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传播人员职业素养
30959300000018

第18章 记者首先是共产主义战士

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促成了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谈判之后,共产党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在国内外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均有一定改善和宽松。西安事变开辟了一个民族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开辟了抗日战争战略发展态势的转折点。同时,它也成为范长江个人思想发展上的转折点。如果说,西安事变前范长江还只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自由文人的话,西安事变,尤其是陕北之行后的范长江,则开始倾心于共产主义社会革命,开始了向一名共产主义斗士的逐渐转变。

3.1共产主义思想启蒙

谈到西安事变,就不得不提到此前的绥远抗战。1936年,日本侵略者调集重兵,进犯绥远。绥远的浴血奋战开始了。长江来往于归绥与集宁之间,斗志昂扬地投入战地采访。

长江在战场采访,迅速写出了几篇通讯:《百灵庙战后行》、《沉静了的绥远》《百灵庙战役之经过及其教训》。在通讯中,长江称赞这次战争是“超军事的战争”,是“全国的胜利”!因为论兵力,论装备,都是敌强我弱。但是,由于我军指挥坚定、士气旺盛,因而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震撼全国的重大胜利;它振奋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抗日信心。

绥远抗战与随之而来的西安事变有紧密联系。绥远抗战在政治上发生了极大影响,战争的胜利使唯武器论者、长期准备论者和先安内后能攘外论者,都受了事实的反证,大大地提高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全国人民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慰劳绥远将士运动,全国军人更仰慕于绥远将士的光荣。这种种社会情势对于西安事变之激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西安事变之后,中共力主和平解决,并派遣周恩来等人进入西安,主持谈判。长江敏锐地感觉到,西安事变的发展,已经不是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个人行动,而将是牵涉到中国重大政治变革的大事,中国政局即将要发生重大变化。

长江认为要弄清当时的政治大方向,必须采访当时这桩世界性的大新闻,但是当时《大公报》是反对西安事变的,《大公报》发表反对张、杨的社论,由何应钦派飞机运载报纸到西安城上空散发。因此,长江并未征求报社领导人的意见,毅然决定只身前往西安考察。

当时进入西安极其困难,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要经过多重封锁线。几乎所有的朋友都不同意他去西安,因为生命没有保障。虽然朋友们苦口婆心劝导,但长江的决心没有任何动摇。他认为当新闻记者的人,有责任将各种政治问题详细公正为读者报道。为了向社会报道事实真相,应该不辞辛苦,甚至置生命于度外,当有了名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后,仍必须保持这种勇气。这一方面,长江又一次作出了表率。

2月2日,几经辗转后长江来到西安。当时,事变已近尾声,张学良部王以哲军长已被杀害。长江马上向大公报发出了专电:

[西安4日下午9时发加急专电]

“本报特派员今日由兰州到西安,得知陕局和平解决初步已告成。战争决可避免,杨虎城、于学忠二氏4日联名通电,渭水南岸军队已开始撤退到渭水北岸。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周内可入西安。至于全盘军事调动,此间似望张学良回陕后实行。12月12日后组织之西北抗日联军军事委员会,日内完全实际结束。东北军成立临时指挥部,日内在州建立。2日东北军之少数军事政治人员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主使刺杀了67军军长王以哲、总部第一处长徐方、交通处长蒋斌、副处长宋学礼四人。欲劫持部队,反对和平,已经杨、于妥善解决,并于4日联名加以通缉。”

长江在层层封锁、战云密布中进入西安,使西安各界人士大感惊奇。经过各方奔走联系,长江于2月4日在杨虎城公馆见到了周恩来。在谈话中,周恩来谈到了西安事变,也谈到了中共的有关政策。周恩来说共产党由土地革命的阶级斗争,转到各党派联合抗日的民族革命,已经变了一步。但是此时共产党的抗日,还是反蒋抗日,即要能抗日,必先反蒋。而张学良以为抗日非拥蒋不可。中央政治局参考张学良之意见,结合国内外大势重新研究,认为在现实情形下,应转而联蒋抗日。周恩来指出,这样的政治路线,就是统一的民族战线,对内主张和平统一,对外主张团结御侮。

