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观人学全书
30937100000037

第37章 效难第十一(3)

汉王朝反击匈奴的征战制止了匈奴贵族的野蛮掠夺,维护了边郡的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地位。在反击匈奴的战斗中,霍去病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汉武帝不仅加封他的食邑5800户,升迁他为大司马,还特意为他修建了一处十分豪华的住宅。但是,霍去病雄心未已,希望为国家再次效命疆场,彻底摧垮匈奴的势力。他对汉武帝表示自己的雄心壮志以后,坚决地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就是说,当今匈奴未有彻底消灭,我不能够就为自己的家庭私事做打算。表现了霍去病报国豪情的高尚品质,也是霍去病光辉一生的写照。

元狩六年(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不幸逝世,汉武帝悲痛欲绝,特意在自己的坟墓茂陵(今陕西兴平县境)的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规模壮观的坟基。

汉武帝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在用人上能够不讲门第,不论出身,而且善用人才之长,对于兴国安邦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知人不易,用人更难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有才能的人真是数不胜数,但成功者却不是很多,这是因为各人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不同。得不得人,遇不遇时,以及其他许多偶然的因素都是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苏威是隋初着名的宰相,他在任职期间多有惠政,为世人所称道,但是当初隋文帝杨坚并没有认识到他的品德和才能。苏威很早就有才名,为人正直,在地方上很有威望,只是一直没被朝廷重用。杨坚在做北周丞相时,有人屡次推荐苏威,说苏威如何如何有才能。在这种情况下,杨坚把苏威召来,引到卧室交谈,两个人谈得很投机。但后来苏威听说杨坚要废周立隋,自己要称帝,觉得这不是臣下应该做的事,不愿意参与,就逃回到家里,闭门不出。杨坚的部下要把他追回来,杨坚说:“他现在不想参与我的事,先让他去吧,他的事以后再说。”

杨坚即皇位后,苏威认为自己并没有参与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名誉没有什么损害。于是,他就又同意出来辅佐杨坚。杨坚也不计较他以前的态度,而是十分尊重他,授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苏威的父亲为邳国公,让苏威承继父爵,不久又让苏威兼任纳言、民部上书两职。苏威觉得对自己的待遇太优厚了,就上书推辞,杨坚下诏说:“大船承载重,骏马奔驰远。你兼有多人的才能,不要推辞,多干事情吧。”由此可见杨坚对苏威的信任。

苏威曾主张减免赋税,杨坚听从了他的主张。这一政策深得民心,因此苏威也更受杨坚的信任。苏威见宫中帘幔的钩子都是用银子作的,认为过于豪华奢侈,就主张换用其他材料,劝谏要节俭从事,受到杨坚的赞赏。有一次,杨坚对人发怒,并要杀那个人,苏威进谏,杨坚非但不听,反而更加生气。过了一会儿,杨坚怒气消了,知道自己的脾气太大,态度有些过分,就对他的进谏表示感谢,并说:“你能做到这样,我确实没看错人,我感到非常欣慰。”

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梁毗因为苏威身兼五职,并没有举荐其他人的意思,就上书弹劾苏威,说他有揽权的嫌疑。杨坚对他说:“苏威虽然身兼五职,但始终孜孜不倦,志向远大,把他份内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是非常称职的。再说,职务有空缺时才能推举别人,现在苏威很称职,你为什么要求他引荐别人呢?谁又是更合适的人选呢?”杨坚对苏威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有一次,杨坚还对朝臣说:“苏威遇不到我,就不能实行他的主张;我得不到苏威,就不能行大道,我们两人实在是相得益彰啊!”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有人告发苏威和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结为朋党,任用私人,有营私舞弊的嫌疑。杨坚让蜀王杨秀和上柱国虞庆则去处理这件事,结果还真的确有其事。杨坚没有直接对苏威作出什么惩罚的决定,他指着《宋书谢晦传》中涉及朋党的地方,让苏威阅读。苏威心悦诚服地认了错,但他很害怕,就免冠谢罪。杨坚说:“你现在谢罪已经太迟了,你已经触犯了法律,应该处罚。”于是免去了苏威的官职。

后来一次议事的时候,杨坚又想起了苏威,他对群臣说:“有些人总是说苏威假装清廉,而家中金玉很多,是搜刮来的,实际上这是虚妄之言。苏威这个人,只不过性情有点乖戾而已,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过于追求名利,别人服从自己就很高兴,违逆自己就很生气,这是他最大的毛病。除此没什么太大的缺点。但他的才能却不一般,如果对他弃而不用,实在有点可惜。”群臣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也都同意,于是杨坚又重新起用了苏威。苏威被重新起用以后,果然对隋朝忠心耿耿,忠于职守,一直到死。

