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30937100000039

第39章 释争第十二(2)

当时着名的游侠墨翟游历名山,来探访旧友鬼谷子,甚为欣赏孙膑的学识,却奇怪他为什么不下山建功立业。孙膑便把自己和庞涓的约定告诉了墨翟。墨翟自告奋勇地说:“先让我去探一探庞涓的意思。”

墨翟来到魏国,先会见了庞涓,见庞涓夸夸其谈,自以为是,便知他没有推荐孙膑的意思,于是直接去拜见魏惠王。魏惠王与墨翟一交谈,非常赏识墨翟的才能,想留任他,墨翟推辞说:“我是一个山野之人,没什么本事,但有一个人叫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有大将之才,师从鬼谷子,你为何不用他呢?”

魏王问:“他和庞涓都师从鬼谷子,哪一个更好呢?”

墨翟说:“孙膑独得孙子秘传,天下无敌,不要说庞涓了。”

墨翟走后,魏王召来庞涓,问:“听说你有一个师弟叫孙膑,独得孙子秘传,天下无敌,你为什么不给我引荐呢?”

庞涓对答道:“我不是不知道孙膑的才能,只是他是齐人,家人都在齐国。如果在魏国做官,必然会偏向齐国。所以我不敢向你推荐他。”

魏王说:“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我是那种只用本国之人的国君吗?”

庞涓只好说:“那我把他请来吧!”但心里却想如今魏国的兵权控制在我一个人手中,若孙膑来了,必然会夺宠。既然魏王有命,那也不能不依,只有等他来了,再害他。于是修书一封,命人带给孙膑。孙膑看了信十分高兴,便告别鬼谷子去魏国了。

孙膑见到庞涓,立刻感谢他的引荐之恩。庞涓把他带到了魏王跟前。一交谈,魏王发现他果然满腹经纶,十分高兴,便对庞涓说:“寡人想封孙先生为副军师,与你共掌兵权,你的意思怎么样?”

庞涓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他是我的兄长,岂能居于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等有了功绩,我自当让位,甘居其下。”魏王便依他所言,拜孙膑为客卿。客卿就是不以臣子对待,外表看上去地位崇高,实际上没有什么权力的职位。从此,孙膑与庞涓来往甚密。庞涓心想,孙膑既然得了秘传,却未见吐露半个字,我还是暗中试探一下。于是设下宴席,询问兵法,发现很多都是他不知道的,便问:“这就是《孙子兵法》上的吗?”

孙膑回答说:“是的。”

庞涓说:“当年老师也教我了,只是已经忘了,可以给我看看吗?”

孙膑说:“老师只给我看了三天,不过大致内容倒也还记得。”

庞涓只得暂时作罢,他见孙膑所学和才识都高于自己,更是狠下心来要除之而后快。庞涓见孙膑本性纯朴,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便把突破口选在他的身世上。

一天,孙膑上朝归来,遇到一个有山东口音的汉子。这汉子拦住他,问道:“你就是孙膑客卿吗?”

孙膑便把他带回府上。那人说:“我叫丁乙,我这有一封令兄让我转交的信。”便将信交给孙膑,孙膑拆开一看,原来是他的兄长孙平写的信,信上尽述思念的话,要他回到故乡。孙膑看后,信以为真,不禁大哭起来。

丁乙又说:“你的兄长要我见到你后告诉你,早点回家,好骨肉相聚。”

孙膑说:“不行,我已经在为魏王做事了。”于是隆重地款待了丁乙,并写了回信。信中最后说:“弟已在魏国做官了,不能回去,以后有了建树,再把你们接过来住。”

谁知,这个丁乙是庞涓的心腹徐甲,庞涓模仿了孙膑兄长的笔迹,伪造了这封信。由于孙膑很小就离开家,也分不出笔迹的真伪,还真信以为真了。庞涓骗回孙膑的书信,把最后几句话改为:“我虽在魏国,但心悬故土,很快就会考虑回国。如果齐王不嫌弃的话,我会为他出谋划策。”然后入朝把这封信交给了魏王。

魏王看完,说:“孙膑心悬故土,这可以理解。难道他这是因为寡人没有重用他,他无法发挥才能吗?”