周恩来还谈到,中共当前的政治目标,在于争取党的自由,政治走上民主,不至于再被任意逮捕。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可以放弃武装暴动,取消苏维埃,同时取消红军名称,并承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领导。”

周恩来的这番话,使长江顿有相见恨晚之感。他看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美好前景,中国政局未来的走向和前途,似乎已在他的眼前慢慢呈现。希望和信心鼓舞着他,他要进行深入的采访,开辟新的报道领域。

3.2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1937年2月6日,经中共中央同意,长江进入延安采访。经过自身努力,范长江成为第一位进入苏区采访的国统区记者。

长江对毛泽东的最初描述是:“他是书生外表,儒雅温和。走路象诸葛亮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

晚十时,长江应邀去毛泽东窑洞长谈。毛泽东思维敏捷、博览群书,不论是现实情况,还是外间舆论趋势,他都很清楚地娓娓而谈。”

毛泽东谈到,希望中国走上宪政民主之路,以民主求统一求和平。和平统一之后,始可以言抗日。所以为了实现民主政治,共产党可以放弃土地革命、苏维埃和红军的名义。中国将来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但是共产党不放弃工农生活之改善的运动。

毛泽东的谈话,使长江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他茅塞顿开,从此解决了长久以来内心的矛盾和斗争。

通过自己的亲身调查和亲身体会,范长江从此倾心于共产党领导的阶级革命与社会革命。基于对新工作、新生活的向往,范长江甚至直接提出留在陕北,一面学习,一面写作。毛泽东耐心地劝说,希望长江立即赶回上海,尽快地把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主张向全国宣传,广泛动员群众,以便对日抗战。

2月14日,长江经西安回上海。次日即是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开幕之日,范长江迅速着手写作,反映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国共双方团结一致,共同御侮。在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支持下,毅然违检发表,终于促成了这篇名为《动荡中之西北大局》文章的顺利问世。文章指出:

“双十二以来全国人士对于西北方面之政治了解,不外人民阵线、联合阵线、立即抗日等流行政治宣传,而实际上西北领导的理论,不但不同于上述各说,而恰与之相反。彼等之政治动向,为反人民阵线的民族统一战线,为在某种政治商讨之下拥护国民政府,与服从蒋委员长之领导。至于对外应有一定步骤与准备充分一点,在和平统一的前提之下,除少数感情冲动者外,实无人加以反对。”

“现在共产党之转变,在西北已有不少事实为之证明。在他们的政治理论中,认为中国不能倡导人民阵线,盖人民阵线为国内的对立,中国此时不需要国内对立,中国此时需要和平统一,以统一的力量防卫国家之生存。”

“中央当局和全国国民必须正确了解,西北目前的局势,已成全国性的政治问题,不是过去任何一次地方事件可以比拟;同时不能不了解西北局面下军民一般的心理:第一,厌战悔祸之心,异常普遍;第二,大多数的军民决无根本推翻国民政府的企图,最多不过政策的商讨;第三,连过去坚强的反对派算上,对于蒋委员长勤苦谋国的精诚,已有深切了解,只望蒋先生能以更大之胸襟,从政治机构的改善上促进和平统一,一切皆可迎刃而解。”

在巨大爱国热情的感染下,作为受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和民族革命思想初步影响的革命文人,长江陆续发表了前些时的采访见闻《西北近影》和《陕北之行》。这些报道,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路线,报道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政策。在历史的关键转折关头,将我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公正公开地传给国统区的广大读者,为使党的声音能为最广大热爱和平、热爱民主、要求抗战的人民大众所同情、所接受作出了努力。

西安采访、陕北之行,成为范长江个人思想的一个转折点。由于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开导,使他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此,他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思想有了归宿,一生再没有动摇。长江的报道重心转向国共两党的合作,进而探讨民族与阶级关系的调整。他的注意力,已经从单纯的了解和报道国家大事,转向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意味着长江新闻实践功力的进步,也说明了他新闻写作和研究领域的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