的情形,形容胜利来之不易,鼓舞全国军民不怕牺牲的抗日斗志。
台儿庄战役取得大胜,全国振奋。这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敌斗志和胜利信心。长江以为,胜利的意义在于建立一种新的胜利的信念,即只要我们采取主动的、机动的、攻击的、协同的作战方针,以运动战为主,而以阵地战和游击战为辅,就一定可以保证今后战争的胜利。
在随之进行的徐州突围前后,长江的新闻报道和采访业绩不仅起到了报告事实,鼓舞民心的作用,而且他的有关论述经过一定的特殊渠道,直达上听,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党军政状况的改进,为全民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长江的新闻报道再次实现了它社会预警和干预历史生活的功用。
现代新闻理论学认为,新闻报道是舆论工具,也是社会雷达,能起到监视社会发展潮流,捕捉生活变化动态,预示时代变化趋向的作用,即社会预警的作用。在徐州突围的报道中,范长江和战友们的一系列言论和报道,不避当政者讳,直言批评国民党抗日军队种种弊端,入木三分,切中肯綮。这类报道由于分析客观真实,研究独到而可行,总结归纳出了国民党有关军队中一系列现存问题及其对策,提供军事当局借鉴、参考,都能起到非常实际、有效的效果。范长江和战友们采写的新闻,将抗日战争阶段新闻社会预警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1938年5月,日军调集十几个师团的兵力围攻徐州。由于我军寡不敌众,徐州终告失守。17日夜,长江随部队撤退越过津浦铁路,途中两次与部队失去联系,在乘坐汽车行军时又翻车受伤,最后进入河南,回到武汉。本月下旬,徐州突围的其他记者也胜利返回武汉。
回到后方的记者劫后重逢,感慨良多。他们谈自己的突围情况,谈前线战士英勇抗战,也大胆地议论国民党军政界消极抗战的种种弊端。长江、陆诒作为记者的代表,他们的评论和总结更加击中要害,切中肯綮,也受到了周恩来同志及国民党高层的重视。周恩来同志约长江、陆诒到汉口八路军办事处专门谈话,除亲自听取汇报外,周恩来同志还促请国民党军政大员陈诚、黄琪翔同时出面,约请记者们专题座谈,分析研究,提出改进议案。长江等人的建议得到了当时军政界的广泛注意,军政部长何应钦、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均高度重视,白甚至直接建议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对本战区指挥不力的将领予以撤换,以整顿部队作风士气。
徐州突围胜利后,长江与其他同志的共同评价是,我军此次撤退,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撤退,部队退而不乱,寓攻于守,虽为失败,但表现出严整的军纪和稳定的战斗力。在长江的发起下,记者们自动组织,编辑出版通讯集《徐州突围》,以各自的亲身经历,记录这次军事行动的全过程。范长江作为主编之一,昼夜伏案,埋头工作,为全书出版立下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