庞涓说:“孙膑祖上孙武当年做了吴国大将,但后来还是回到了齐国。父母之邦,谁能忘情呢?大王虽然重用孙膑,但孙膑已经思念齐国了,必然不能为魏国尽力。而且孙膑的才能不下于臣,如果齐国用他做大将,必然会同魏国争雄的,这是大王日后的隐患啊!我看不如趁早把他杀了。”魏王说:“孙膑是应召而来的,如今罪状尚不明显,如果我杀了他,恐怕天下人说我不会善待贤士。”

庞涓说:“大王说的很有道理。不如这样,我再去劝劝孙膑,如果他愿意留下,那就给他以高官厚禄。否则,就让臣来处理,臣自有处置的办法。”

魏王便同意了。庞涓辞别了魏王,去拜见孙膑,问道:“听说兄长得到了家中来信?”

孙膑对他全无戒心,老老实实地说:“是的。”同时还告诉了他,他兄长要他回家的事。

庞涓说:“兄弟久未回家了,不如向魏王请一两个月假回家看看。”

孙膑说:“只怕会被大王怀疑,不答应。”

庞涓假意宽慰说:“没事,我会为你求情的。”

当夜,庞涓便去参见魏王,奏道:“臣奉大王之命前去调查,发现他果然一心想回去,而且有不少怨言。如果他向您请假回家,您就可以治他私通齐国之罪。”

第二天,孙膑果然进宫要求请假一月回家省亲。魏王顿时大怒,在他的假条上批注:“孙膑私通齐国,今天又请假明显有背叛魏国之心,有负寡人委任之望。可以削去官职抓回问罪。”

军政司奉旨,把孙膑拿到军师府请庞涓发落。庞涓一见,佯装惊讶地说:“兄长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军政司使宣读了魏王的旨令。庞涓领旨后,对孙膑说:“兄长受此奇冤,我一定会到魏王面前去保救你。”

庞涓见到魏王,说:“孙膑虽有私通之罪,但罪不至死。以臣的看法,不如把他的膝盖骨给削掉,使他成为废人,不能回齐国,这样既保住了他的命,又没有了后患,岂不是两全其美?”

魏王点头赞道:“爱卿这个主意非常好。”

庞涓告别魏王,回到府中,对孙膑说:“魏王十分恼怒,要杀掉你,后来我再三求情,才保全了你的性命,但需要削去你的膝盖骨。没办法,这是魏国法度,我已经尽力了。”

孙膑叹道:“老师曾对我说,虽会被残害,但无性命之忧。今天能保住脑袋,全靠贤弟了,这个大恩我将牢记在心。”

庞涓立即命人将孙膑绑起来,削去双腿膝盖骨。孙膑惨叫一声,昏绝倒地。庞涓又叫人用针在他脸上刺下“私通外国”四个字。自己却假意啼哭,给他包扎伤口。

庞涓挟“恩”要孙膑传授《孙子兵法》,孙膑非常慷慨地答应了。后来,服待孙膑的一个奴仆见孙膑可怜,便把庞涓的阴谋告诉给孙膑。孙膑这才了解庞涓用心之险恶,于是不再抄写《孙子兵法》,假装发疯了,打消庞涓的戒心,最后在墨翟和田忌的帮助下被救回齐国。

庞涓为了权力之争,不惜陷害孙膑,使其身受酷刑,差点死于非命。

孙膑识人之能太差,墨翟一眼就看出庞涓的野心,可孙膑和他交往了几十年却一点也没看透。他一再被庞涓的虚情假义所迷惑,从而一点一点地陷入了庞涓的圈套中。

在涉及权力、利益、功名这些方面,人与人之间争夺往往是残酷无比的。对于领导者来说,如何有效地实现对权力的控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应该牢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不伐不争。