吴王阖闾用孙武

吴王阖闾是春秋时吴国国君,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姓姬,名光,号阖闾,即位前又称公子光,为吴王诸樊之子。吴王僚立,阖闾以僚代嫡即位,不服,派专诸刺僚而自立。即位后用伍子胥、孙武与谋国事,增强国家实力。联合陈、蔡伐楚,攻破楚都,以秦国发兵救楚,退后。后与越王勾践作战,被越国打败受重伤而死,在位十九年。阖闾执政后,准备攻打楚国,进而争霸中原,所以非常需要有才干的军事将领。伍子胥就把孙武推荐给了吴王。孙武本来是齐国乐安人(今山东广饶),为了避难而逃到了吴国,他就是有名的《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

据传,孙武所着《孙子兵法》有13篇。吴王阖闾读了以后,对于孙武一整套的军事理论非常佩服。于是,他立即接见了孙武,并对孙武说:“你的兵书我已经读过了,写得很好,但不知道是否可以为我当场实际演示一下你的使兵方法呢?”孙武回答说:“当然可以。”吴王阖闾实际上非常想试一下孙武的真实本领,于是就决定把自己的180多名宫女交给孙武,让他当场作练兵的表演。

孙武把这些宫女分为两队,分别让阖闾的两个最宠爱的宫女担任队长。首先,孙武向她们讲清楚了队伍操练的要求,然后告诉她们说:“如果你们已经清楚了我讲的要求,在训练时如果不听号令,就要受到军法的处分。”训练开始后,这些宫女因为平时过惯了散漫的生活,这么一搞训练,非常不习惯,所以大家乱哄哄地笑个不停。见此情景,孙武便对她们说:“可能是我的号令你们尚未听清楚,所以你们练不好。下面,我把所有的训练要求再重复一遍,如果再有违令者,军法处之!”而后,便又开始击鼓操练。结果,大家还是不以为然,队伍仍然乱七八糟,一片哄笑。这次,孙武说:“现在我的号令已经反复讲了好几遍,你们也都清楚了,但是,仍然不按我的号令来做,责任就在你们了。所以,现在要依据军法,处罚你们的队长。于是便下令将两队的队长推出斩首示众。

吴王阖闾在台上见到孙武要斩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宫女,大吃一惊,急忙派人告诉孙武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很会用兵了,千万不要杀这两个美人。”可是孙武却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立即下令将两名队长斩首,然后又指定了两名队长,继续进行操练。这下宫女们都知道了军中号令的厉害,一个个再也不敢含糊,都按着鼓声的指挥,做得整整齐齐,一点差错都没有。

经过孙武的严格要求,女兵是训练好了,可是阖闾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他对孙武说:“将军回去休息吧,我可不愿意再看下去了。”孙武听了非常失望地回答说:“原来您只是想看我的兵书啊!”听了孙武的话,吴王阖闾心中一震。他立刻感到自己要实现争夺霸主地位的目的,不应只为了两名美女而失掉了孙武这样的人才。于是,他转怒为喜,正式任命孙武做了大将。孙武后来帮助吴王阖闾打了不少胜仗。

杨溥用贤无私心

明朝前期的内阁辅臣杨溥是一位“质直廉静,性恭谨”的人。他在当时与杨士奇、杨荣合称“三杨”,有贤相之名,尤以善识人才、善用人才着称,是一位清醒而公正的政治家。

当时有这样一件小事,生动地反映了杨溥选贤任能毫无私心的品行。

那是在杨溥以武英殿大学士进入最高决策机构内阁参预机务之后。有一次,他的儿子从家乡来京看望他。见到儿子,杨溥问起路上的情况,但他所关心的并非儿子的旅途之劳,而是所过州县官吏良否。杨溥的儿子也早有话要对父亲讲,见父亲问起,便趁机说道:我从江陵经过,觉得那里有个县令特别不好。听到儿子的话,杨溥连忙追问原因,儿子说道:“那里的官员待我简慢失礼,此人便是天台县县令范理。”听了儿子的告状,杨溥明白了一切,那位范县令显然是一位不讲铺张奢侈、不肯巴结权贵的正直官吏。儿子的不满,正可见范理的贤明。杨溥默默记下了范理的名字,遂即推荐他升任了德安府知府。

清朝有位名叫梁晋竹的史学家对此事十分感慨,曾评论道:“夫居位者方以趋奉之勤惰疏密,张我威福。其子弟借父兄之势力以吓当路,而父兄即听子弟之言,即寄耳目。文定(杨溥谥文定)不私其子,反以此重其人,所以励官方者在此,所以重家法者亦在此,呜呼贤哉!”

自古以来,为官者往往以对其家人子弟的态度判断是非,决定亲疏弃取。杨溥却与之相反,不但不以儿子的好恶为依据,而且能从中看出范理的清廉正直,为国推贤选才。这既是为官用人的榜样,又是善于治家教子的楷模。在举世浑浊的封建官场中,杨溥此举诚为不易之事。