阿鲁浑萨里建言纳贤士

元朝是中国多民族的巨大联合体,集聚了许多民族的优秀人才。令人深味的是,蒙古、契丹、维吾尔等有见识的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共同的主张,就是要元皇帝招纳大批有信用的汉族知识分子,畏兀族(今维吾尔)大学者阿鲁浑萨里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阿鲁浑萨里自幼聪慧,学中原之学,通晓经史百家与阴阳历数。元世祖忽必烈时从朝列大夫至中书平章政事。

阿鲁浑萨里对元世祖的第一个重要建议,便是任用汉人知识分子,以儒术治国。他“劝帝治天下必用儒术,宜招致山泽道艺之士以备任使。帝嘉纳之。遣使求贤,置集贤馆以待之。”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世祖要阿鲁浑萨里主管集贤馆事务,阿鲁浑萨里说:陛下新建集贤馆是国家重事,为了表明国家对贤才的尊崇,应该让德高望重的大臣主管集贤馆。于是,元世祖命司徒撒里蛮负责集贤馆,让阿鲁浑萨里为中顺大夫、集贤馆学士及太史院事等职务,并仍兼左侍仪奉御的职务。

集贤院显示出人才济济的兴盛局面,凡是从各地应诏来京城的人士,全由集贤院接待,“士之应诏者,尽命馆谷之,内饮食供帐,车服之盛,皆喜过望”,其中有些才干较差不便安排的人,也给以常赐,让他们高兴而去。这种情况引来一些人的嫉妒,有一个宣徽院的官员,认为国家为这些文人花费太大,“欲阴败其事,故盛陈所给凛饩于内前,冀帝见之”。这位官员为了从中破坏,故意将要供给四方贤士的吃穿用物堆在宫前,希望让皇帝看见用费之巨,起罢集贤院之心。元世祖看到那些堆积如山的东西,果然询问来由,那官员答道:这堆东西,仅仅是这些文士每天的消耗呢!言中表露不满的情绪。元世祖已看穿了那人的用心,生气地反驳道:“汝欲使朕见而损之乎?十倍以此待天下士,犹恐不至,况欲损之,谁肯至者?”元世祖认为供给的不是太多而是不够,以此十倍招纳贤士还唯恐不足,如果再削减用度!谁还愿来呢?

阿鲁浑萨里忠实地执行了元世祖的旨意。他还建立国子监以与集贤院配置,说:“国学,人才之本,立国子监置博士弟子员,宜尤其廪饩,使学者日盛。”

元初,由于社会动荡,大批士人身无所处,为奴仆者有之,为佣保者有之,他们深为无用武之地所困扰。阿鲁浑萨里虽为畏兀人,却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懂得为士人提供物质条件的重要性,只有使士人无生活之忧,才能促进他们真心为大元帝国服务。

汉文帝不以影响个人尊严论是非

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年),刘邦之子,初为代王,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后,迎立为帝。在位期间,他继续执行汉初“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免收全国田赋12年;减少口赋、徭役;兴修水利,加速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削弱诸侯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驻军北方,征民徙边和入粟塞下。汉朝由此趋向安定,国家出现富庶景象。

汉文帝深知治国安邦之道,首在用人。他即位不久,就下诏让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荐“贤良”及能“直言极谏”的人,对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才,亲自策问考察,而后选用。凡号称一世的明主,多能这样做,但文帝又高一筹。他识别人才是以能否忠于职守为标准,不以影响个人尊严论是非。如周亚夫为了执行军纪而把皇帝拒之于军营之外,大煞皇上的威风,极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但是,文帝爱才如宝,更善于识才,对于周亚夫严格执行军纪而影响皇帝尊严不以为过,而是非常高兴和佩服,对周亚夫治军严明大加赞赏,称其为“真将军”。文帝得奇才,不仅使文帝在位期间免遭匈奴之侵,而且为保护太子刘启(景帝)即位,平定吴、楚七国的反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记载了周亚夫拒皇帝于军营之外,反而受到文帝称赞、赏识的史实:

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匈奴攻西汉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形势十分紧张。汉文帝得知后,立即派遣刘礼、徐厉、周亚夫三位将军率兵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一带,阻击匈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